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之后,圖形處理界的知名廠商NVIDIA和AMD都相繼推出了高性能的集顯芯片組,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C61與690G這類經(jīng)典產(chǎn)品,讓消費者認識到,原來集顯也是可以用來玩大型3D游戲的,也就是這些高性能集顯成就了當時AMD在低端平臺的高性價比美譽。隨后,這些iGP就被直接整合到CPU里面了,而整合顯卡的主板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稀有了。
曾幾何時,集成顯卡給人的印象還只是提供基本的圖像輸出,運算處理也只是簡單的2D圖形,要想玩一些3D游戲那只能是癡人說夢了。若干年之后,圖形處理界的知名廠商NVIDIA和AMD都相繼推出了高性能的集顯芯片組,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C61與690G這類經(jīng)典產(chǎn)品,讓消費者認識到,原來集顯也是可以用來玩大型3D游戲的,也就是這些高性能集顯成就了當時AMD在低端平臺的高性價比美譽。隨后,這些iGP就被直接整合到CPU里面了,而整合顯卡的主板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稀有了。
事實上,在AMD在收購ATI之后,就率先提出了CPU與GPU融合的概念,然而第一個把實際產(chǎn)品做出來的卻是其老對手Intel。早在2010年,Intel就推出了第一款整合GPU的CPU,隨后Intel的核顯每年都會隨酷睿系列處理器一同升級一次,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第六代產(chǎn)品。值得注意的是,GPU的規(guī)模如今是越來越大,這就好比以前是買CPU送GPU,現(xiàn)在都快成買GPU送CPU了。
從第一代酷睿處理器Clarkdale到今天的第六代酷睿處理器Skylake,我們見證了集成核顯的規(guī)模在不斷增大,同時,核顯的處理性能也是以倍數(shù)增加。不過,CPU的每次升級以往都是以提高能耗比為主,而從Sandy Bridge到Skylake,CPU本身的性能提升幅度并不算太突出,GPU性能反而成了每代處理器的性能提升重點。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重溫Intel核心顯卡的進化歷程。
首款整合GPU的CPU:Clarkdale
盡管有些人會認為Intel的做法有點“狡猾”,但不可否認的是,2010年推出的Clarkdale處理器的確是首款整合GPU的CPU,這款處理器由32nm制程CPU Die和45nm制程的GPU Die共同封裝在一塊PCB上組成,兩顆芯片使用QPI總線相連??雌饋硎遣皇怯悬c復(fù)雜?若換用通俗一點的說法,Intel其實就是把CPU和北橋芯片用膠水“粘”在一起了而已。
Clarkdale系列的處理器只推出了雙核型號,有Core i5-600和Core i3-500兩個型號,當然,在LGA 1156時代的四核處理器是沒有整合GPU的。
在當時,Intel把Clarkdale上的GPU統(tǒng)稱為“Intel HD Graphics”,這一命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而這個GPU其實就是G45上X4500 HD的升級版,其EU增加了兩個達到12個,核心頻率最高可以到900MHz,支持Hierarchical Z(層次Z緩存算法)與Fast Z Clear(快速Z清除)技術(shù),支持DX10、SM4.0,支持OpenGL 2.1。另外,移動版處理器的GPU可以通過Turbo Boost動態(tài)調(diào)整頻率,但桌面版無此功能。
真正的核顯:Sandy Bridge
Intel在2011年推出的Sandy Bridge架構(gòu)處理器,則是真正把CPU和GPU做到同一塊芯片上的產(chǎn)品。其CPU、GPU、內(nèi)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全部整合到一個核心里面,它的最大改進在于三級緩存改用了環(huán)形總線設(shè)計,并且其核心、GFX以及顯示/媒體控制器可共享L3高速緩存。
