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晉志
摘要:吉林西部地區(qū)土地鹽漬化現(xiàn)象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本文介紹了鹽漬土的危害、成因以及鹽漬土改良的一些措施,旨在解決資源短缺和環(huán)境惡化問題。
關鍵詞:鹽漬土;成因;土壤改良
中圖分類號:P642.1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059
1 鹽漬土簡介
鹽漬土是一種含鹽量超過一定標準的土,也是各種鹽土、堿土和鹽化、堿化土壤的總稱。目前對鹽漬土的分類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原則都是根據鹽漬土本身特點,如含鹽量、鹽的性質等。農業(yè)中,依據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按可溶鹽類別和含量分類;工程上,根據對工程危害的情況對鹽漬土分類。
2 鹽漬土分布
鹽漬土是一種土地資源,在全球廣泛分布,全球鹽堿地面積約9.5億公頃。我國的鹽漬土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以及沿海地區(qū),總面積約0.37億公頃,占現(xiàn)有耕地面積近1/3。東北鹽漬土屬于半濕潤一半干旱草原一草甸鹽漬區(qū),在東北三省均有分布。東北平原受長白山、大小興安嶺等山脈的圍隔,分為松嫩平原、松遼平原和三江平原等若干自然地理單元。松嫩平原位于東北平原的中心,高山發(fā)育的河流向下匯入平地,河水中的可溶性鹽類大量匯集,形成內陸鹽湖和堿泡。隨著土壤鹽堿化,鹽漬土充分發(fā)育,松嫩平原是世界最大的蘇打鹽堿土地區(qū)之一。
吉林省西部處于松嫩平原的中央位置,也是吉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損壞最嚴重的區(qū)域。鹽堿土資源非常豐富,分布在大安、前郭、長嶺、通榆等縣(市),總面積已達153萬公頃,其中近一半面積的土地淪為鹽堿荒漠,且仍以每年平均1.4%的速度增加。大范圍存在的鹽堿地以及日益嚴重的鹽堿化擴張趨勢已經嚴重制約了本地區(qū)的工程建設和農、牧業(yè)等行業(yè)的經濟發(fā)展。
3 鹽漬土危害
土壤鹽漬化是一個世界性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鹽漬土不良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會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物生長,甚至導致農作物的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土壤的鹽漬化,導致生態(tài)不平衡,改變自然環(huán)境,土地出現(xiàn)大面積的沙漠化和土地資源損失,農業(yè)生產條件惡化,農村經濟的貧困,嚴重阻礙吉林省西部地區(qū)農民收入的提升、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鹽漬土對作物、植物的危害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降低水分有效性。溶液的滲透勢受離子濃度的影響,若溶液中鹽分離子濃度增大,滲透壓也會升高,水分的有效性降低,根系吸收水分變困難,造成植物缺水。
單鹽毒害作用。在各種離子濃度一致的情況下,植物受到不同種類鹽分的危害是不一樣的。在鹽漬土中,一種鹽分濃度過高對植物生長的危害要遠大于多種鹽分同時存在時的危害。
破壞膜結構。鹽分濃度過高會破壞細胞膜,引起細胞內養(yǎng)分流失,造成植物養(yǎng)分缺乏。
破壞土壤結構阻礙根系生長。高鈉的鹽土,土粒的分散度高,易堵塞土壤孔隙,影響根系呼吸,養(yǎng)分吸收能力下降,造成營養(yǎng)缺乏。
4 鹽漬土成因
鹽漬土的成因由地形、氣候和水文地質等因素決定。吉林地區(qū)鹽漬土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因:
含鹽的地表水造成。地表流水溶解吸收了流經區(qū)域的鹽分后成為含鹽量高的地表水,水分蒸發(fā)后遺留在地表的鹽分積聚形成鹽漬土。
含鹽的地下水造成。在毛細水作用下,地下水中的鹽分上升,毛細水中鹽分析出,形成鹽漬土。
鹽湖、沼澤退化生成。古大湖經滲漏范圍縮小后,形成的一些內陸鹽湖或沼澤退化干涸,生成大片的鹽漬土。
人類經濟活動造成。濫砍濫伐,不科學澆灌,超量施加化肥等都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優(yōu)良耕地發(fā)生次生鹽漬化。
5 鹽漬土改良
重度鹽堿土pH值高達11,而適合作物生長的pH值是6.5~7.5。傳統(tǒng)的鹽堿地治理方法是翻耕、施肥、泡田,然后用大量的水將土壤里的鹽堿洗出,降低土壤pH值,俗稱“洗鹽”。這種改良方法需重復3~4年后才能有收成,且投入成本大,經濟效益差。目前國內常用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包括:水利工程方法,灌排配套、蓄淡壓鹽、灌水洗鹽、地下排鹽;物理方法,進行土地平整,采用深耕、壓沙、松土、臺田等措施,破壞土壤毛細孔道,阻斷鹽分向地表的聚集;化學方法,在土壤中加入化學改良劑,降低土壤pH、堿化度,改善土壤結構,主要包括石膏、酸性物質如硫磺、硫酸鋁及其他類型改良劑如腐殖酸、糠醛渣等;生物方法,種植耐鹽植物、種植水稻、培肥土壤。水利工程改良和物理改良奏效快,但成本高,這是不可持續(xù)的。化學改良在土壤中減少鹽的同時,它可能會導致土壤污染和其他后果。生物改良是最經濟、有效和可持續(xù)的方式。鹽生植物可以吸收、貯存鹽分,減少土壤的含鹽量和改善鹽堿土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同時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鹽漬土受人為因素影響強烈,面積及質量變動速度較快,若能合理改良、利用鹽漬土,則可有效緩解耕地不足的窘境。
耕地次生鹽漬化的面積和草原鹽堿土均呈增長趨勢。面對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和日益減少的耕地資源,充分開發(fā)利用鹽漬土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已經成為有效的方法來解決資源短缺和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對保障國家食品安全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