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賽博公民”到“空間分形”:

        2016-05-14 02:44:24裴萱
        文藝爭鳴 2016年6期
        關鍵詞:賽博美學主體

        裴萱

        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以來,“空間轉向”和空間理論逐步成為哲學和其他人文社科領域關注的焦點。在學科互涉、知識播撒和文化研究的語境中,空間理論出場的合法性源自對長期以來對“時間——歷史”知識模式的反思與調整,以及對空間本體生成性與實踐性的理論確證??臻g壓縮、空間批判、空間政治、空間生產、空間表征、第三空間、主體空間、異質空間、審美空間等關鍵詞都構成了以“空間”滲透不同知識場域的文化實踐。“賽博空間”作為后現(xiàn)代空間轉向和空間理論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促使主體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轉型,更是促使主體審美體驗和美學形態(tài)的重構與轉型。在全球化和電子信息高速發(fā)展的語境中,新媒體的聲像傳遞、智能終端的超真實呈現(xiàn)、信息數(shù)據(jù)的多維鏈接以及主體之間的電子溝通,都促成一個嶄新的數(shù)字空間場域的生成。由此構成主體生存中的多層次時空維度,一方面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傳統(tǒng)物理空間,另一方面則是以數(shù)字終端和主體大腦公共構成的數(shù)字網(wǎng)絡空間,同時則還會出現(xiàn)主體與設備高度融合的“VR虛擬空間”和“超空間”。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科幻小說《神經漫游者》中便預示了以賽博空間為基礎的數(shù)字革命和未來“伊托邦(E-topia)”場景。主人公凱斯將自身大腦神經與數(shù)字元件相聯(lián),進入到另類的廣袤數(shù)字空間中自由遨游并完成任務。由此,賽博空間(Cyberspace)不僅具有“控制論(Cvbemetics)”與“空間(Space)”的疊加之意,更是涵蓋了科技理性與哲學理論的雙重場域,成為主體和技術相互融合、感性和理性交相輝映的嶄新空間。與此同時,因空間性與主體的感性體驗和審美思維密切聯(lián)系,且為文藝領域的審美空間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那么美學就成為空間理論的重要承載和學科互涉對象,二者的相生共贏共同塑造了空間的后現(xiàn)代審美文化面貌。“空間的結構問題,無論是在現(xiàn)代繪畫、建筑還是雕塑中,都已成為20世紀中期文化中主要的美學問題。”空間轉向和賽博空間的理論新質不僅帶來了文學和藝術自身的轉型,更是促使審美主體、美學形態(tài)和美學價值的流變,給后現(xiàn)代美學的理論重構注入了新的話語資源。

        一、“賽博公民”:審美主體、身體救贖與美的契機

        賽博空間依托于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互動和人機界面形成極為宏大的后現(xiàn)代文化和知識場域,而其內在核心依然是技術與人文、主體與機器之間的“內爆”關系,并促使新主體的誕生。正如索亞的“第三空間”理論所秉承的主體空間與空間的統(tǒng)一,賽博空間正是凝聚了自然、社會和主體等不同空間場域的“綜合體”,是不同階級、種族和性別以及文化相互交流的空間。無論是不同權力集團的話語爭奪,還是多元審美文化的表征呈現(xiàn),都通過數(shù)字技術的重塑將主體的審美經驗落實在可感可觸的當下生活經驗之中。主體的審美經驗、感性體驗以及身體隱喻就構成闡釋賽博空間的基本立足點。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在《賽博公民》中系統(tǒng)描繪了1990年代“人機交互”的數(shù)字神話景觀。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中,研究者通過獨特的可穿戴式電腦裝備同自己的視覺、聲覺和觸覺相聯(lián),從而攝取到更加細微和更加遙遠的視聽信息,隨后再通過主體大腦的篩選、歸納和制作,形成完備的電子數(shù)字資源進行使用和傳播。由此,“賽博學家(Cyborgologist)”“賽博公民(Cy-borg Citizen)”的稱謂逐步興起并直接啟發(fā)了賽博空間的文化研究脈絡。計算機虛擬現(xiàn)實技術(VR,全稱為Virtual Reality)則促使賽博公民群體進一步擴大,將“人機交互”轉向主體的感性體驗,促使新的主體形態(tài)和主體實踐的產生。在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中,數(shù)字終端、計算機網(wǎng)絡和新傳媒工具營造出三維立體的虛擬環(huán)境(VE,全稱為Virtual En-vironment),呈現(xiàn)出多維動態(tài)的“仿真”效果,主體可以沉浸其中進行相關活動。虛擬課堂、虛擬景觀、虛擬歷史、虛擬建筑、虛擬旅游,甚至是虛擬性愛和虛擬戰(zhàn)場等,這些都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主體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倫理,促使后現(xiàn)代時期主體的重構和轉型。邁克爾·海姆曾經概括主體在虛擬現(xiàn)實和賽博空間中的活動特質,這幾個方面分別為“模擬(simulation)、距離呈現(xiàn)(Telepresence)、身體沉浸(Full BodyImmersion)、互相影響(Interaction)、網(wǎng)絡交流(NetworkedCommunication)”,給主體重建提供了理論啟示。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促使其相關產品逐步貼近平民大眾和日常生活,使得主體的生活空間已經被高度仿真化的光影聲色數(shù)字界面所籠罩。且不論市面上已經很流行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網(wǎng)絡游戲、數(shù)字影視、數(shù)碼相機等,它們都通過自身特有的數(shù)字功能完成主體面向賽博空間的沉浸,而最新的谷歌智能眼鏡和HTC智能頭盔則將數(shù)字界面與主體結合的更為緊密,更為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進一步延伸。HTC智能頭盔(HTC Vive)于2015年3月2日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亮相,同樣是以可佩戴式電子設備與主體的感官進行融合,使主體獲得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比如進行實地定位服務(LBS)、采用無線網(wǎng)絡瀏覽網(wǎng)頁、與他人進行語音和視頻的聯(lián)系以及實時上傳相關的語音和視頻數(shù)據(jù)等等?!敖缑媸侵T多重要社會和文化律動的匯聚點,因為它促成并介質了非正式的權力結構,以眾多方式重構了日常實踐,改變了身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睌?shù)字技術和賽博空間的高度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主客二分和神行膜拜的審美體驗,以“仿像”和“沉浸”的方式給主體的審美觀感和話語交往提供契機。主體和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達、主體和電腦終端以及數(shù)據(jù)庫之間的選擇和互動以及主體對網(wǎng)絡“仿象”世界的沉迷都構成了嶄新的“空間”場域;而且古典時期“單向度、一對一”的“線性”信息交流方式也正在被賽博空間所提供的“多角度,多對多”的“寬度”數(shù)字世界所替代。正如電影《黑客帝國》設置的雙向平行空間:數(shù)字技術制造的是“正常的”“色彩繽紛”的日常生活場景,實質是二維碼營造的“虛擬空間”和數(shù)碼機器的規(guī)訓;主體生活的世界則是地下的“錫安”城市,她是幸存人類生活和存在的“母體”,是真實存在的空間?!逗诳偷蹏穼?shù)字技術的焦慮昭示我們:賽博空間既是一個無限自由開放的領域,延展了主體的感官視野與體驗空間;也可能淪為身體沉浸與主體迷失的“異托邦”。

