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浪漫的中國:

        2016-05-14 02:13:19楊聯芬
        文藝爭鳴 2016年6期
        關鍵詞:羅曼浪漫主義革命

        楊聯芬

        一、“浪漫”作為新詞

        現代漢語“浪漫”一詞,大抵與20世紀初中國出現的一些新詞如“共和”“革命”“經濟”等相似,原為古漢語中已有之詞,在被日文借用翻譯西文后,成為傳輸西方現代思想與文化觀念的“新詞”返回中國。“浪”與“漫”在古漢語中十分常見,如“放浪形骸”“漫不經心”等,表放縱不羈、任意而為;“浪漫”二字復合連用(有時也作“漫浪”),在古詩文中亦有所見。其音與義的某種接近,是日文借以翻譯romantic的緣由。

        日本對西方浪漫主義的關注,是在19世紀中后期,即其因明治維新而步入“近代”之時。關于“浪漫主義”這一譯名,日文最初只有假名音譯,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夏目漱石首次借用漢字“浪漫”,遂有“浪漫派”“浪漫主義”的漢字對應語詞產生?!缎鲁比毡疚膶W小辭典》對“浪漫主義”這樣解釋:

        浪漫主義文藝思潮,英文作Romanticism,法文作Romantisme,德文是Romantik,用漢字‘浪漫對譯的人是夏日漱石(也有人用‘羅曼),原本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后半期席卷整個歐洲的一大精神運動,在文藝方面有著最顯著的表現。

        日本學者神林恒道在論述日本的浪漫主義時,也有相應說明:

        Romanticism、Romantic、Romantisme的Roman一詞的音譯共有三種。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森鷗外的《審美極致論》中出現了“羅曼”這個詞。但最為人們所知的卻是“浪漫”這個音譯。這個音譯據說是出自夏目漱石的筆下。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出版的夏目漱石的《文學論》中,我們能夠看到“浪漫的”或是“浪漫派”這樣的詞匯。

        以上結論,還有一些資料佐證,此不贅。1912年,廚川白村《近代文學十講》,也使用了漢字“浪漫主義”,爾后,“浪漫主義”“很快地就通過留日學生借入了漢語”。當然,中國留學生通英文或德文者,也可能直接從西方文獻中接受相關知識和影響,因而大致可以說,中國對西方浪漫主義思潮的接受,有日本和西方兩個來源。而譯名,除“浪漫”外,還有“羅曼”,如“羅曼締”“羅曼蒂(提)克”“羅曼司(斯)”等。田漢1920年介紹西方文學史時,談到這兩個譯名:

        Romanticism……關于這個譯名——日譯“浪漫主義”,中國或譯作“傳奇主義”或譯作“荒誕主義”,都不能代表Romanticism的內包,所以日本通用是的音譯,我主張“羅曼主義”的音譯。

        史有為曾認為“羅曼”是漢語對英文的自行翻譯,然而事實上日文文獻的漢字譯名中,不乏“羅曼”。神林恒道指出森鷗外《審美極致論》用了“羅曼”;史有為《“浪漫”語源小考》中也指出芥川龍之介《侏儒の言菜》使用了“羅曼主義”;日本辭書松村明編《大辭林》1988年版“羅曼”與“浪漫”并列,1995年版才刪除“羅曼”。中國清末民初的報刊文章,有些譯自日文的,也用“羅曼”。魯迅1908年發(fā)表于《河南》的《摩羅詩力說》和《文化偏至論》,出現過幾處“羅曼”“羅曼派”,北岡正子《(摩羅詩力說>材源考》(何乃英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認為魯迅所依據的材料來自英文,但這并不能證明魯迅未受日文翻譯影響。在中國,“羅曼”與“浪漫”并行使用的情況,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仍較普遍。不過,“浪漫”除了音近,更兼意譯,因此“羅曼”譯名在四十年代以后除保留在“羅曼司”一用外,逐漸淘汰,而“浪漫”則成為沿用至今的通行譯名。

        發(fā)生在歐洲的浪漫主義,并非一個統一的運動,它在德、英、法諸國,有著不同的過程和表現;同一術語下,有時甚至呈完全相反的特征,有人因此認為“浪漫主義不過是被同一個術語命名實則不存在共同本質的概念”。但浪漫主義作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發(fā)生在西方意識領域里最偉大的一次轉折”,一個“改變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的思想文化運動,它與啟蒙運動相銜接,卻與啟蒙理性和科學主義相對抗,推崇自由意志,崇尚主觀精神,提倡個人自由,改變了西方兩千年的理性主義傳統,“宣告了人在自在自為的意義上被認為是絕對的,自由的,無限的”,它因而天然地起源于歐洲。浪漫主義在文學藝術之外,還推動了政治與社會領域的革命。19世紀中后期,當東亞日本和中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開啟現代化旅程時,浪漫主義被視為一種現代文化精神受到推崇。

