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宇
若想一睹中國唐宋古建筑的風(fēng)韻,日本是必不可少要去的地方之一。因為現(xiàn)存日本的諸多古建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唐代建筑的式樣,其代表性建筑有鑒真和尚東渡后率弟子建造的唐招提寺。
同源之水 涇渭分明
通觀日本眾古寺院的古建筑用材,不僅用材滄桑古樸,而且暴露在外的木材紋理明顯、古韻盎然;不似中國的寺院古建,要么金漆彩畫,要么殘破不堪。另外,日本的寺院常用整潔凈雅的枯山水作為點綴。為何中日建筑本是同源之水,如今卻涇渭分明呢?
現(xiàn)存日本的古建,大多是由東渡的僧人們于唐宋時期在日本傳播佛教文化時修建的,那時的他們還帶去了唐宋時中國建筑、雕塑、釀酒、做醬等許多方面的技藝。尤在宋代,因當(dāng)時中國盛行的禪宗理念也漸漸傳入日本,頗受日本武士的贊賞,遂形成信仰。此時,仿照宋代建筑并被稱為“唐樣”的禪寺便在日本興起,如五山寺院等;而受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建筑式樣影響所見的日本佛寺,則以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為典型。
眾所周知,禪宗秉持“一切皆空”的思想,認為世界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一成不變的事情往往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生生不息的因緣聚合過程也是虛幻的。從而形成了所謂“成、住、壞、空”的禪宗基本觀點。也就是說,在禪宗看來,任何事物都要有多種機緣和合而“成”,少一個都不能成就。即便成就了,如果某些機緣變化了,比如時間、空間、氣候或政治、經(jīng)濟等,那么這個事物還會發(fā)生變化。能夠相對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即是“住”,住之后就是逐步發(fā)展直至衰敗,到達“壞”的階段。而空即是完結(jié)的意思,就是事物最終消失在萬物流變的宇宙之中。為此,禪宗提倡簡、凈、空的思想及審美理念,盡量拋去多余的理論、典籍等,強調(diào)人對佛學(xué)理論的“悟”要簡單,不能強加灌輸,棒棍恐嚇。
“成、住、壞、空”等禪宗觀念體現(xiàn)在建筑上,則轉(zhuǎn)化成了日本對于原始事物的珍惜崇拜,既然事物總是變化的,那就應(yīng)遵從自然,讓事物展現(xiàn)最原始的模樣,摒棄人為的強加色彩。
如此一來,對于從東土大唐這塊神圣之地傳播過來的文化、器物等,日本都非常珍惜,并加以小心保護。所以,建筑所用木材也盡量保持原貌,再破再舊也不丟棄。而這些歷經(jīng)日曬風(fēng)吹、雨打雪侵后滿載著歲月痕跡的木材,又非常符合日本的審美追求——殘破枯寂、肌理裸露、質(zhì)感樸拙。
其實,不單是木材保持本色,日本的建筑也大都“不施丹”——就是不上漆、不畫彩畫、不施丹青,這不僅暗合禪宗求簡的理念,可能也與日本特殊的氣候有關(guān)。
日本四面是海,典型的海洋性潮濕氣候,多見風(fēng)雨霜雪,潮濕的氣候并不適合油漆彩畫的披麻披灰——即便使用這些建筑技藝,也會很快被潮濕的空氣侵蝕、脫落;而且厚厚的漆灰反而會導(dǎo)致木材不通風(fēng),加速其腐爛的進程。
再加上日本是典型的島國,自身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物資礦產(chǎn)等較為匱乏,又因多年沒有外族的遷入、也沒有他國文化的浸入與滲透,所以人們的意識多呈現(xiàn)保守狀態(tài),生活多保留傳統(tǒng)習(xí)俗。
主觀文化的影響和客觀物理的原因使得日本建筑呈現(xiàn)古舊、滄桑的樣貌,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
建筑用松 家具用桐
