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艷
童年,讓艱難塵世變身短暫天堂,不論何許年代,它都是心靈深處最后的桃花源。
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時光,那時的我們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穿過不同的年代,從曾經(jīng)的短缺、質(zhì)樸,到今日的繁榮、新鮮。一個時代的兒童生活,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一代人的精神氣質(zhì)。
我們一天天長大,那充滿童趣的日子越來越遠了。但兒時的童真童趣永遠銘刻在大家心中,凝成幾代人記憶深處最斑斕的情結(jié)。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小時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故事?從他們各自難忘的經(jīng)歷中,我們又能看到身邊有著怎樣的變化?
讓我們一起回味童年,去開啟那段最美的塵封記憶。
“50后”:紅旗下的第一代
饑餓,是這代人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出生于1955年朱正英趕上了吃“大鍋飯“的時候,在年幼的她看來,“大鍋飯”無非就是稀飯和面條,全家人一天三頓都得在生產(chǎn)隊的食堂里吃這些,如今提起這一段,朱正英還不禁皺起眉頭,“在那邊擱著門板吃,粥么就是米湯,下面只有一點點(米),食堂里的人就把它舀啊舀啊舀,舀的均勻一點就盛給我們,輪到吃面條,面條燒得很爛的,像漿糊狀一樣的,還要加一點茄子,有時候是葫蘆,最不喜歡吃葫蘆,有一次我把葫蘆用筷子扔到桌子上了,媽媽就打我了,爸媽為了這件事還吵起來了?!?/p>
“我們小時候啊,真沒什么可玩的,那時候家里都窮。我們就是湊在一塊繡繡花、縫個沙包玩玩。”58歲的林淑芳回顧自己的童年時,不住地感慨。出生于1957年的林阿姨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少年兒童,國家百廢待興,物質(zhì)匱乏,貧窮是這一代人對于童年的共同記憶。林阿姨告訴記者,自己9歲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幫著家里的大人分擔家務,甚至能夠繡花賺點錢來補貼家用。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仍有一些童年的樂趣讓她回憶起來嘴角都泛著笑。“我那時候會拿一分錢、兩分錢去小攤買本小人書看,那就相當于圖書館呢?!?/p>
“60后”:在身體饑餓與精神富足中成長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面做的稀粥,開始覺得好吃,一頓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煩了,而且還不頂飽。此后兩三年內(nèi),饑餓感成為孩子無法擺脫的密友。即使如此,他們在放學路上也不會去偷地里的蔬菜。社會主義兒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養(yǎng)上相當過硬,這是那個時代的寶貴財富。上世紀60年代的孩子,在身體饑餓與精神富足中成長。
1964年出生的湯貴俠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說:“作為一個女孩子,想要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是每個人的夢想?!痹谒r候,“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真實寫照。
湯貴俠說:“自己有兩個姐姐,大姐穿不下的讓二姐穿,二姐穿不下的才輪得到自己穿,想要有屬于自己的一件新衣服,是個很難實現(xiàn)的夢想。吃都吃不飽,哪有錢做新衣服?。俊?。
“小時候,我最盼望的是穿新衣服,我記得一次媽媽扯了一塊的確良布,給我做了一件襯衫,我高興得幾天都沒睡著?!睖F俠說,一件衣服穿破了,補補接著穿,至于衣服上究竟有多少補丁,自己也說不清楚。回憶起小時候所經(jīng)歷的“艱難歲月”, 湯貴俠并沒有太多傷感,她坦言,雖然物質(zhì)匱乏,但畢竟當時年紀小,生活的主題對他們來說還是“玩”,怎么樣變著花樣找樂趣,可謂創(chuàng)意百出。
“你們肯定沒見過,我們那時候都興滾鐵環(huán)。用扁鐵或者鋼絲彎成一個大圓箍,用一根鐵鉤推著往前跑,看誰跑得快。別看一個小小的鐵環(huán),滾起來可是很需要技術的,我就玩得很好。”
“70后”:物質(zhì)依舊貧乏,但心情是快樂的
當時的物質(zhì)依舊貧乏,但孩子們的心情是快樂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男孩打彈子、拍畫片、扔子彈殼……與人交往的游戲,與大自然玩耍的游戲,是上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們的娛樂主流。在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nèi)宄扇烘覒虻膱鼍?,他們背著軍綠色書包——這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飾品,好比今日的LV;騎著28加重的自行車,或者徒步滾著鐵環(huán),呼嘯而去。若在鄉(xiāng)鎮(zhèn)間,還可以看到兒童笑嘻嘻地追趕拖拉機,跳上車斗,或者就吊在車尾,蹭搭便車。