        無論是數(shù)字產品研發(fā)商積極的技術升級,還是文化領域對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焦慮反思,賽博空間都已經滲透進主體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重點。賽博空間的傳播媒介雖然是冰冷的儀器設備,但是終端卻聯(lián)系著主體的喜怒悲歡;其設定場景雖然是高度仿像和數(shù)字虛幻,但是卻真實地引發(fā)了主體的十年一夢、死生茫茫。網(wǎng)絡文學的奇幻世界、網(wǎng)絡游戲的異域空間、數(shù)字電影的人生百態(tài)、虛擬現(xiàn)實的多重身份,這些都參與塑造了主體全新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知識體系和信仰理念。眾多的主體在此自由交往、不同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相異的地理時空得以浮現(xiàn)碰撞、深刻的溝壑差異得以跨越彌合,呈現(xiàn)出主體走向后現(xiàn)代時期作為“后人類”新的精神潛能。當諸神隱退和理性膨脹之后,賽博空間給新主體的確立、新的生命狀態(tài)和新的身體體驗提供了知識資源。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中,知識話語取得各自相對獨立的學科場域,世界范圍內也產生經濟、政治以及民族、性別和階級等方面的割裂,主體與主體之間以及感性與理性之間的裂隙也愈加明顯,而無論是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的拯救方案,抑或詹姆遜的“認知圖繪”的美學策略,都將后現(xiàn)代性視為現(xiàn)代性的有效延續(xù)和理論反思,在肯定主體性的前提下完成生活、語言、圖像或者空間方面的“自我拯救”。賽博空間作為顯性的后現(xiàn)代事件,恰恰契合了理論家對現(xiàn)代性隱憂的反思,在確證主體性的前提下試圖彌合知識割裂的場景,主體性價值也在“解構”“播撒”語境中得以重新延續(xù)。此種在賽博空間中形成的“新主體”代表了“后人類”努力前行的方向和趨勢,他不僅呈現(xiàn)出充滿生命激情和文化實踐潛能的主體特質,更是成為主體解放和釋放潛能的身體神話。“賽博公民”也正是指涉“人機交互”的新主體,主要確證了由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空間、身體體驗和虛擬真實共同營造起來的“控制論式的有機體”(Cybernetic or ganism)。賽博公民借助于數(shù)字技術神話不僅呈現(xiàn)出開放性、多元化和自由性的特質,更是帶來了文化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話語層面的主體反思。1984年,美國女性主義文化學者多娜·哈拉維在《賽博公民宣言》中樹立了電子神話主體的形象,認為賽博公民已經通過數(shù)字信息工程滲透進生物學、免疫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中,成為對抗文化霸權和政治規(guī)訓的生命個體,以及后現(xiàn)代時期“無所不能”的神話主角。賽博公民將主體性原則進行深化與重構的同時,也跨越了長期以來被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tǒng)所建構起來的主體與客體、主體與技術、主體與他者之間的鴻溝,消解了語言、文字、霸權乃至圖像和大眾文化對主體的規(guī)訓和壓抑。在感性的沉浸、主客體的融合、身體的彰顯和交往的自由中,獲得了更為寬廣的話語空間。“賽博公民是文本、機器、身體和隱喻——它們在溝通實踐中理論化,又在溝通實踐中結合?!?/p>

        賽博公民作為后現(xiàn)代語境中主體的塑造形式,直接拆解了古典時期到現(xiàn)代性以來諸如“語言”“思維”“實踐”“倫理”“自然”等主體認同模式,而是經由個體“瞬間”的感性審美經驗進而通達碎片化的多元信仰和差異性的自由主體。如果說諸如“自然”等宏大的終極所指在古典時期是衍生主體的本源,在認識論時期是理性關照的對象,在存在論時期是主體自我認同的意義,那么在賽博空間時期就構成一個個仿像般的電子符號,供主體自由選擇、沉浸、思考和體驗。尼葛洛·龐蒂在《數(shù)字化生存》中曾經表達賽博主體的感性生存狀態(tài):由大量數(shù)字信息構成的聲像音畫直接作用于現(xiàn)實主體的感官世界,而消泯了文化符號從表征到意義、從傳播到解碼的過程。此種全身心的感性投入過程也正是類似于審美活動的高峰體驗,“數(shù)字技術可以成為帶領人們走向偉大的世界共榮與和諧的自然力量”。而一個由眾多后現(xiàn)代理論家和文化學者組成的“藝術批判劇團”(The Critical Art En-semble)曾在其論文《電子騷動》中表達主體在賽博空間中的意義狀態(tài):“最能表明現(xiàn)今社會狀態(tài)的詞應該是‘流變。意義在擴張和濃縮進程中同時流動,天意和理想的自相矛盾旋即展開?!彼裕惒┕窈喕藦母行猿两揭饬x呈現(xiàn)的策略,而是將感性、身體和意義納入到瞬間的審美高峰體驗之中,這便同審美活動和美學話語產生了天然的聯(lián)系,并且重構和恢復了審美主體的感性本質。我們知道,美學學科的誕生和知識體系的確立來自于西方的現(xiàn)代性工程,其學科價值正是將感性從理性的窠臼中獨立出來,賦予主體的情感、感性和審美以合法性價值。鮑姆嘉通將感性認識的完善確定為美學的主要知識對象,“美學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档略谒恼軐W體系中進一步確定情感原則和判斷力的獨立性,從而與純粹理性的思想、實踐理性的意志進行區(qū)分。而隨后,無論美學的內涵延展至黑格爾的“美的藝術哲學”抑或夏夫茲博里的“內在感官美學”,都確立了美的感性學本意。賽博公民的感性原則在賽博空間中得以徹底釋放。如果說現(xiàn)實的“肉身”充滿霸權的監(jiān)視和規(guī)訓的沉重,那么賽博公民則是另類“審美主體”的身份重塑與話語狂歡。從純粹的影像到原欲的舒張,從視聽的超越到快感的奔流,新的審美主體的確立也促使美學形態(tài)、美學價值的進一步轉型。

