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奧
捐贈之于博物館,如魚與水。這在安徽博物院(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安徽省博物館,2010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已走過的60載春秋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1987年6月,原地質(zhì)礦產(chǎn)部部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孫大光先生,將其珍藏的193件文物捐贈給安徽省博物館,這不僅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該館收到的最大一筆捐贈,而且其中以明清繪畫為主的154件書畫作品,在1988年經(jīng)專家啟功、謝稚柳、劉九庵、楊仁愷等人組成的全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的鑒定,屬國家一級文物的近30幅,僅明清書畫一類的當時估價就超過1億元。
另外17件陶瓷器雖然數(shù)量少、比重小,但也跨越了唐宋明清,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件件精美,極為難得。
1986年夏天,剛從工作一線退休的孫大光攜夫人張剛回到了闊別53年的故鄉(xiāng)——安徽壽縣。一回到堰口集,孫大光就提出要去探望他的母校。
那天雖然趕上下雨,但孫大光還是在地方領(lǐng)導(dǎo)和親戚們的陪同下,去了他曾經(jīng)讀書的小學。當他看見那間小學教室歷經(jīng)53年還在時,驚呆了。因為煙雨籠罩中的小學校周圍是一片泥濘。教室的房屋幾乎千瘡百孔,黑洞洞的窗戶上連塊玻璃也沒有,而每間教室里卻黑壓壓擠著近百名學生在聽課。
此景讓孫大光倍感心疼?;氐奖本┮院?,他鄭重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提出要捐贈一批自己珍藏的書畫、古董等文物,幫助家鄉(xiāng)修建學校。
聞聽此提議,他的夫人張剛和孩子們都驚詫得半晌沒說出話來。因為只有他們才最清楚這些書畫和古董在孫大光心中的位置——那是孫大光大半生的心血,堪比生命。
所以,面對這次捐贈,全家人除了最開始的驚訝之外,最終還是全票通過。惟一的插曲就是,孫大光的子女們看著父親要把珍藏的文物全部捐出,便想留下一幅書畫做個紀念,但又不敢直接向父親說,就讓孫大光最寵愛的小孫子毛毛來提出這個請求。
因為對毛毛的請求,孫大光一向不曾拒絕,結(jié)果也是讓毛毛挑了一幅書畫拿回自己的小家。但臨近捐贈時,孫大光突然找毛毛說要借那張畫看一晚,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第二天便連同向?qū)O子借看的那張畫一起在內(nèi),共計193件(幅)藝術(shù)品全部捐出。
安徽省博物館接受捐贈后,獎勵孫大光45萬元人民幣,但款項直接劃撥給安徽省壽縣作為修建學校的專項資金。另外獎勵的2萬元也被張剛捐給了自己的母校做了基金,以獎勵后來的學子。
1990年5月1日,由孫大光獻寶捐資興建的安徽壽縣堰口小學教學樓、安徽壽縣一中綜合教學樓落成剪彩。孫大光借孟郊詩句“報得三春暉”之意,為壽縣一中綜合教學樓提名為“春暉樓”。
時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書畫家、教育家、文物鑒賞家的啟功先生有感于孫大光捐資助學的功德,揮毫賦詩:
筆精墨妙推前修,法書名畫垂千秋。
歷經(jīng)劫火稀傳流,壽州伉儷勤搜求。
朝披暮卷欣忘憂,盈箱溢篋何勝收。
不甘自秘韞櫝留,遙為桑梓瓊瑤投。
樹人之資貽遠謀,與眾同賞誠嘉猷。
昔人妙跡幸有托,賢無古今堪相儔。
1987年至今,已近30年。當初孫大光先生捐贈的藏品中有154幅(件)為書畫作品,17件陶瓷器因比重小而一直未受到重視。筆者認為,孫先生收藏的瓷器藏品雖不如書畫分量重,但卻跨越了唐宋明清,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精美絕倫,所藏皆為難得的精品,展現(xiàn)了孫先生在瓷器收藏方面的不俗鑒賞力,也折射出孫先生在瓷器收藏方面的個人喜好。現(xiàn)遴選幾件,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