生于1971年的李雪琴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說:“那時,電視機還是一個奢侈品,不要說什么彩電,就是黑白電視機都不多見,并且計劃經(jīng)濟時代,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電視機。那個時候,人們的業(yè)余生活,最豐富的就算是擁有一個半導體收音機了。李雪琴記得最清晰的就是長篇評書‘岳飛傳了,因為住的是平房,鄰里間來往很方便,她常常跑到鄰居家去聽收音機?!?/p>
“不記得是什么時候,鄰居家開始有了可以看到人像的電視機,是黑白的,而且尺寸很小,大概是12寸吧。”李雪琴說,那個小小電視機對她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每天晚上,鄰居家看電視的人都滿滿的,幾乎整個屋子里都是人?!拔覀兠刻於家吹狡聊簧铣霈F(xiàn)‘晚安二字才肯回家,連廣告都看得特別起勁。”李雪琴回憶著,《霍元甲》《再向虎山行》《昨夜星辰》等一批港臺電視連續(xù)劇在內(nèi)地熱播后,她們更是看得如癡如醉,那種熱鬧情景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李雪琴說:“那時,小姑娘們一般玩跳房子、丟沙包,男孩子就趴在地上打彈珠,還有‘撞拐,就是一腿抬起來,一腿支撐,幾個人對撞?!背诉@些聽起來挺“土”的玩法之外,大概大家最熱衷的就是各種鐵皮玩具了?!耙话愕氖袌錾隙寄苜I到上了發(fā)條的小青蛙、小火車,不過我們小時候家里也都不太富裕,都是一個人買了大家一起玩?!?/p>
“80后”:政治對孩子的關照明顯減弱
生活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期的孩子,擁有可能是建國以來最幸福的童年。舊的美德也還存在,孝順、義氣、忠誠、舍己為人……是真實且主流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商業(yè)海潮漸次彌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
質(zhì)樸游戲是這個年代長大的孩子的集體記憶。“什么丟手絹啊、捉迷藏、老鷹捉小雞、滾鐵環(huán)、拍煙片、打子彈殼、丟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抽陀螺、抓子兒……反正現(xiàn)在能想到的我們幾乎都玩過,我還記得那時候每天放學寫完作業(yè),大家就湊在一塊跳皮筋,琢磨新玩法?!?/p>
“80后”張靜說:“印象深刻的還有吹紙人,就是剪下連環(huán)畫中的騎馬戰(zhàn)將,互相吹著廝殺。技術好的能吹出各種角度的旋轉(zhuǎn),還能把紙人吹起來從半空中落下刺對方腦袋,最后這招其實不實用,但是很有型,可以從心理上打擊對手。最讓她值得懷念的是上幼兒園時,父親每天都騎一輛前面帶橫梁的老式自行車接送她?!澳菚r挺時興這種車的,我很喜歡坐在橫梁上?!?/p>
她的女兒今年4歲,與自己的童年相比,她覺得這一代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比之前好太多,但也喪失了不少樂趣?!拔遗畠好刻旄职謸宨Pad,現(xiàn)在的小孩基本只跟機器玩,都沒有機會和其他朋友們接觸,我覺得這樣不好?!?/p>
“90后”:沉重的解放
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孩子,毫無疑問將成長為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具獨立精神的公民。他們大多衣食無憂,個性張揚。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下,孤獨地成長。
孩子們大多已不屑于或沒機會玩諸如吹紙人、打子彈殼的質(zhì)樸游戲。但是游戲的花樣雖比之前多,可孩子的孤獨感卻空前強烈。獨生子女是一個因素,新媒體制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是又一個因素。
“90后”劉晨說:“隨著日本卡通片《四驅(qū)兄弟》的熱播,他和同學們開始愛上了四驅(qū)車。這些四驅(qū)車可以由自己拼裝,安上電池,在塑料環(huán)形跑道中競賽。當時的男孩子幾乎人手一輛,有的同學甚至更多。為了能使自己的車子跑得更快,大家把所有的零花錢都花在學校門口的雜貨店里,更新馬達,購買零件,升級自己的賽車。一下課就圍在店門口的跑道邊不斷練習,和同學比賽?!?/p>
除了玩游戲、上網(wǎng)之外,劉晨的童年還被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和興趣班填滿,他曾經(jīng)上過一個暑假的游泳課,學過很長時間的象棋,還參加過不同種類的夏令營。
巴爾扎克曾說過:“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碑斘覀冮L大成人,經(jīng)歷了生活的各種歷練,童年的記憶和趣事依然是凈化生活磨難的伊甸園,每次想起,都覺得如一壇老酒,甘甜醇香……
在6月明凈的陽光里, 愿您永葆童真之心,擁有最簡單的幸福和快樂。
也讓我們像高爾基那樣激情呼喊:“ 孩子們,你們的未來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