        賽博空間不僅使得賽博公民主體沉浸在感性體驗之中,建構了全新的審美主體;更是將主體身體納入到整個空間體系,使二者呈現(xiàn)出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關系。主體在主動地進入賽博空間的同時,賽博空間也以其強大的號召力將其進行控制和規(guī)訓,身體甚至成為賽博空間中的另類“神話”“儀式”。在傳統(tǒng)的文化儀式實踐中,儀式作為符號的“意指”行為規(guī)約著人們從現(xiàn)實世界到精神世界,再到主體確證的文化脈絡;諸如神壇等固定的場所也構成膜拜效應的意義生成形態(tài)。這也正是從主體美感經驗到神性超驗意義的終極使命。賽博空間則消解了原有現(xiàn)實與精神之間的符號化關聯(lián),取而代之是賽博公民在生活中身體的呈現(xiàn)和意義的滑動,比如享用美食之前,把菜肴圖片用微信發(fā)布到朋友圈;睡前對朋友圈微博進行逐一評論;節(jié)日婚慶的電子禮物傳遞;無時無刻的“低頭族”與“搖一搖”等,這些都構成另類的身體儀式狂歡。而智能手機以及諸種虛擬現(xiàn)實設備的出現(xiàn)則把數(shù)字終端和主體身體聯(lián)系的更為緊密。可穿戴式的設備通過聲控、眨眼、震動、觸屏、定位等方式將身體的細微動作、數(shù)字指令和感官信息進行結合,賽博公民的身體正在經由先進的數(shù)字設備和程序驅動,逐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電子儀式和夢幻旅程。建立在虛擬現(xiàn)實技術之上的“身體傳感技術”滲透進信息化和電子化工業(yè)、農業(yè)、通信、生物、化學、醫(yī)療等諸多領域,通過主體細微的視覺、聽覺、觸覺等行為將身體納入到整個技術媒介圈層之中。比如表現(xiàn)在裝置藝術領域中吳玨輝的作品《腦電站》《USB器官》等就將主體的頭腦意識外化為電子信息;而黃致杰的《動覺生物》利用電子機械設備模仿人工智能,以感應元件來對主體身體的各個動作進行反應,從而建構起另一個可以與主體相互交流的“機械智能”主體?,F(xiàn)實主體的眨眼、微笑等動作與數(shù)據(jù)庫中的電子數(shù)據(jù)進行互動,從而使機械主體進行不同的動作,不同的主體得以誕生:“純粹接口的主體、后人類主體、程序化主體等等”。與此同時,身體的呈現(xiàn)也并非在身體傳感與人機合一技術中,也可以通過另類真實身份和知覺體驗的塑造,來完成從現(xiàn)實身體到虛擬身份之間的“互動”。梅洛.龐蒂認為“身體”并非是僅僅是被動的肉體存在和物質對象,而是向主體的經驗世界與知覺空間開放,在知覺、空間和身體的三度合一中完成主體的存在詮釋?!爸X,是借助身體使我們出現(xiàn)在某物面前,該物在世界的某處有其自身的位置,而對它的破譯旨在將其每一細節(jié)再置放到適合它的境域之中?!贝笮途W(wǎng)絡游戲《刺客信條》通過虛擬世界中主體的個體經歷與能力完善,展開了一幅類似于現(xiàn)實世界成長的身體寓言。游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歐洲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并且隨著游戲版本的不斷升級而延續(xù)至美國獨立戰(zhàn)爭等時間節(jié)點。無論哪個版本和故事,主人公的個體成長模式一以貫之。以第一個游戲版本的刺客阿泰爾為例,他的成長充滿了改變歷史的使命感和恩師對自己的利用與背叛,以及無比艱辛的奮斗學藝歷程。游戲中美輪美奐、高度擬真的大馬士革、佛羅倫薩等城市景觀給玩家?guī)砹伺d奮的異域體驗,而虛擬身份的成長經歷又給沉悶的真實身體世界帶來另類體驗,“真實身體”和“虛擬身體”在多種身份的游移中完成轉換?!拔以谥X中用我的身體來組織與世界打交道。由于我的身體并通過我的身體,我寓居于世界。身體是知覺定位在其中的場?!笨梢姡惒┛臻g不僅給主體提供栩栩如生的感性形象,更是如同《黑客帝國》中數(shù)字設置與人體之間的電子“觸手”,影響到主體的身體行為、身份認同和身體儀式。

        二、分形空間:美學形態(tài)的變革與后現(xiàn)代美學話語的釋放

        賽博空間以其虛擬性、仿像性、交流性和開放性特征塑造了全新的賽博公民和審美主體,也成為后現(xiàn)代空間轉向中文化意義生成和傳播的主導形式。虛擬現(xiàn)實、人機合一、感官內爆與電子身體儀式不僅改變了主體的審美方式和生存方式,更是延展主體視聽感受的閾限、拓展美學話語的指涉范圍和介入力度。從賽博公民的角度而言,電子數(shù)字時代已經重構“感性學”意義上的全新主體,能夠適應后現(xiàn)代時期美學“播撒”的文化景觀;從美學的視角而言,新的審美主體的確立和數(shù)字技術帶來文學、藝術本體的變革,這些都促使美學的存在形態(tài)、美學價值、意義表征策略等方面產生變革。

        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德·菲爾汀認為,“每一種技術優(yōu)勢都孕育著可供創(chuàng)作者使用的美學能力??茖W技術制定出參數(shù)并確定了空間,而在此空間內創(chuàng)造性的工藝技巧可以出現(xiàn)并發(fā)揮美的作用?!雹攵⒃陔娮有畔⒓夹g基礎之上的賽博空間和歷史上的工業(yè)技術、復制技術有所不同,它帶來的是整個藝術表達方式、傳播方式、接受方式和意義傳達策略的更改。比如CG技術、藍屏摳像、動作捕捉、三維數(shù)字場景等已廣泛運用在數(shù)字影像制作之中,以仿像的虛擬性挑戰(zhàn)傳統(tǒng)美學的意指符號序列;而微博、微信、自傳媒等宣告了碎片化“微時代”的來臨,呈現(xiàn)出空間的“碎微化”特質。所以,當下的審美活動與古典時期的審美靜觀模式、現(xiàn)代時期的藝術復制模式以及工業(yè)文明時期的大眾文化生產與消費模式都存在不同,這也就帶來美學話語和美學形態(tài)的變遷。所謂美學形態(tài),主要指美學在特定時期內的思想基調、框架結構、思維方式以及理論原則等,是涉及美學本體論、主體論、形式論、知識論等多個維度的理論話語。“美學形態(tài)即是美學思想的基調。它不是任何具體的美學理論,但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中,卻可能是各種截然不同的美學理論和文藝作品的基礎。”從美學歷時的視角而言,其形態(tài)大致經歷從一元論到多元論、從客體論到主體論的過程;從中西比較的視角而言,基本呈現(xiàn)出“理性——思辨”認識論美學與“感性——藝術”文化形態(tài)美學的差異;從美的本質的視野而言,大致經歷從超驗本體到美感經驗的歷程。而面對后現(xiàn)代學科互涉、延異播撒、文本間性和電子傳媒的現(xiàn)實狀況,采取先驗式和本體化的美學理論路徑已經不適應生活美學和文學藝術轉型的需要?!懊缹W的多樣性并不是美學名稱的多樣性。也不是審美主義的多樣性,而是與研究對象多樣性一致的美學形態(tài)的多樣性?!辟惒┛臻g的滲透和賽博公民的出場促使當下美學形態(tài)呈現(xiàn)出“感性論”“差異性”和“碎片化”特質,并分別對應了審美對象、美學藝術觀念和美學理論形式。而它們又源自賽博空間“碎微化”和“再分形”。