        中國在晚清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亡國滅種的危機與鳳凰涅槃的機遇并存,浪漫主義的反叛與創(chuàng)造精神,賦予了中國啟蒙知識人巨大的能量。憑借印刷文明,國民、國家、民權、女權、平等、自由、科學、理想等新詞匯、新觀念、新語言,構筑了清末民初中國人的“未來世界”,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激情與夢幻。

        二、浪漫主義:作為一種現代精神

        對于十九世紀的歐洲來說,浪漫主義不僅是一場對兩千年理性主義傳統的“反抗運動”,引發(fā)整個歐洲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藝術領域的一系列革命,它同時也以德、法、英為先導,“是一個民族的重生,一場復興運動”,導致現代民族國家在歐洲紛紛誕生。浪漫主義爭自由、反壓制的精神特質,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思想與情感資源。晚清民國中國人,正是以對西方浪漫主義的“發(fā)現”,而發(fā)起了以“強國保種”和“救亡”為目的的、以建立民族國家為先導的啟蒙運動。

        擁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華古國,在清末先輸于西方列強,再挫于蕞爾東瀛,最終以“野蠻”或“半開化”的屈辱身份,被迫進入以西方文明為范式的全球化,并開始了其在進化論思想方法主導下蛻舊變新的“現代歷史”。在進化論觀念統領下,西方現代各種政治學說與社會理論,在清末以后充斥了中國的思想市場,其中一些以政黨政治付諸實踐,形成被魯迅戲稱為“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社會演進激進形式。整體看,在晚清以降半個世紀“新舊交替”、不斷“進步”的歷史中,何種學說能夠在一個時期內占據主導地位,常常與其所具有的理想主義的完美程度成正比;最激進的,即最進步的,可能因“政治正確”而左右社會歷史走向,并直接影響人倫日用而形塑中國的現代文化。從共和到共產,凡流行或成為主導思潮的政治理論與社會運動,無論其具體主張有何不同,否定傳統、崇尚進步、理想主義和激情主導的特征,卻是共有的。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出”,也決定于其乃當時世界最完美與最先進之社會政治學說。對理想主義的極端推崇,使20世紀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大抵呈現一種浪漫主義特征。

        梁啟超因西方浪漫派推崇的“煙士披里純”(In.spration),發(fā)現了一種與儒家謙遜內斂、道德完善的“君子”人格不同的、以個人自由為目的的情感本體之“自我”,并以此為建構現代人格即獨立心和公民意識的基礎。20世紀初,浪漫主義在西方式微,待之而起的,一方面是“唯物”的寫實及自然主義,另一方面則是對人類理想充滿懷疑的“新浪漫主義”(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但中國親近的,卻仍然是被稱為“理想主義”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這是西洋文化的精髓,而中國傳統文化所最缺少的部分。

        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是過分地現實,平易,而中庸化了的緣故,影響到文化的各方面,包含文學藝術在內,都缺乏一種生動、飛躍、幻想的成分……

        中國要復興,整個的民族生活態(tài)度必須要浪漫化,要民族浪漫化,先得從文學藝術上發(fā)揚出浪漫的精神。

        這段文字盡管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反映的卻是20世紀上半期中國知識分子對于“西方”的浪漫觀念,也揭示了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崇尚理想的主觀思潮,在新知識人心目中對于中國社會與文化現代轉型的非凡意義。下面一段五四時期報章文字,將新文化對于浪漫主義的尊崇,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毫沒有感情的民族中間,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在從死囚牢里初解放出來的民族中間,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在古典文學還沒有十分驅逐完了的時候,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在天才久已沒機會發(fā)展的退化的民族中間,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在本心久已丟掉,純然帶[戴]著一副假面具相待的人類中間,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在慣欺壓弱者而且對困苦者毫無同情心的民族中間,有浪漫運動提倡的必要吧!

