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研究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選修課,它的開設面臨著很多困難,本文重在探討散文研究課程的教學內容,即貫穿古今、知識連貫的的散文史,散文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名家個案研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科學的散文史觀、散文理論觀和散文研究觀。散文研究是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在我們學校,這門課程是放在大三第一個學期開設,共22節(jié)課。這種開設時間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在此之前該專業(yè)的學生已經開設了中國古代文學史和現當代文學史,對于整個中國散文有了一個感性宏觀的認識,為散文研究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一、散文研究課程教學的困惑
在準備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目前在各級高校中,散文研究課程教學面臨著一些困境,而諸多問題中最主要的則是怎樣去解決這門課程教什么??赡苡腥藭X得這不是個問題,可恰恰卻是最重要的問題,它涉及到這門課程理論框架的搭建,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效果。課程教學的困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權威教材的缺失。散文研究不像其它的專業(yè)課程,有著相對權威和官方的教材,本科院校其它課程主要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壓根不用考慮教什么的問題,主要考慮的是怎么教的問題,這就簡單得多。從目前筆者所了解的情況來看,不僅各個學校沒有規(guī)定教材,而且也沒有適合做教材的專著。要么是古代散文研究,要么就是現當代散文研究或者是個案作家研究,沒有一部貫穿整個中國散文史的教材,同時還偏向于現當代散文的研究,忽略了古代散文的研究,這很難讓學生對整個中國散文建立更宏觀和全面的認識。
其次是把散文研究當做是區(qū)域散文研究。區(qū)域散文創(chuàng)作,作家作品呈現區(qū)域文化特色,這在當代文壇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西北散文作家群,湘籍散文作家群等等。比如本校前任散文研究課程任教老師,把散文研究當做是湘西南當代散文作家與作品研究,這種教學內容的設計固然可以體現地方文化特色,推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是不免也有視野太過狹窄的嫌疑,不利于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散文觀。
再次是把散文研究當做是純理論研究。比如一代散文大家賈平凹先生曾經受聘于陜西師范大學,開設散文研究課程,共十五節(jié)課,他把該課程做出這種設計:
1.總論2.散文與時代精神3.散文的心靈感應4.散文生活領域之擴展5.散文的哲理6.人生境界的培養(yǎng)7.主題的模糊與多義8.散文的第二自然創(chuàng)造9.散文的語言10.散文的“作詩在詩外11.中西散文比較12.西北散文與東南散文的比較13.老一代散文家與中青年散文家的比較14.余光中散文之啟示15.小結與交流
這種教學內容的設計,確實可以提升學生散文研究的科學素養(yǎng),但是對于本科學生來講在難度上可能太大,不利于散文的有效學習。
二、散文研究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究
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就是課程知識結構框架的搭建,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特點,從而把握好教學難度,設計好教學內容,才能確保教學效果?;谝陨先齻€方面的困惑,在近五年的散文研究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散文研究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實踐與探索。
(一)在散文史層面上,貫穿古今,形成連貫的知識脈絡
散文是整個中國文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把它分為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即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開課時間長達六個學期之久,而散文的學習也就散布于六個學期之中,因而獲取的知識是碎片式的,不成體系。散文研究就彌補了這個缺陷,并且進行專題專項研究,能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讓學生建立散文史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目的。因此,筆者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把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即古代文言散文和現當代白話散文,古代散文有根據古文發(fā)展過程出現的四大高潮,又可分為先秦諸子散文、秦漢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四個部分。由于受課時的限制,在每個部分的講解中,先是概述該時期散文發(fā)展脈絡,然后是總結該時期散文發(fā)展的特質,最后推薦該時期名家名作。整個散文史就是一個傳統散文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不僅是語言上由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而且在表現手法和表現內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對比學習中,讓學生明白古代和現當代散文的區(qū)別。當然,筆者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還特別注意了一點,因為它畢竟不是文學史的教學,避免同以前的內容形成重復,筆者主要是以史為綱,重在分析每一個時間段的散文的主要特征,從而為深入研究做準備。
(二)加強散文理論層面的教學,提升學生散文研究素養(yǎng)