        首先,賽博空間的“仿像”效應構建了新的審美對象。根據(jù)現(xiàn)象學美學的觀點,審美對象源自美學“意向性”中對象向主體的敞開,是建立在主體審美知覺和經驗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完整自為”的存在。“如果從審美知覺出發(fā),那就會誘使我們將審美對象從屬于審美知覺而,結果就賦予審美對象一種寬泛的意義:凡是被任何審美經驗審美化的客體都是審美對象?!睆臍v時的視角而言,審美對象的形態(tài)直接規(guī)約著美學范疇和意義傳達方式。古典時期的本體論美學將美的本質視為某種超驗(理式、太一、元素等)的客體存在;而認識論時期對主體理性能力的高揚確證了個體判斷對美感生發(fā)的重要作用,比如夏夫茲博里的內在感官、休謨的心理構造、柏克的物的感性等等,確證了建構在理性視閾之下的美學合法性地位。審美距離、審美快感、審美判斷、審美形式等成為美感生發(fā)的關鍵。進入現(xiàn)代美學,主客二分的美學話語逐步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符號的編碼與解碼之上的藝術自律和審美獨立,在能指、所指和意指三方的恒定關系中,我們找到了美學存在的密碼和答案。從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到凡·高的《星空》,從艾略特《荒原》中的放逐到蒙克《吶喊》中的激情,主體依然在審美對象“有意味”的語言、線條、色彩和形式中完成符號解碼的快感和終極意義的考量。而在賽博空間之中,所有歷史上恒定的模仿、符號等審美對象呈現(xiàn)方式均被拆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模仿現(xiàn)實的“超現(xiàn)實”和對象自我呈現(xiàn)的“沉浸”,古典美學體系中的對象、圖像乃至于符號本身都已經以直觀呈現(xiàn)和瞬間沖擊的方式占據(jù)主體審美感官的方方面面。它迥異于傳統(tǒng)文學意義上的表現(xiàn)說或再現(xiàn)說,也消解了審美現(xiàn)代性的情感真實與審美邏輯,而是在懸置“存在”與“本質”之后完成“游戲化”的審美空間重組。比如計算機合成圖像技術(CGI,全稱為Computer-generatedimagery)已經廣泛運用在數(shù)字電影的制作之中,呈現(xiàn)出比巴贊景深效果和長鏡頭更為深刻的“真實”場景?!顿_紀公園》中成千上萬的恐龍以及遠古時期的美妙景觀、《阿甘正傳》中已故總統(tǒng)接見男主角并且握手、《斯巴達三百勇士》呈現(xiàn)出的冷兵器質感以及血肉橫飛的慘烈場景以及《盜夢空間》中數(shù)層夢境的真實呈現(xiàn)等,都以“仿像”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傳統(tǒng)審美對象的形象序列,給主體帶來“震驚”的效果;而《指環(huán)王》中受魔戒蠱惑成為半人半獸的“史密戈”則是利用計算機動畫技術(CG,全稱為Computvr Graphics)捕捉現(xiàn)實演員的表情動作,再用數(shù)碼技術進行制作,顯示出更加貼近人體動作的真實感?!胺孪蟆痹谫惒┛臻g中通過一系列的虛構、模擬、再造以及想象,類似技術“上帝”一樣創(chuàng)造出無窮盡的視聽感官,深刻介入主體的感官視閾和生活娛樂之中。它通過剝離主體對外在客觀自然的參照和內在精神世界的選擇,將主體的感官視閾和理性思索完全控制在“仿像”的藝術氛圍之中,以數(shù)字真實取代了“不在場”的客觀真實,從而獲得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在科技領域,數(shù)碼考古技術、3D復原、空間模擬、數(shù)字成像等等都是將“仿象”滲透進日常生活領域的例證。“影像不能再讓人想象現(xiàn)實,因為它就是現(xiàn)實。影像也不能讓人幻想實在的東西,因為他就是虛擬的實在”由“仿像”所帶來的審美對象的變革預示著一種恒定美學模式和策略的調整,因為“仿像”本體即為擬真性、碎片化和生成性的聲像感官序列,所以它的產生、傳播和延展都具有“瞬間性”和“震驚化”的效果,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也已經重組。傳統(tǒng)的“神思虛靜”“超以象外”“審美距離”“符號延宕”等策略都已經不適用于對數(shù)字美學的闡釋。那么美學就需要以審美對象的變革為契機,分析和闡釋“仿像”序列的碎片化和分形化機制、主體瞬間高峰體驗的心理機制、美學介入生活的闡釋效應等等,從“語言的牢籠”轉向“能指的狂歡”,進而探究主體在后現(xiàn)代時期的存在與生活狀況。如果說鮑德里亞的“超真實”理論從虛擬現(xiàn)實維度進行反思,那么其“仿像先行”的視角便開啟了對美學的積極思索?!胺孪裣刃小笔菍徝缹ο笠环矫鏀[脫了現(xiàn)實客體的束縛,獲得自身審美釋放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拆解美的符號從能指到所指的意義指向序列,破除審美現(xiàn)代性的精英意識和審美場域倫理,凸顯符號自身的指涉性和呈現(xiàn)性?!胺孪瘛痹陔娮訒r代的盛行其實也正是美學破除學科藩籬、逐步走向多元文化和生活的話語“釋放”進程。由此,仿像在后現(xiàn)代美學語境中的價值承擔便“先于”機械僵化的反映論和敞帚自珍的自律論,成為新時期美學“狂歡”的表征呈現(xiàn)形式。仿像所帶來的審美對象的變革確證了美學從本體和自律的狹隘范疇中解放,從而走向了更為寬廣的生活世界和微觀領域。

