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亞
【摘 要】由于國民經(jīng)濟及現(xiàn)代建筑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當前建筑尤其是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更加進步,這充分展現(xiàn)了國內(nèi)建筑技術水平的提升,相關的施工技術人員應在施工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對原有的技術繼續(xù)加以改進,對現(xiàn)階段的高層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技術要點進行及時的總結,為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的發(fā)展增添更多的力量。
【關鍵詞】建筑工程;發(fā)展進程;高層施工;技術要點;技術優(yōu)化
[文章編號]1619-2737(2016)05-20-567
【Abstract】Due to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current building, especially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ore advanced,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e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domestic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related problems should be found in the construction, positive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high-rise construction projects timely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add more power.
【Key words】Technical optimization;Techniques;Development process;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1. 建筑工程向高層發(fā)展進程
1.1 高層建筑的發(fā)展以及特點。
由于高層建筑的自身特點,因此與普通建筑施工應用技術有所差異,其施工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層建筑裝飾工程富于變化,具有工程量大,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同時,裝飾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較高的抗風性和密閉性。其次,高層建筑一般基礎較深,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體量大,因此支撐高層建筑的地基必須達到足夠的強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礎,持力層嵌入微風化巖層。高層建筑地下室深,面積大。這主要是由于需要滿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決在施工過程中的結構抗浮問題。最后,高層建筑功能復雜,子系統(tǒng)多,安裝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高層建筑的結構形式多為混合型。具有施工簡便、工期短、結構性能好的特點。
1.2 建筑工程轉向高層需要進行的技術優(yōu)化。
高層建筑物具有垂直發(fā)展的特性,針對其高空作業(yè)環(huán)境差、作業(yè)面狹窄、施工進度緊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運輸體系為支撐,應廣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術,以提高機械化設備尤其是垂直運輸體系的施工效率;最后結合高層建筑作業(yè)環(huán)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穩(wěn)定性為核心,著力于優(yōu)化基礎和結構施工工藝,為縮短工程總工期創(chuàng)造條件。
2. 建筑施工中的高層技術要點
2.1 一般采用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內(nèi)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內(nèi)部澆筑中間支承樁柱,并沿地下室軸線修筑地下連續(xù)墻等支護結構,同時向上逐層建設地上結構。與傳統(tǒng)的順作施工相比,高層建筑應用逆向施工技術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逆向施工時澆筑的地下連續(xù)墻在滿足構筑物、管線布置的前提下,可緊靠或規(guī)劃紅線構筑地下連續(xù)墻并將其作為地下室永久性外墻,進而達到擴展建筑面積的目的。其次,相較于臨時支撐,以逐層澆筑的地下室結構、中間支承柱作為支護結構的內(nèi)部支撐剛度較大,可有效減少基坑變形,能明顯減弱對于相鄰地下管線、道路及構筑物的沉降影響。最后,逆向施工可縮短帶多層地下室的高層建筑的總工期,不存在結構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別,可保障地上結構與地下結構的同時施工。
2.2 預制模板。
由于針對高層建筑的標準層建設中的結構施工的重復性高,同時,高層建筑采用的豎向結構是控制構筑物工期進度與結構質量的重點內(nèi)容。綜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體結構的整體性,減少高空交叉作業(yè),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業(yè)安全,綜合效益顯著;爬模法主要適用于高層建筑剪力墻結構和鋼筋筒壁結構,通過在沿構筑物底部構件的周邊組裝滑升模板,分層澆筑,并以液壓提升設備使其滑升至需要澆筑的高度。通過滑模法與其他施工技術的有機組合,可有效地簡化施工過程,創(chuàng)造更好的綜合經(jīng)濟效益。
2.3 鋼結構施工技術。
建筑物的鋼結構生產(chǎn)具有工業(yè)化強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在高層建筑施工中應用極為廣泛。高層建筑鋼結構的主要可分為高層重型鋼結構、輕型鋼結構、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等不同施工類型。由于鋼結構的熱傳導性十分突出,導致高層建筑的鋼結構部件在經(jīng)歷火災時,極易因火災等產(chǎn)生的高溫以及相關災害而招致毀滅性破壞。因此,鋼結構施工技術的應用,必須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設施,防火裝備及緊急避難所等在內(nèi)的配套設施設計與施工。
