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子
先來看看經(jīng)常會發(fā)生在家里的兩個例子。
睡覺。原本計劃8點睡覺,媽媽提前15分鐘進房間,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書??赐甑谝槐?,時間正好。孩子說:“書真好看,我們再看一本吧?!毖肭罅藥妆?,媽媽心軟了:喜歡看書總是好事,好吧,就再看一本。第二本看完,孩子依然興致盎然的樣子,央求還要來一本,并一再保證這是最后一本。
當然,有了第二本,就會央求第三本。等孩子終于睡下,時間比預定的晚了40分鐘。第二天,同樣的討價還價過程再來一遍。越到后面,討價還價越激烈。要不了多久,睡覺這件事就會演變成兩種情況:要么媽媽放棄規(guī)矩,上床時間由孩子說了算;要么每天討價還價,最終雙方都精疲力竭。
關電視。到了該關電視的時間了,媽媽提醒孩子電視時間結(jié)束了,孩子不情愿。媽媽去關電視機,孩子或者哼哼唧唧哭起來,或者像牛皮糖一樣纏著繞著你。你要他離開電視機區(qū)域,他不動,甚至想去碰電視機遙控器,于是你去拉他。當然最后你能贏,但他已經(jīng)有了一點小力氣,贏之前,你倆得有個小小的角力呢。
上面2個例子就是在做規(guī)矩時,家長與孩子間的“討價還價”和“肢體沖突”。
討價還價的壞處是,規(guī)矩的界限被模糊了。如果晚10分鐘可以,那么晚20分鐘為什么不可以?如果“準時上床”的規(guī)矩可以商量,那么“不要玩電插座”的規(guī)矩為什么不可以商量?我們是界限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在愛的前提下,要堅定地守住這兩個身份,而不是讓孩子通過對界限的試探,去碰觸父母的底線。
肢體沖突的壞處是,家長的權(quán)威被挑戰(zhàn)了。不要小看這些發(fā)端于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的肢體沖突,看似只是拉一拉、拖一拖,往嚴重里說,你立的不是規(guī)矩,而是倚強凌弱的例子。
其實,給孩子做規(guī)矩很簡單,一不討教還價,二不肢體沖突,做到這“兩不”,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我們憑什么給孩子做規(guī)矩?不是憑我們比孩子會說道理、比孩子力氣大,而是我們作為父母長輩的權(quán)柄。由這個源頭出發(fā),我們要學會不憑借嘴皮子和力氣,而是用簡單溫柔堅定的語言,來讓孩子服從。
一定要認識到語言——僅僅憑借語言——建立規(guī)矩的重要和力量。
再舉睡覺的例子。我的做法是,不糾纏在睡覺的時間設定上,不試圖去說服他??赐甑谝槐緯?,孩子還要看一本,我會說:“睡覺時間到了,我要親親你,你要親親我嗎?”他依然要看書,我熱烈地擁抱他,深深地親吻他:“我要離開房間了,你真的不要親親我嗎?”孩子開始哭鬧,我很平靜?!拔蚁茸吡耍戆?。我很愛你?!币话闱闆r下,孩子不會離開自己的房間跟出來,如果他跟出來,我就會帶他回去,重復以上步驟。通常5分鐘孩子就會安靜下來,我就會再去他的房間,親親他,愉快地跟他道晚安。
再舉關電視的例子。我的做法是,他不情愿結(jié)束電視時間,我會說:“現(xiàn)在要關電視機,是你關,還是我關?”電視機關了,他依然糾纏,甚至要去拿遙控器。我會拿走遙控器,如果遙控器已經(jīng)在他手中,我不會去搶,而是以關閉電源等方式,讓他無法自己打開電視機:“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本書,或者搭積木?”他還是情緒激烈,和我扭來扭去,我就會離開:“我不能和你角力,所以我去自己房間,讓你安靜一會兒,歡迎你來找我,如果你不來,過一會兒我也會來看你的?!?/p>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6歲,一個4歲?!安挥憙r還價”、“不肢體沖突”用在他們身上,非常行之有效,能處理絕大多數(shù)需要立規(guī)矩時的各種情況。
一定要特別強調(diào),不討價還價、不肢體沖突,與給孩子選擇、給孩子大量親密接觸是兩回事。一個懂得自己有選擇權(quán)并時常在操練選擇的孩子,一個與父母常有親密肢體接觸而建立了安全感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建立規(guī)矩意識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在非規(guī)矩性的事情上給他們選擇。比如喝蘋果汁還是葡萄汁、上游泳課還是足球課、想坐地鐵還是出租車,等等。規(guī)矩制定之初,也可以和孩子商量規(guī)矩怎么定,比如看電視時間是半小時還是20分鐘,是晚飯前還是晚飯后。最后,我要說一句:要常常擁抱、撫摸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很多情緒激烈的反抗,無需說話,一個深深的擁抱就可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