        其次,賽博空間的“差異性”效果促使美學藝術觀念的轉型。古典時期的文學和藝術理論往往具有普遍性、總體性的邏輯框架,試圖以相對恒定的理論形態(tài)來闡釋審美問題。比如文學領域的“現(xiàn)代性”“人性”“階級性”“典型性”“情感性”“現(xiàn)實性”等,以總體性的話語來涵蓋特定時空的文學樣態(tài),進而達到文學經驗闡釋、文學傳記學的歷史解讀和重寫文學史的目標。華茲華斯曾充滿詩意地傾訴:“我通常都選擇微賤的田園生活作題材,因為在這種生活里,人們心中主要的熱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倍囆g領域則同樣有“靜穆”“典雅”“和諧”“工藝”“儀式”“形式”等普遍性美學真理,甚至現(xiàn)代藝術的自律性和抽象化原則也被賦予某種普遍性的審美原則。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以來,以解構主義美學引領的眾多“后學”資源將視角立足于對“邏各斯中心主義”“在場形而上學”和“審美真理論”的反思與調整之中,揭示恒定審美意義的虛幻性和虛偽性。從對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關系的拆解,到文本間性和主體間性的確立;從語言意義的“異延”到對他者時空的“后殖民”“新歷史”體驗,都強調了邊緣性和差異性在審美文化語境中的關鍵作用。斯坦利·費什曾以尖銳的視角指出藝術真理的虛幻性,“文本的客觀性是一種‘幻覺,是一種危險的幻覺?!@當然是隱藏在‘內容這個詞下面未表達的假定”;理查德·羅蒂更是直接質疑普遍真理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除了我們每個人把那些我們認為適用于相信的信念贊為真理的情況以外”。在賽博空間和電子傳媒技術的影響下,文學和藝術的形態(tài)理念從強調總體性轉向差異性、從普遍意義上的理論概括轉向多元化的審美生成,進一步促進美學走向彌散和多元。當下的網(wǎng)絡文學便呈現(xiàn)出多鏈接性、多向敘事性、多媒體交互性以及自我選擇性的特質,呈現(xiàn)出一個絕對開放的、生成的和多元性的“元小說”文本特質。從主體創(chuàng)作的視角而言,恒定的文本寫作已經讓位于多媒體和超鏈接的綜合性“探險”體驗。如迪娜·拉森的《雕刻可能》就以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塑《大衛(wèi)》為創(chuàng)作藍本,將文字敘述、歷史經驗和傳記再現(xiàn)隱藏在大衛(wèi)不同“宮格”的解密之中,伴隨著鼠標的電子和圖片的變形,文字得以逐步浮現(xiàn);摩斯洛坡的《里根圖書館》不僅吸取了意識流文學的文本混雜和潛意識流動特質,更是以數(shù)字虛擬的形式創(chuàng)設不同顏色的若干空間,并分別對應空間中的不同人物身份。死亡、失憶和殘疾的身體缺失引申出核彈、戰(zhàn)爭、災難等影像,可謂將語言的意識流和圖像戲劇的意識流進行融合,別具新意。從客體接受的視角而言,超鏈接提供了立體交叉的網(wǎng)絡人口,不僅敘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可以選擇,圖像、聲音、空間、歷史、神話、時間、希望等類似“達達主義”的眾多元素都供“再創(chuàng)作”。M.D.卡弗利的《加利菲亞》、馬修·米勒的地圖文本《旅行》、蘇紹連的Flash詩歌《時代》等,都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審美意義上的符號傳播和解碼過程,通過“陌生化”的審美感受和主體間性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動態(tài)的文本間性重構。不僅是文學藝術領域,賽博空間的異質性還呈現(xiàn)出宏觀視野的泛文化文本與知識互涉效應。羅伯特·布魯基通過對《指環(huán)王:王者歸來》電影版和游戲版的對比,論述了它們跨媒介整合的趨勢。游戲中的互動性主體的建構也無法脫離電影的劇照魅力和總體化敘事路徑,背后的商業(yè)倫理依然凸顯。羅伯·科弗則用“推——拉”的概括來形容賽博空間中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張力關系,創(chuàng)作者采用諸如數(shù)字保護的限制形式“推”向接受者;而接受者以“拉”力“將文本從作者手中奪過來,……使文本不僅能夠被錄制和重構,而其能夠獨立傳播”,這就促使文化傳播中主客關系的平等和接受美學的釋放。對差異性的美學言說并非僅僅是解構經典,其目的更是確立多元開放的美學姿態(tài)和重視微觀闡釋的分析路徑,重新發(fā)掘被遮蔽的文化現(xiàn)象和主體群體。比如少數(shù)民族審美文化的電子化傳播、“酷兒”世界的表征呈現(xiàn)、裝置藝術和技術美學的復興、落后國家和區(qū)域的文化發(fā)掘等,都可以從“異質性”美學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進而實現(xiàn)本雅明所指涉的眾星閃耀、和而不同的“星叢”目標。