        因為:

        浪漫運動,就是對于“刻薄寡恩”“冷冰冰的心”痛加詆毀的運動……

        浪漫運動,就是以反對一切舊制度舊禮教底束縛著名的運動……

        浪漫運動,就是以回復天性和妥平的人性為本質的運動……

        浪漫運動,就是“青年人底理想”和“小孩子底心”當作唯一的永久真理底創(chuàng)造的運動……

        在新文化啟蒙者的意識中,浪漫主義提供了改造國民精神、再造中國文化所必需的新鮮血液。用西方文明的進步理想主義,激發(fā)并替換老邁衰朽的中國文化,使中國重獲青春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這樣的觀念與情緒,貫穿了從晚清新小說到魯迅、老舍小說的20世紀上半期的新文學敘事。

        浪漫主義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遠不止文學,而是遍及思想、政治及倫理生活,正如雨果所言,浪漫主義作為文學上的“自由主義”,最終喚起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自由主義運動。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后,至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借用蘇雪林引用過的英國詩人密爾頓描述英國近代史的一段話,正是:“脫去舊衣,回變青春,走入更偉大的有光榮的真理路上,好像從睡中醒過來的巨人,現在起來的樣子;又像神鷲脫換了舊羽毛,炯炯眼光,照耀萬里無云的青天,正要一試大雄飛的覺醒狀態(tài)。”新詞匯、新觀念涌現,“醒獅”意象的流行,“覺悟”一詞的走紅,“少年中國”的理想共識……形成中國啟蒙運動的浪漫基調。浪漫主義終結了中國的古典文學,也開啟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

        三、浪漫主義:一種激情表達

        從梁啟超的“新文體”,到《新青年》的“隨感錄”,晚清至五四的啟蒙運動,形成了一種富于浪漫主義理想激情、以“喚醒”為宗旨的抒情議論文。

        梁啟超不僅引進了“煙士披里純”這一浪漫主義的新名詞,推崇個性獨立,他更在其主筆的《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發(fā)表大量激情澎湃、充滿思想靈感的政論文,其觀念與文風,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梁啟超提出文明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分,“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焉。求形質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難”;而“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開啟了中國的國民性批判。他認為中國積弱的根源之一,是國民的“奴性”,人民“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性奴隸之性,行奴隸之行”,所謂“愛國”,則無異于“奴隸干預家事,未有不獲戾者也”?!爸袊娜f萬皆仰庇于他人之人,是名雖四萬萬,實則無一人也”。㈤很明顯,五四新文化人的國民性批判話語及“立人”思想,相當部分受啟發(fā)于梁任公;而梁氏文章,無論剖析國情民性,還是提倡新小說,大都體現出“縱心所欲不檢束,筆端常帶感情”的浪漫精神,既具思想震撼力,也呈現出理想主義的某種極端性。他之“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乾坤顛倒,驚世駭俗;他樂觀雄健的《少年中國說》,奠定了中國新文化的精神氣質,“少年中國”,也成為晚清至五四時期有關新中國的理想意象。

        五四運動前后,梁啟超游歷歐洲,寫出對西方文明進行反省的長篇文章《歐游心影錄》,理性審視中國傳統并以一種平等心態(tài)討論文化主體的建構問題。不過,這篇文章及梁啟超以后的言論,卻影響不再。五四“浪漫的一代”,已成為新時代輿論界的“驕子”,正沿著極端理想主義之路奮勇前行。錢玄同以“玄學妖孽,桐城謬種”將古典文學全盤否定,周作人將中國古典小說大多歸于“非人的文學”,魯迅主張“不讀中國書”,陳獨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其狂放不羈的姿態(tài),比梁任公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的浪漫主義,無論思想還是文學,都有排斥異己、追求唯一正確的極端傾向,舉凡20世紀20年代初創(chuàng)造社對文學研究會的討伐,二十年代末革命文學家對魯迅、郁達夫和茅盾等“封建余孽”與“小資產階級”的批判,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對“自由人”“第三種人”的零容忍,以及左翼刊物《幻州》破口大罵的“新流氓主義”,都將浪漫派的極端性推到極限。

        五四時期,激進新文化派與主張中西文化調和的“中道”者,就東西方文化問題發(fā)生過激烈論辯,以《新青年》與《東方雜志》的論辯為例,即可感受到浪漫派與調和派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杜亞泉(傖父)等《東方雜志》同人,理性平和討論文明的差異,認為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分屬不同體系,并不存在優(yōu)劣等級。《新青年》同人則以“新舊”二元論及進化論衡量東西方文化,認為傳統中國文化在優(yōu)勝劣汰中必將走向消亡。浪漫主義作為一種觀照世界的方法,在20世紀中國由激進文化派的實踐而居于主導地位。這個情勢,使簡單的二元論,由文化批判而社會政治實踐,逐漸“內化”為現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施米特在《政治的浪漫派》一書中,曾介紹反浪漫主義的革命派對浪漫主義的否定態(tài)度:“浪漫派是滋生動亂和專橫的酵母,是想讓世界屈服于自我的過度的個人自由。”20世紀20年代中期,郭沫若、成仿吾等創(chuàng)造社同人轉向革命時,也是以否定其前期的浪漫主義為出發(fā)點的。諷刺的是,否定浪漫主義的革命文化,最終呈現的,卻是比浪漫主義更極端的“浪漫主義”。