2.4 高層建筑的混凝土施工。
一般來講,高層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術。由于高層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總量大,強度高。因此,為確保澆筑施工的工期,不僅需要配備相當數(shù)量的土泵機和布料機,同時對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當高的要求。目前,國內(nèi)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摻粉煤灰和化學外加劑的雙滲技術,保證了高層建筑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要求以及泵送設備等相關設備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隨之升高,現(xiàn)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頂技術可將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預設澆筑高度,使高層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高層建筑筏基與普通結構相比,具有結構體形大、鋼筋密、條件復雜和技術要求高的特點。除了滿足強度、剛度、整體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就是如何控制溫度變化和裂縫的發(fā)生。為了有效控制裂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必須從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延緩降溫速度、減少收縮、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改善約束條件和設計構造等方面全面考慮。
2.4.1 降低水泥水化熱。
(1)選用低、中水化熱的水泥品
種配置混凝土,如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水泥等。(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減少每立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根據(jù)試驗每增減 10Kg 水泥,其水化熱將使混凝土的溫度相應升降 1℃。(3)盡量選用顆粒較大,級配良好的粗骨料;摻加粉煤灰等摻合料或摻加相應的減水劑,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達到降低水化熱的目的。(4)在基礎內(nèi)部預埋冷卻水管,通入循環(huán)冷卻水,強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熱溫度。
2.4.2 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
(1)選擇較適宜的氣溫澆筑混凝土,盡量避開炎熱天氣澆筑。夏季可采用低溫水或冷水攪拌混凝土,或對骨料噴冷水霧或冷氣進行預冷,或對骨料進行護蓋或設置遮陽裝置避免光直曬,運輸工具也應加設避陽設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溫度。(2)摻加相應的緩凝型減水劑,如木質碳磺酸鈣等。(3)在混凝土入模時,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通風,加速模內(nèi)熱量的散發(fā)。
2.4.3 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
(1)混凝土澆筑后,做好保溫保濕養(yǎng)護,緩緩降溫,充分發(fā)揮徐變特性,減低溫度應力。夏季避免曝曬,注意保濕;冬季應采取措施保濕覆蓋,以免產(chǎn)生溫度梯度。(2)采取長時間的養(yǎng)護,規(guī)定合理的拆模時間,延緩降溫時間和速度,充分發(fā)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效應”。(3)加強測溫和溫度監(jiān)測與管理,實行信息化控制,隨時控制混凝土內(nèi)的溫度變化,內(nèi)外溫差控制在 25℃以內(nèi),基面溫差和基底溫差均控制在 20℃以內(nèi),及時調整保溫及養(yǎng)護措施,使混凝土的溫度梯度和濕度不至過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xiàn)。(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均勻上升,避混凝土拌合物堆積過大高差。
2.4.4 改善約束條件,消減溫度應力。
(1)采取分層或分塊澆筑,合理設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縫,以放松約束程度,減少每次澆筑長度的蓄熱量,以防止水化熱的積聚,減少溫度應力。(2)選擇良好級配的粗骨料,嚴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強混凝土的振搗,提高混凝土密實度和抗拉強度,減小收縮變形,保證施工質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農(nóng)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爆發(fā)性增長的態(tài)勢,土地資源也日益緊缺,因此,適當合理地增加高層建筑工程項目的建設,是解決居住用地緊張的有效手段。文章結合本人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對建筑向高層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技術優(yōu)化進行了總結,并有針對性的就建筑工程項目中的高層部分施工技術要點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蔣學勤.也論高層建筑施工技術[J].價值工程,2010,(24).
[2] 蘇文雄.高層建筑施工技術淺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0,(31).
[3] 肖華軍.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策略探討[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