        其三,賽博空間的“碎片化”形態(tài)促使美學理論整體化形式的拆解與分形。碎片化的理論形式在進入現(xiàn)代性社會以來得以逐步加強,韋伯認為知識和學科的場域倫理破除了宗教形而上學的整體化觀念,學科自律的本身也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樣態(tài);本雅明的“星叢”概念、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概念、本雅明對電影蒙太奇技巧碎片化的肯定等等,都從部分與本體、碎片與整體的角度論證現(xiàn)代性進程中多元論逐步取代一元論的進程。而賽博空間的出現(xiàn)和深入則將碎片化理論呈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并且成為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呈現(xiàn)的主導形式,大致可劃分為主體精神碎片、藝術文本碎片和文化分形碎片三個維度。從主體精神碎片而言,我們上文論述的“仿像”作為審美對象呈現(xiàn)出主體心靈和精神的碎片化。從藝術文本碎片而言,“差異性原理”“超鏈接寫作”“文本結構的開放自由”以及“多媒體意識流的呈現(xiàn)”等都可以納入其中。從文化分形碎片而言,賽博空間進一步走向了“碎微空間”的后電腦時代。電子設備和終端界面已經以微小化和碎片化的方式滲透進主體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和傳統(tǒng)PC機的固定空間場所模式已經被打破。這不僅能夠加強虛擬現(xiàn)實空間的滲透力度與范圍,更是在現(xiàn)實空間中也將主體分成一個個的碎微空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各式各樣的可穿戴式電子設備都將界面與主體聯(lián)系的更加緊密,而微博、微信、微商、微電影、微閱讀、微敘事、微消費、微生活、微思維、微政治都構成嶄新的碎微空間。在地鐵乘車時、在等朋友的時間里、在進餐閑暇的時間里、在睡前無聊的時間里,各種智能終端界面和單個主體之間構成相對獨立的空間場域,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與其他現(xiàn)實主體之間的交流。當下流行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的身邊,而你卻在看手機”充滿調侃而又無奈地彰顯出整個賽博空間呈現(xiàn)出徹底的碎微化特質。面對碎微化的文化場景,數(shù)學和幾何學領域中的“分形理論”給予了空間重構的理論啟示。分形(fractal)理論源自法國數(shù)學家伯努瓦·B·曼德爾布羅特(又譯本華·曼德博,法文為Benoit B.Mandel.brot)對數(shù)學、幾何學與建筑學、環(huán)境學、美學等學科的互涉思索。面對悠揚的音樂旋律、大地山巒的蒼茫、海岸線的蜿蜒曲折以及繪畫文學的內在情感走向,他試圖在“破碎”和“無規(guī)則”的“分數(shù)維形體”中找到相似的規(guī)律和可供闡釋的方案。“分數(shù)維形體”是與歐式幾何“整數(shù)維形體”相對立的概念內涵,如果說“整數(shù)維形體”意味著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的“公理”、人工建筑的整一性以及點線面之間邏輯清晰的數(shù)理關系,那么“分數(shù)維形體”重在表達對復雜形體客觀真實的描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相似性的先驗存在,著力探討形態(tài)的不規(guī)則、結構的精細和生成的迭代?!胺謹?shù)維形體”簡稱為“分形”,也不僅局限于自然科學領域的幾何圖形,而是可以涵蓋所有具其特征的知識性話語,比如身體、信息、神學、語言、結構、意境等,以自相似性和整合性的態(tài)勢完成“無定形”的形態(tài)研究。“云彩不是球體、山嶺不是椎體、海岸線不是圓周、樹皮并不光滑、閃電更不是沿著直線傳播的。……自然界不知具有較高程度的復雜性,而且擁有完全不同層次上的復雜度?!薄胺中巍崩碚撛噲D在不規(guī)則的現(xiàn)實圖案中找到秩序和“自相似性”,它破除了歐式幾何形式所帶來的僵化與呆板,從混沌復雜中找到秩序與情趣、從數(shù)學空間中找到和諧的審美理想,進而滲透進建筑藝術、平面設計、后現(xiàn)代繪畫、超文本寫作,以致賽博空間的場域之中?!皬谋举|上講,藝術蘊含了自相似性。然而藝術的自相似性應該如同自然的自相似性一樣深刻和豐富。”而以微博、微信為主要的碎微空間其實也正類似于大自然的分形景觀,它們看似以碎片化的姿態(tài)形成不規(guī)則的、“星叢”般的后現(xiàn)代場景,但是卻通過網(wǎng)絡群體社交、朋友圈興趣愛好、共同的向往目標、相似性的集體消費等行為完成了內在具有相似性的空間“重組”歷程。比如單個個體在現(xiàn)實空間中沉浸于個人世界,但是在朋友圈中卻和其他“驢友”共同分享對某個風景名勝的圖片和文字。這就是分形所呈現(xiàn)出的賽博空間對主體生活秩序的重新分配,也溝通了“線上”和“線下”(020,全稱為Online to offiine)的互聯(lián)關系??梢哉f,由賽博空間所建立起來的整個文化秩序正是在“碎微化”與“分形”的空間解構與重構的多維場景中展現(xiàn)的。如果說賽博空間的初級階段還是考量主體真實肉身與虛擬存在的關系以及數(shù)字影像時空對真實場景的遮蔽,那么碎微空間和分形空間的來臨則在統(tǒng)攝前者的同時,更加深入地呈現(xiàn)出地理空間與賽博空間、封閉空間與微空間、線下空間與線上空間的膠著關系,也使得主體的感性體驗和美學話語強烈呈現(xiàn)出“生活化”“好奇化”“調侃式”“分享式”的特質?!叭粘I畹膶徝莱尸F(xiàn)的第三層意思,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由此形成的微空間、微美學則持續(xù)消解著藝術自律與大眾生活、精英文化與邊緣文化之間的界限。眾多藝術沙龍的公共微信號、雋永美文的交流傳播、文化遺產的微空間宣傳等也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藝術和美學的構成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在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德里達、拉康、??隆ⅤU德里亞、齊澤克等側重以解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視角來審視整體化的美學形式,那么碎微空間和分形化則以界面的整合、相似性的鑲嵌、萬維路徑的導航、碎片化重組的褶子重新構筑美學碎片與整體的和諧關系,呈現(xiàn)“后傳統(tǒng)團結”的場景。由此,未來的美學形式闡釋將不局限于對某種超驗理念和整體化邏輯體系的架構,而是深入到微觀藝術形式的線條、構圖、聲像、色彩、語言、多媒體、運動、經驗、心理、趣味、環(huán)境、生態(tài)、意識形態(tài)等多個維度,進而發(fā)掘其內在相似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完成美學話語和功能的釋放。近年來的環(huán)境美學、生態(tài)美學、符號美學、身體美學、空間美學、分形美學等也正是傳統(tǒng)美學形式走向碎微化和分形化的表征例證與理論探索。

        三、平滑流動:美學價值與美學延展的動態(tài)前景

        賽博空間的主體重建、仿像沉浸、審美差異與碎片形態(tài)構建了后現(xiàn)代語境中嶄新的文化模式和審美策略,也以“分形”的理念延續(xù)了“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理念,給予美學和文化重構以契機。“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或者是一種對愉快事物的感覺”,賽博空間則進一步延展主體的經驗視野,不僅使愈來愈多的生產者和接受者共同參與其中,而且以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宏大的數(shù)據(jù)信息給審美實踐提供寬廣自由的言說時空?!叭巳顺蔀樗囆g家”“人人成為自媒體”的后.后文化時代已經來臨。美學也在賽博空間的技術與知識資源啟發(fā)下,完成了主體論、對象論、藝術文本論和形式論維度的話語釋放,塑造了全新的美學邏輯框架和闡釋模式。面對后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前景和學科價值,賽博空間將繼續(xù)持續(xù)深刻地滲透到主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文學藝術自身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接受模式,超文本寫作、人工智能、數(shù)字藝術、微博文學、網(wǎng)絡游戲、微電影、APP應用終端等都以“分形空間”的方式重塑主體美感體驗方式?!耙跃W(wǎng)絡為代表的數(shù)字媒介正以不可抗拒的技術力量,帶來了社會審美文化的歷史性轉型”。由此,對美學價值的探究和美的未來的拷問,就必須將其放在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和賽博空間理論的觀照之中,并發(fā)掘在解構多元和彌散播散的文化“星叢”中,如何重構美學的“林蔭路”。審視未來,賽博空間從兩個維度賦予美學以新的價值體系和延展脈絡。