Sandy Bridge的GPU主要包含了指令流處理器、媒體處理器、多格式媒體解碼器、執(zhí)行單元、統(tǒng)一執(zhí)行單元陣列、媒體取樣器、紋理采樣器以及指令緩沖等等,架構(gòu)與上一代核顯相比有了較大變動。
Sandy Bridge按照型號劃分了標準版以及“K”系倍頻解鎖版本,標準版本GFX命名為HD Graphics 2000,而唯獨K系列所擁有的GFX為等級更高的HD Graphics 3000,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擁有6個EU,而后者則達到了12個EU,該系列全面支持Turbo Boost動態(tài)調(diào)整頻率,最高頻率可達1350MHz,支持DX10.1、SM4.1,支持OpenGL 3.0,HD Graphics 3000在性能上比前代產(chǎn)品有了翻倍的增長。
此外,Sandy Bridge核顯還增加了Quick Sync轉(zhuǎn)碼加速技術(shù),利用內(nèi)置的編碼器可以支持MPEG2、VC1和H.264視頻格式的硬件編碼。事實上,Sandy Bridge所整合的圖形核心已實現(xiàn)了視頻解碼和編碼兩部分的硬件加速功能,可為用戶在視頻轉(zhuǎn)碼時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
迎來DX11時代:Ivy Bridge
在Ivy Bridge上,Intel針對核顯的改進還是兩個方向,首先是進一步提高GPU的性能,并且讓其支持DX11,第二點則是繼續(xù)提高核顯的功能,例如多屏輸出、高分辨率支持等等。
Ivy Bridge的GPU增強了幾何前端、光柵化、像素后端處理、采樣器、尋址單元的并行運算能力,每周期可以執(zhí)行2個MAC操作,GPU可以直接讀取L3緩存中的數(shù)據(jù),圖形單元新增兩個可編程操作以及一個固定功能單元以進行曲面細分計算,并在解碼與顯示功能上做了升級。
與Sandy Bridge時的情形類似,Ivy Bridge的核顯同樣也分為兩種,分別是有16個EU單元的HD 4000和6個EU單元的的HD 2500,“K”系列處理器用的是HD 4000而其他處理器用的是HD 2500,最高頻率與SNB時代一樣是1350MHz,支持DX11、SM5.0,支持OpenGL 3.2,在性能方面,HD 4000比上一代的HD 3000提升了67%。
Ivy Bridge支持Quick Sync 2.0編碼加速技術(shù),與第一代相比,2.0版不僅速度更快,而且畫質(zhì)也會更高。而視頻輸出方面也從原來的雙屏上升到三屏輸出,最大分辨率從原來的2560×1600上升到4k×4k級別。
“銳炬”登場:Haswell
Haswell采用的是Gen7.5核顯,從這一代開始,Intel的核顯開始了模塊化、可擴展的設(shè)計。Haswell的顯示核心采用了兩級EU團簇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上級的叫Slice,下級的叫Subslice,每個Subslice擁有10個EU,2組Subslice單元組成了1組Slice單元,這一代在GT1和GT2兩個級別之上又誕生了GT3核心,從此,Intel就走上了暴力堆砌核顯規(guī)格之路。
Haswell的GT1、GT2、GT3核顯分別擁有10個、20個和40個EU單元,此外還有一個帶嵌入式eDRAM的GT3e,核顯集成了128MB eDRAM,位寬512bit,帶寬可達64GB/s,這個嵌入式eDRAM是作為L4緩存存在的,可以同時提升CPU和GPU性能。
Intel的核顯一直以來都用HD Graphics來命名,不過,與NVIDIA的GeForce以及AMD的Radeon相比,這個名字似乎還少點霸氣。因此,從Haswell處理器的核芯顯卡開始,Intel引入了新的名字“Iris”和“Iris Pro”,中文名為“銳炬”和“銳炬Pro”,分別對應(yīng)GT3以及GT3e核顯,具體型號則是Iris Graphics 5100和Iris Pro Graphics 5200。
