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榮
我們是很好的朋友,用個簡潔的詞表達,就是“閨蜜“。我們相識是在補習班,那天一頭短發(fā)的她,背著一個橘紅色的大包,站在逆光的方向,帶著爽朗的笑聲,指著我身邊的空位說:“沒人吧,這兒?”我正望著她一臉青春痘,聽到她的聲音,回過神來點了點頭。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和她開朗的性格形成反差的是她那個不太幸福的家庭:父母離異,她跟著媽媽,可是不到四年,父母又各自組建了家庭,繼父、繼母都不太好相處……所以,我一直很佩服她的外向活潑,也理解她的叛逆與倔強。
一次和父母爭吵后,她甩下書包外出打工,開始嘗試著穿高跟鞋,開始濃妝艷抹,開始努力適應這個復雜的社會。
好在是我們一直都有聯系,可就是這種能聯系卻無法相見的局面,加重了我的思念,讓思念厚重得如同樹脂,濃稠得化不開。不知是否因為思念得太濃,所以就盼來了相見。
那是在她工作的面包店里。我覺得她變化不大,短短的頭發(fā)勉強地扎在一起,像兔子尾巴一樣翹在腦后。
她穿一件長長的雪紡裙,黑色的裙子上印著大朵大朵的百合花,不太適合她那張臉。
可是,她以前是不穿裙子的,我記得。
我還記得她那雙銀色松糕拖鞋,露出十個腳趾,上面全部是閃閃發(fā)亮的黑色指甲油。
她很熱情,眨著眼睛問我要不要吃土司面包。我搖頭,想吃小虎皮蛋糕。
她在不怎么大的店里轉了一圈,回頭抱歉地沖我笑笑:“今天沒烤,要不就吃抹茶小餅干吧?”
我點點頭。接過她手里那個裝滿綠色小餅干的精致玻璃瓶。
“真好吃,你還記得我最愛抹茶?!蔽倚πΑ?/p>
第二次見面,是她說想我了,就來看我。
她穿一件白色夾克,中性的款式,看起來帥氣干練。里面是件黑色毛衣,上面勾勒著白裙夢露形象。腳穿黑色高跟皮靴,和我并肩站著,高出我一截。她沖我笑,也是站在逆光方向,我總覺得和初見有些不同。
她臉上沒了青春痘,那層厚厚粉底讓我不想直視她。她眼角上揚的黑色眼線和唇上玫紅色的唇線,我也不太喜歡。
我低頭喝抹茶味奶茶,她拉著我的手,緊緊的。我知道,我們的相見不如懷念那樣美好了。
思念,于是相見,但相見不如懷念!
【范文賞析】
分別,盼望相見;相見,又覺得不如懷念。因為第一次相見,“我覺得她變化不大”,但不是沒有變化,如她穿裙子了,腳指涂了指甲油。第二次見面卻變得讓“我”不喜歡了,如果說衣服和鞋還能讓“我”接受,那么粉底、眼線、唇線就讓“我”不想直視她了。
作者很聰明,先用“閨蜜”和“父母離異”做好鋪墊,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寫分別后的兩次相見,詳寫她的外表的變化,這本是這個年齡女孩不該有的啊,結尾直奔主題——相見不如懷念,因為懷念還可以保留當年的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