        第一,賽博空間通過人機交互、知識互涉、媒體融合與數(shù)字技術的方式聯(lián)系了不同的學科領域,促使各個主體和元素之間跨越鴻溝,實現(xiàn)美學話語的“平滑流動”。后現(xiàn)代文化場景的出現(xiàn)正是得益于全球化的資本流動和異質性的文化交流,從而破除了古典時期的時空區(qū)隔與現(xiàn)代性知識分化的局限,使得個體都被納入整體性的信息爆炸和多元語境之中。信息、知識乃至文學藝術都被賽博空間承載并進入高度“流動”的路徑,當壁壘和鴻溝被跨越后,文化研究和文化美學的場景才真正誕生。曼紐爾·卡斯特就強調了包括賽博空間在內的網(wǎng)絡社會的流動現(xiàn)實,“流動不僅是社會組織里的一個要素,流動還是支配了我們的經濟、政治和象征生活之過程的表現(xiàn)?!绷鲃颖旧韽娬{的是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鏈接,強調包括審美經驗在內的一切現(xiàn)象因為流動而建立起來的文化宏觀視野。那么不同主體之間和不同藝術門類之間也充滿著流動的動態(tài)關系,文化交往、視閾融合、審美共通、文本互涉等經由賽博空間的傳輸,促使美學在文化場景中進行轉型和反思。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從對節(jié)日和游戲的立足點出發(fā),闡發(fā)了其對審美共通感在文學意義呈現(xiàn)中的重要作用。每個主體都有既定的美學傾向和知識“先見”,而不同主體審視相同文本,因為“先見”的不同而無法通達視閾融合的共鳴效果。而當代網(wǎng)絡終端的電子界面卻“限制”了單個主體的“先見”,從而給主體之間的視閾融合提供更大可能。它一方面以相似的屏幕影像使不同主體共同沉浸于仿像的統(tǒng)攝之中;另一方面又通過前期已經設定完備的“數(shù)據(jù)庫”模式規(guī)約著單個主體視野的發(fā)展方向,促使不同主體在“共同”的數(shù)據(jù)庫空間中得以相遇,增強相互交流的機會。比如大型網(wǎng)絡角色游戲《誅仙》,游戲開放者已經設定“青云門”“焚香谷”等奇幻的游戲場景,而角色設置、成長模式、超時空鏈接等也都給不同的玩家以相似的游戲敘事模式,這就促使不同主體獲得相同的“先見”,從而以視閾融合的方式達到“主體間性”的高峰體驗。

        不僅僅審美主體之間呈現(xiàn)出流動化的主體間性特質,藝術文本也試圖以文本間性跨越技術和美學的界限,建構更為寬泛和新穎的美學交往話語。在賽博空間和電子傳媒提供的平臺上,藝術創(chuàng)作者、藝術本體和藝術的接受者都能夠有機參與其中,跨越相互之間的界限,進而成為宏大藝術場域的組成部分。文學、藝術以及其他的藝術形態(tài)都通過新媒體進行整合,呈現(xiàn)出后現(xiàn)代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特質。比如裝置藝術《五行》作為上海世博會的藝術宣傳展示片,將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中“金木水火土”的文化內蘊通過媒介的展示和主體的參與共同完成。“木”的單位以竹子的形象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同時以電子設備將人的影像信息攝入其中,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人的動作來完成竹林的舞動和飛鳥的盤旋,使主體沉浸于光影聲色的現(xiàn)代“意境”之中,流連忘返。文學領域也以“超文本”的方式實現(xiàn)語言文字表述和其他領域的結合。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迷宮”研發(fā)小組將中篇小說《滲血的穿行:對面之城洛杉磯》改編成為混雜了紀錄片、地理學、微電影、視頻材料以及數(shù)據(jù)庫等眾多元素的綜合文本,城市地圖、影像圖片、電影會議等插播其中,使接受者在空間的游覽和文字影像的流動體驗中完成審美經驗的釋放。可見,賽博空間所建構起來的后現(xiàn)代美學樣態(tài)不僅是以學科互涉姿態(tài)通向文化美學,更是促成美學價值和意義的自由流動。而信息科技和人文精神、社會文本與藝術文本都以“流動”和“分形”的姿態(tài)再次融合,重塑主體的存在方式和美學意義價值?!爱斀裥畔⒒澜鐭o疑表征呈現(xiàn)為‘電子想象的全球拼貼畫,永遠在運動,……它們的鋸齒狀邊界在無休止地進退,致命性地與鄰共舞?!辟惒┛臻g的文化美學視野恰恰是學科邊界破除、主體自由穿梭以及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動態(tài)流動景觀。德勒茲《千高原》、《褶子——萊布尼茨與巴洛克風格》中的“平滑空間”“游牧”思想給予美學意義的實現(xiàn)提供理論參照。

        《千高原》中以幾組形象的概念體系來表征呈現(xiàn)美學的意義傳達方式,分別是“條紋空間”與“平滑空間”“樹”與“須根”以及“游牧”的動態(tài)思想?!皹洹毕笳髦R體系的恒定原則,是具有先驗化本體存在的“道”與“一”,但同時也有著邏各斯式的霸權與強制;“須根”原是圍繞著樹木主干而匍匐于地下或地表的側根或其他植物,相對具有雜亂性和異質性的特征。“一個任意的、直接的次級根的多元體被嫁接于它之上,而這些次級根展現(xiàn)出一種蓬勃的生長態(tài)勢?!薄皹洹焙汀绊毟敝g構成多元存在的生態(tài)網(wǎng)絡景觀,同樣也隱喻賽博空間中的超鏈接、仿像性、異質性以及碎片化。那么由重在由“須根”形成的空間被稱之為“平滑空間”,指涉不同元素消解了“條紋空間”中的阻拒和分隔,以自由的分形作用走向“無中心”和“非長度”的流動。賽博空間以網(wǎng)絡通信技術為基礎,以電子設備終端為窗口,恰如平滑空間中無數(shù)的自由路徑和出入口;主體沉浸其中的活動也宛如在沙漠、大海、草原和極地冰原中任意馳騁?!坝文痢闭敲缹W價值和意義彰顯的契機。在現(xiàn)實場景中,游牧代表著自由前提下的自我選擇、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超越,中國古典美學話語所指涉的“游于藝”“神與物游”“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等都倡導通過審美和藝術實現(xiàn)主體從審美沉浸到人生超越的愿景,這也正是“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的大美表達。而后現(xiàn)代的電子空間的審美采擷技巧和古典先哲的智慧有相似之處,美學需要立足于主體性或主體間性的維度,通過自由的“游牧”通達眾多的文化現(xiàn)象與場景之中,闡釋技術美學領域的種種現(xiàn)象,以“現(xiàn)象學”的視野發(fā)掘主體和藝術的審美經驗、本質直觀、存在意義以及終極價值等問題,延續(xù)審美現(xiàn)代性的審美救世方案。在此維度中,美學更應以秉承建設性的主體策略和實踐性的理論指向,通過“游牧”來完成新時期美學的意義釋放。學科互涉的自由流動、感性經驗的分形表達、跨越鴻溝的主體選擇以及詩性審美的超越都借助于賽博空間而再次煥發(fā)活力。

