馮敏超
P1-2
【引言】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興土木,修建了氣勢宏偉的南京城。其中,南京古城的正南門,也就是過去人們俗稱的“聚寶門”,更是以其獨特的構(gòu)造而舉世聞名,至今仍吸引著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前來參觀。
【小標題】歷史悠久的古城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就已經(jīng)有了修筑城墻的記載。其后的歷朝歷代,南京古城都不斷地被擴建修繕。1366年,朱元璋在南唐舊城墻的基礎(chǔ)上再次重修南京城,由內(nèi)而外建造了宮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四重城墻。這項浩大的工程整整耗時27年,一直到1393年才告竣工。今天我們看到的南京古城墻就是當年的第三重城墻——京城。其中,聚寶門正是京城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城門。
今天的聚寶門
1931年,聚寶門被正式更名為中華門。1937年,侵華日軍焚毀了中華門上的城樓,其后再未重建。1988年,中華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標題】甕城三保險
假如我們穿越回明朝,扮演一個初來乍到的外鄉(xiāng)人,準備從聚寶門進入南京城,那可一定要小心別被這座城門給“忽悠”了!原來,聚寶門里面一連設(shè)置了三座甕城,不明就里的人穿梭其中,多半會以為自己走進了迷魂陣!
可是,古人修這么多的甕城,究竟是啥意思呢?咱們可以先回憶一下上次提到過的蘇州盤門(2015年第11期)——那座城門的甕城是凸出在城墻之外的,有經(jīng)驗的將領(lǐng)遠遠一看就能猜到里面的玄機;而聚寶門的甕城卻修在城內(nèi),站在外面根本看不出一點痕跡。當大意的敵軍沖進第一道甕城,后路被千斤鐵閘切斷,那可真是后悔都來不及。而且,就算他們能征善戰(zhàn),可以繼續(xù)向前突破城門,但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座又一座新的甕城。到了這個時候,恐怕最強悍的士兵也會陷入絕望吧!
【小標題】火炮戰(zhàn)馬上城墻
把敵軍騙進了甕城,接下來只要站在四周的城墻上向下放箭,就能將敵人一網(wǎng)打盡了。不過,當年的明軍可不這么想。他們還要把火炮弄上城墻,打就要打個痛快!
笨重的火炮怎樣才能運上城墻呢?這就要用到甕城東西兩側(cè)的馬道了。借助這兩條斜面坡道,火炮可以輕松地運抵城頭,在城防作戰(zhàn)中發(fā)揮巨大的威力。而且,騎兵也能由此直接跑上城頭,更迅捷地傳遞命令與軍情。
【小標題】機智的藏兵洞
看到這兒,大家千萬別以為那支沖入甕城的倒霉敵軍的噩夢結(jié)束了。瞧,就在第一座甕城里,一共分布著兩層共計13個藏兵洞,兩條馬道下方也各有7個藏兵洞。這27個藏兵洞雖然平時只是用來儲糧,但戰(zhàn)時卻裝著三千精兵!只要一聲令下,各路伏兵便會突然殺出,給那些外來的“甕中之鱉”以最后一擊。
【結(jié)語】
南京城從三國時期就留下了“龍盤虎踞”的美名,明代的重修更是讓它成為一座難以攻破的堅城要塞。作為整個城防體系的點睛之筆,聚寶門憑借獨一無二的設(shè)計,成為建筑藝術(shù)與軍史研究的雙重瑰寶,堪稱古人留給后世的又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