        四、革命:反浪漫的浪漫主義

        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隨著政治革命的勃興,浪漫主義在中國有了更復雜的面向。左翼革命思潮,追隨俄羅斯無產階級革命,排斥個人自由,也排斥浪漫主義。大革命興起時,中國左翼作家告別了自己曾經的以個性自由和藝術至上自居的浪漫主義,并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命題,凸顯革命文學與五四新文學分屬“新”“舊”位置的優(yōu)勝劣汰關系。然而,左翼作家否定浪漫主義的觀念和行為本身,就是浪漫的。

        20世紀初期反烏托邦小說《美妙的新世界》的作者、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曾比較19世紀浪漫主義與20世紀初俄羅斯革命,指出二者盡管在價值觀上絕然對立,分別信仰“純粹的個人主義”與“純粹的集團主義”,前者主靈、后者唯物,但在理想主義的極端上,“這兩種信仰彼此都是一樣過分的浪漫”。他指出:“雪萊底獨斷的理想主義否定了人類的生物學與經濟的顯明事實。而列寧底獨斷的唯物主義否定了人類底直接的精神經驗底同樣顯明而重要的事實。革命的自由主義者,不承認人除了個人的靈魂之外,同時還是一個社會的動物,所以他們是浪漫的。布爾希維克則不承認人是有甚于一個社會的動物的地方,只想以一定的訓練功夫把他們變成一架完善的機器,這也不免是浪漫的。所以說這兩種思想都是過度和偏執(zhí)的?!庇纱耍振憷鑼⒍砹_斯布爾什維克革命稱為“新的浪漫主義”。不寧唯是,革命文學自身,無論是在蘇聯還是在中國,都在否定“舊的浪漫主義”的同時,最終未能擯棄“浪漫主義”一詞,不過是將自己命名為“革命的浪漫主義”而已。㈦20世紀中國的革命,唯物論與浪漫主義結合,形成革命主體的無限膨脹,以“人定勝天”的空前姿態(tài),造就了創(chuàng)造與破壞同樣出色的革命浪漫主義。

        不過,當個人自由與革命兩種浪漫主義在政治與文學上“紛爭”不斷、“彼此沖突”時,“浪漫”的意義,也開始變得吊詭起來。沒有哪一個地方或時代,“浪漫”的用法與含義,比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更顯混亂。

        很多時候,革命者在崇尚理想的意義上,將“革命”與“浪漫”畫等號,革命即浪漫,浪漫主義,正是革命所具有的迷人魅力:

        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誰個來革命呢?

        在現在的時代,有什么東西能比革命還活潑些,光彩些?有什么東西能比革命還有趣些,還羅曼蒂克些?

        說起來,革命的作家幸福呵!革命給予他們多少材料!革命給予他們多少羅曼蒂克!