        第二,賽博空間的碎片化與差異性生成了新的“賽博迷思”與公共空間,也給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膠著關系提供新的視角,促使美學自身人文性與反思性價值的建構。“賽博迷思”(Cy-bermyth)是建立在賽博空間基礎上的、側重于理想政治形態(tài)的概念,主要指涉賽博空間與自然法則對人類“理想化”的控制關系,希望在網(wǎng)絡上建構成熟的民主、文明、和諧的話語秩序,進而達到“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立、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抗爭的真正解決”目的。西方社會1960年代以來的新左翼運動、自由主義革命、垮掉派文學、嬉皮士運動等反叛精神延續(xù)至當下的信息技術和賽博空間之中,以賽博迷思重構以市民社會為主體的網(wǎng)上公共空間領域,進而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資本壓榨、挫敗工會、控制媒體以及剝削工人的一系列霸權行為。審視當下賽博空間的現(xiàn)實場景,客觀上給不同文化視野和不同階層的主體提供相互交流的契機,也給一般民眾和邊緣化群體提供了話語言說的空間。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國際網(wǎng)絡空間治理,應該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由大家商量著辦,發(fā)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個主體作用,給未來網(wǎng)絡社會和賽博空間的進程指明了方向。進入“ 微空間”以來,主體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更為便捷,微信朋友圈、微博、播客等應用程序促使人人成為自媒體,碎片化空間以“再分形”的路徑使主體與主體之間平等、迅速的交往成為可能?!凹夹g乃是一種解蔽方式,倘我們注意到這一點,那么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適合于技術之本質的領域向我們開啟出來。此乃解蔽之領域,亦即真理之領域?!毙旅襟w和賽博空間的出現(xiàn)則以強大的互動態(tài)勢和低門檻的參與方式激活個體的主體意識,并通過文字、圖片以及具有文學性和情感化的表達等多媒體樣式共同參與進主體間性的交往之中。賽博空間中的身體體驗、感官經驗、影像欲望以及藝術形式都可以納入到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里,成為審美文化反思的重要策略。由此,后現(xiàn)代美學意義與價值的呈現(xiàn)脈絡便為:“文化差異——空間的碎片與分形—符號自明與象征——意識形態(tài)素——形式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如果說賽博空間中的美學起點原則主體的審美感性沉浸和身份自由,并經歷形態(tài)上的差異性、碎片化和再分形;那么最終的價值依然落腳于美學本體對現(xiàn)實的理論反思與關照之中。美學以其詩性意義、獨立精神和人文關懷使長期處于底層和邊緣化的人們重獲“從邊緣到核心”的知識信仰。這方是未來美學及其參加文化表征實踐的最終目的?!安墒?、撿破爛者、乞丐、流民、洗衣婦、鐵路工人及礦工如今開始出現(xiàn)在畫作與小說里,并非作為綠葉式的背景人物,而是當上主角站在舞臺的中央?!雹?/p>

        立足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視角,詹姆遜和鮑曼等理論理論家通過“差異性”、“漫游”與“認知測繪”等理論關鍵范疇,凸顯美學的文化反思價值。詹姆遜通過對晚期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空間的考察,提出個體感性空間與外在整體空間的二元對抗關系,以此來確證個體的生存空間?!罢J知測繪”(cognitive mapping)源自于心理學領域中對個體經驗的重新塑性,達到類似于現(xiàn)場地圖的效果。“你浸淫其中,就完全失去距離感,使你再不能有透視景物、感受體積的能力,整體認便溶進這樣一個‘超級空間之中?!贬槍γ詫m式的權力話語與文化場景,“認知測繪”美學提供了新的文化策略和美學意義。此種美學延續(x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將“小我”的藝術經驗和感性能力與“總體化”的意識形態(tài)相聯(lián)系,闡釋意義經驗的差異性與批判性,進而重繪主體與城市空間、區(qū)域空間和階級空間的融合關系,彌補被現(xiàn)代性分裂的“缺席的總體性”。詹姆遜增強了認知測繪美學的社會學與政治學屬性,將感性經驗與理性認知進行融合,延續(xù)了審美現(xiàn)代性的場域倫理和救贖意識。而本雅明筆下的“游逛者”、西美爾塑造的“空間漫游”都強調了主體和美學在文化語境中的差異性與批判性特質,試圖將被動的主體通過美學策略塑造成為主動和自由的主體。游逛者超然于城市規(guī)劃和資本邏輯之外的自由體驗,空間漫游者在孤立語境中“緊密的團結”,都與認知測繪美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重新挖掘美學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與文化批判功能,將是美學價值凸顯和充實話語信心的重要目標。

        “是什么讓生活更有意義,當人們都親如近鄰,當你的低語有了一個聽眾。當你可以撫平一個人的傷痛,也可以分享許多人的喜悅。生命何其精彩,當你我只是相隔彈指之間。在線精彩,生活更精彩。”這是國內一家著名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的廣告文案,呈現(xiàn)出賽博空間中人文情懷和技術美學的魅力。賽博空間不僅實現(xiàn)技術層面的人機交互、虛擬現(xiàn)實、仿像沉浸和碎片分形,更是深刻影響了主體日常經驗、交往習慣、審美話語和情感體驗,從而促使美學形態(tài)的變革、美學話語的釋放和美學價值的重塑。“平滑空間”與“賽博迷思”也經由賽博空間的理論承載與推動,給文化語境中的未來美學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促使技術領域和美學關照能夠相互融合,實現(xiàn)人文與科技齊飛的目標。審視未來,賽博空間將在全息技術、電腦云端、幻影成像、4D打印、生物電子、微微空間等領域持續(xù)推進,不僅給技術美學和文化美學提供更為強大的知識學資源,更是以開放自由和文化多元的視角給后現(xiàn)代的主體生存抹上一道“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的靚麗色彩?!耙粋€新的天地誕生了,感性、娛樂、安寧和美,在這個天地中成為生存的諸種形式,因而也成為社會本身的形式?!?/p>

        猜你喜歡
        賽博美學主體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OnePlus 8T賽博朋克2077限定版
        電腦報(2021年7期)2021-07-01 10:55:56
        賽博朋克
        阿麗塔與“賽博朋克”世界
        從城寨到屋村,尋找隱藏的賽博朋克之城
        空中之家(2018年1期)2018-01-31 01:50:40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国产精品女同二区五区九区| 不卡一本av天堂专区|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国产va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网| 无套内谢老熟女|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男女上床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牲交| 性夜影院爽黄a爽在线看香蕉 | 亚洲老女人区一区二视频| 虎白m粉嫩小在线播放|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五月|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区免|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小| 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 欧美中出在线|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日产|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91国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91日本精品国产免|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 日韩精品网| av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熟妇另类久久久久| 午夜三级网| 日本一区人妻蜜桃臀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