散文研究課程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建立起散文史觀,更要提升學生賞析和研究散文的能力。因此加強散文基本理論的教學是不容忽視的。在基本理論的教學中,重點講清楚以下基本理論問題:什么是散文?狹義散文和廣義散文有何區(qū)別?好的散文應該具備什么特質?古代散文的特質和現當代散文的特質是什么?散文的范疇問題、本體論問題、創(chuàng)作論問題、鑒賞論問題、批評論問題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其實還存在一些片面散文觀點,比如在講述“好的散文應該具備什么特質”這一節(jié)內容時,筆者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當堂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應該具備什么特質?”當時學生們紛紛積極發(fā)言,有的學生認為好的散文應該要有著優(yōu)美的語言,有的認為要有著詩化含蓄的意境,還有的認為謀篇布局上講究“形散神不散”等。接下來,筆者沒有對他們的觀點進行任何評價,但是筆者又給它們設置了一個懸念,讓他們先回憶幾個人的散文作品,比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明朝張岱的小品文、賈平凹的散文以及余秋雨的散文等,引導他們再想想我們剛才講的問題。最后,筆者引用了當代著名散文家林非的觀點給他們進行了總結,好的散文重真情實感的傳達、坦率和誠懇地進行內心生活的展示、強調思考的因素、語言的散文美等四個方面。事實也證明,這節(jié)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散文史和散文理論的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散文史呈現的是散文的現象,而散文理論則是深入到散文的本質,沒有散文史做基礎,散文理論則是無源之水;沒有散文理論的深入研究,則學生散文研究能力無法提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述古代散文的特質這一節(jié)內容時,筆者提了個問題:你認為古代散文具有什么特質?盡管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但是要跳出每一個具體時代的散文領域,把幾千年的散文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其特質,也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而能回答到點上的學生很少,當然我們可以從主題的凝重性和文體的審美性、內容的真實性和文體的實用性等多個方面來分析。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來說,散文史和散文理論的教學時間占到總課時的四分之三。
(三)突出作家個案專題研究
前面兩部分談到的散文史教學和散文理論教學是一種宏觀的研究,而作家個案研究則是微觀研究,也是最切合學生目前實際研究能力的教學模塊。作家個案研究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研究水平。在歷屆的畢業(yè)論文選題中,選的最多的就是小說、詩歌、詞,而選擇散文題材的比較少,這主要還是散文研究難度較大,平時訓練較少的原因。如果我們在這門課程上加大教學力度,對于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寫作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對考研的同學來講能提升他們的科研能力。當然,在這個模塊的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注意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個案作家的選擇;二是作家研究的具體內容。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在名家的選擇上注意要有代表性。散文和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主流,在中國散文領域內,更是名家輩出,但是每個時代都有這時期的代表性人物,在作家的選擇上,就要選擇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比如在古代文壇我們可以選擇諸子百家中的孟子和莊子,司馬遷的歷史散文,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和歐陽修以及蘇軾,明代小品文大家張岱等;在現當代文壇可以選擇朱自清、周作人等;當代文壇可以講講賈平凹、林非、龍應臺,傅雷、余秋雨等作家。
在個案作家研究的內容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作家作品思想內容的研究和作品藝術上的研究。在進行這個模塊的教學時,主要要求授課老師掌握研究該領域的總體研究狀況和最新研究動態(tài),才能獲得教學的成功。當然,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還可以采用研討式教學,在班級人數不是太多和課時較充分的情況下可以開展,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在我們這類二本院校,大班上課、課時緊張的前提下,只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我在給學生講授賈平凹這一作家案例時,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賈平凹有一百多萬字的散文作品,在內容上大體有三級跳躍式的發(fā)展軌跡,即哲理——風情——世相,在藝術特色上主要是富有個性的藝術風格,樸素、幽默、蘊含哲理而富有真情的散文語言,巧妙多變的結構技巧等等。個案作家的研究實質上就是給學生一種研究示范,教會學生深入研究散文,提升科研能力。
總之,在近幾年的散文研究課程教學中,筆者在課程教學內容上不斷探索和完善,從而形成了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概述篇——中國散文研究理論篇——中國散文名家個案研究篇這樣相對合理而科學的散文研究課程知識框架。
(本文為邵陽學院教改課題《大散文視野下散文研究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部分成果,編號:2015JG33)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傅德岷,包曉玲.中國新時期散文理論集萃[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
[4]李星,孫見喜.賈平凹評傳[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5]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蔣玉蘭 湖南邵陽學院 42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