        革命的羅曼蒂克,既是革命本身的特性,也是革命所帶來的感性生命的大解放。洪靈菲在其自傳小說《流亡》中說:“革命和戀愛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燒材料,把生命為革命、為戀愛而犧牲,真是多么有意義的啊!”當熱血青年在革命中被宣布為“齒輪”和“螺絲釘”時,被壓抑的“個人”,則通過情欲放恣(戀愛)找回。20世紀20年代,當革命由南向北極速推進,并在國共分裂之后繼續(xù)在蘇區(qū)星火燎原時,“戀愛”也便成為與革命相依相隨的流行現象,形成“革命加戀愛”的文化奇觀。正如劉劍梅在《革命加戀愛》一書中所說,“革命加戀愛”一直是中國文學現代性追求的一個表征,體現了中國現代作家在個人自由與集體(國家)的崇高使命之間充滿矛盾和痛苦的奮斗與掙扎,因此,“革命加戀愛”不僅僅是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學的公式,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追求的烏托邦公式。㈤陳荒煤回憶當初參加革命的動因時說:“這種革命加愛情的作品也就恰好一箭雙雕,正中下懷。它至少啟發(fā)了青年,倘使你要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愛情,你都得革命?!备锩膶W家確信,“你欲出名,則必須描寫戀愛加革命的線索”。然而,革命的紀律,與情欲的自由,本質上是水火不容的,“戀愛”給革命帶來的困擾,使“浪漫”一詞的含義,在“革命加戀愛”之火燃燒時,便開始發(fā)生逆轉。1923年,《新青年》雜志由北京搬回上海并成為中共機關刊物,首期“共產國際號”上,瞿秋白執(zhí)筆的發(fā)刊詞,就明確表示:“‘浪漫,亦是革命的大障礙?!蓖?,向警予在分析中國知識婦女現狀時,將其歸納為三派:小家庭派,職業(yè)派和浪漫派;三派中,唯“浪漫派”是否定性概念,專指沉溺于“自由戀愛”的“感情狂”??梢姡瑢ⅰ袄寺钡韧跓嶂詰賽?、生活放浪的同義詞使用,首先就在發(fā)明了“革命加戀愛”的左翼革命陣營。1925年,俄國東方勞動共產主義大學一男學生因失戀而自殺,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惲代英主編的《中國青年》雜志立即刊文警示革命青年:“對這個似重要而實非重要的問題(指戀愛——引者注),每不免有許多人徘徊歧路;便是革命的同志,因這個問題有時亦會惹起許多糾紛,妨害許多工作,這真是一個大的危險!”文章將自由戀愛這一“自由浪漫的思想”,與“宗法社會的觀念”一起并列為“經濟落后社會里頭”的弊端,從而在理論(進化論的邏輯)上,對它進行了否定。

        1926年至1927年大革命如火如茶之際,戀愛隨革命急劇升溫,迫使革命陣營發(fā)動青年進行“戀愛與革命”大討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向女學生提出“三去”——其中之一便為針對戀愛的“去浪漫化”。久之,在革命陣營中,“浪漫”漸漸變成一個負面的詞,以至于性格浪漫的丁玲,在《不算情書》中也向愛人表達了對“浪漫”一詞的排斥——“他們一定總以為丁玲是一個浪漫(這完全是罵人的意思)的人?!边@個情形,印證了朱自清1928年一篇文章的說法:“幾年前,‘浪漫是一個好名字,現在它的意義卻只剩了譏刺與詛咒?!薄袄寺币辉~的戲劇性浮沉,從一個側面呈現了激進文化思潮的浪漫性。

        王德威曾經以“抒情”的美學范疇,發(fā)掘晚清以來現代文學情感主體的傳統性、多元性及中西對話的潛在結構,由此闡釋中國現代性的復雜面向。他對“抒情”做過這樣的界定:“抒情”并非一定指特定文類的美學實現,它“也可以擴展為敘事以及話語言說模式”,甚至可以“是一種審美的視景或者愿景”,以及“一種生活的模式,一種對實踐日常生活的方法或姿態(tài)”。借助這個觀念,在“抒情”的視域中,中國晚清以降的現代歷史,呈現出浪漫主義的特征。在20世紀后半期的歷史中,這樣的場景一再重現:一部西方記者的游記,可使萬千青年放棄接受系統教育,奔赴烏托邦革命;一出為政治服務的歌劇,可以顛覆傳統倫理,成為最有效的政治動員。借由“抒情”的面向觀照歷史,可以看到,“浪漫主義”既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一種方式,也是中國政治、倫理與文化現代性的一種表征。它使中國在躁動不安、激情四射、不斷求新的狀態(tài)中走向現代,同時也因價值的破碎而逐漸喪失哲學與文化的主體性。

        猜你喜歡
        羅曼浪漫主義革命
        漫談詩的革命浪漫主義
        中華詩詞(2022年1期)2022-12-31 05:40:44
        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師
        藝術啟蒙(2022年6期)2022-06-22 06:48:48
        西班牙浪漫主義的狂想
        藝術啟蒙(2022年3期)2022-03-24 02:35:10
        致羅曼·羅蘭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0
        羅曼·羅曼: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0
        被遺忘的音符
        中外文摘(2020年12期)2020-06-28 10:24:26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08-29 06:01:30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亚洲狠狠久久五月婷婷| 男奸女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98亚洲精品| 人妻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综合色天天久久|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选|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天堂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 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永久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网站| 国产av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日本手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和网|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丰满人妻av|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国产尤物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欧美激情在线不卡视频网站| 美女草逼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中文天堂在线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