這一代的桌面版酷睿處理器基本上都使用的是GT2核顯,型號是HD Graphics 4600/4400,后者只用在Core i3-41xx系列處理器上,只有16個EU,對非K系列處理器來說,其核顯性能較前代產(chǎn)品有了大幅提升。當然,真正需要高性能核顯的也主要是Core i3所對應(yīng)的用戶群,而對于高端處理器,基本上都會另配獨立顯卡。
奔騰和賽揚處理器搭配的則是GT1核顯,而這一代最強的GT3e核顯只出現(xiàn)在兩款桌面級處理器上,就是Core i7-4770R和Core i5-4670R,然而這兩款CPU都不零售,是針對OEM市場的產(chǎn)品。
最強桌面核顯:Broadwell
Broadwell主要都是面向移動市場,在桌面零售市場上其實就只有兩款CPU,Core i7-5775C和Core i5-5675C,配備Intel目前最強的Iris Pro 6200核顯,擁有128MB的eDRAM緩存,另外倍頻無鎖,可進行超頻。
Broadwell上使用的是Gen8圖形核心,Intel重新設(shè)計了Subslice單元,每組的EU單元從之前的10個下降到了8個,在同樣的采樣器及調(diào)度器下這意味著每個EU單元的效率提升了,而彌補EU數(shù)量可以通過提升Subslice單元總數(shù)來完成,所以Broadwell的1組Slice單元有3組Subslice單元,EU單元總數(shù)是24個,Broadwell的GT1、GT2、GT3核顯分別擁有12個、24個和48個EU單元。
桌面零售版那兩款CPU配備的Iris Pro 6200屬于帶eDRAM的GT3e核心,得益于核心規(guī)模的大幅提升,Core i7-5775C的核顯性能較之前的Core i7-4790K提升了將近80%,而且,鑒于現(xiàn)在的Skylake桌面版只有GT2核心,所以Broadwell架構(gòu)的這兩款處理器自然而然成為目前擁有最強核顯的桌面級處理器。不過,這兩款處理器在國內(nèi)還沒有正式上市,購買渠道比較難找。
越堆越大的GPU:Skylake
Skylake使用的是Gen9代GPU,其實,它與Gen8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例如,每組Subslice單元依舊是24個EU,但是最多可以擴展到3組Slice單元,也就是說最多會配備72個EU單元,因此Skylake也多出GT4這個級別的核顯。
Skylake的Gen9架構(gòu)支持DX12、OpenCL 2.x、OpenGL 5.x、Vulkan等圖形規(guī)范,支持新的編譯器堆棧,功耗范圍從4W-65W+不等。此外,Gen9還支持HEVC/H.265、AVC、SVC、VP8、MJPG硬件加速,支持攝像頭RAW架構(gòu)。
多媒體方面,Gen9架構(gòu)支持單一固定功能單元以降低功耗,Quick Sync轉(zhuǎn)碼單元也設(shè)計了固定功能的編碼器以降低功耗、延遲。此外,Gen9的視頻解碼、轉(zhuǎn)碼加速還支持了HEVC(H.265)、VP8、MJPEG等標準。
然而,GT3/GT3e/GT4e這樣的高性能核顯只使用在移動版處理器上,桌面版的Skylake處理器基本上仍在使用只有24EU的GT2,雖然較桌面版Haswell來說性能還是有所提升,但是幅度只有20%。另外還有兩個“P”后續(xù)的處理器用的是GT1核顯。
Intel這些年來在核顯方面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每一代產(chǎn)品間的性能提升幅度相當大,入門級獨立顯卡基本上快被核顯“趕盡殺絕”了。而反觀CPU,性能提升的幅度就沒那么明顯了,降低功耗反而成了重點,毫無疑問,低功耗處理器成就了現(xiàn)在的眾多超級本和各種Windows平板,而且,這些年來移動設(shè)備的顯示分辨率都在不斷攀升,這對核顯的性能又有了更高的需求,正是市場的變化影響了Intel近年來處理器的發(fā)展方向,可以想見,未來Intel的CPU仍會以提升核顯性能并降低整體功耗為方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