不僅建筑如此,家具也是一樣。日本新娘出嫁,大都陪嫁桐木家具。因為桐木木紋簡單、色澤淡雅、質(zhì)輕無味,用其做成的家具抽拉方便,置于其中的衣物也可隨時拿出來穿,不必提前散味,非常適合存放珍貴的和服,又兼桐木物美價廉,所以桐木在日本被廣泛用于家具的制作。日本傳統(tǒng)家具的用材,也多選擇淡雅者,在制作方面,日本工匠會用棕絲、棕刷等在桐木柜子表面打磨,使木材軟硬不同的纖維呈現(xiàn)凸凹不平的立體感肌理,為平滑的桐木增添審美層次。
而中國對古建、古家具、古器物的傳統(tǒng)修復(fù)理念講究煥然一新、金碧輝煌,回避殘破與陳舊。中國存放衣物的樟木、檀木、花梨木等家具總有各自特殊的香味。
然而,蓋房不同于做家具,其對木材的直徑和承重能力是有嚴格要求的。為了保證抽漲力和彈性一樣,一幢建筑的結(jié)構(gòu)要選擇統(tǒng)一的木材造就。而細觀日本古建的用材,則多以本國松木為主,這種木材與中國華北地區(qū)的紅松較為相似,軟硬適中,結(jié)子少,風(fēng)雨搏蝕后呈現(xiàn)行云流水般的紋理。
若在中國,建筑用材則多種多樣,如廣西著名的古建“真武閣”全部用名貴的鐵力木建造,而海南民間則拿黃花梨這樣的稀有木材蓋房。華北以及東北地區(qū),松木也被認為是建筑良材,如北京的四合院、大宅門,甚至某些宮殿等都使用松木蓋房。
中日建筑用材皆喜松木,首先是因為松木不易變形、木材肌理細致、加工性能良好等優(yōu)點。其次是松木往往材料長可得數(shù)丈,且干直,刮風(fēng)下雨都不會出現(xiàn)散架、裂、折等問題,又有適當(dāng)?shù)膹椥浴幢阌鲆娕_風(fēng)、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還能發(fā)揮減震效果,所以在多震的日本,松木實在是最好的建筑用材。另外,因日本多受資源匱乏的限制以及民族自古崇尚節(jié)檢、重視森林資源保護的影響,又有就地取材之便,所以建筑用材以松木為主。
寺院禪靜 枯山枯水
除了古樸的松木是日本寺院的一大特色外,“枯山水”便是日本最具特色的景觀了。據(jù)說,日本的枯山水源于日本的縮微式園林景觀,而實際上沒有水,且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觀多現(xiàn)于小巧、靜謐的禪宗寺院。
“枯山水”采用小而均勻的白石子在院子里鋪平,再用細粑摟成一道一道紋理,有的成直線,有的則成水漩渦般的圓圈。在這些小石子中,放置遠近不一、形狀各異的怪石做點綴……這種獨特的景觀能如繪畫、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般,給人的心境帶來神奇的力量,正如禪宗的道義一樣,盡管看事物的表面蒼涼蕭肅,但卻能表達著深沉的哲理。
可以試想,白色的小石子恰如茫茫大海上的波紋以及遠處的云霧,而大石頭則如海中的島嶼或陸地。自古以來,以海上作業(yè)為生的“東瀛”人民在海上奔波勞累了多日之后,當(dāng)他們的船只靠岸,脫離海上顛簸與風(fēng)險,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沙灘上柔軟的沙子和陸地,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安定、喜悅感。
不過,最早的傳說是,在宮殿或寺院中以枯山水作為點綴的設(shè)計是為了防刺客,因為刺客來了踩在小石子上會有聲響,能起到報警預(yù)防的作用,還能留下破案的腳印證據(jù)。而現(xiàn)在,它成了美的裝飾,象征自然界的各種景觀。
從內(nèi)心感受而言,島嶼生存的憂患意識使得日本民族充滿了對生命早逝的悲哀,看起來凄涼悲傷的枯山水恰恰影射了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自律的精神;所以,日本的園林中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
其實,中國唐宋所擁有的輝煌文明都很容易在日本找到遺風(fēng)印跡或者變種演化,不必說日本的建筑、家具,就連中國的四大名著在日本都有本土化的版本。這或許就是為什么近年來有越多越多的中國人迫切前往日本旅游的深層次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