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英取華法,即向名家作品取料。平時博覽群書,含英咀華,便可積累起豐富的材料。將這些材料應用到作文中去,便是擷英取華了。
痛是屈原置身于一片混沌中的清醒。他把一些痛化成長嘆拋向天空,把一些痛吟成詩作流傳給后世,把一些痛融入濁酒洗潔愁腸,卻不能減輕心里的一絲痛。于是他帶上所有的苦悶、痛楚,連同自己,一起投入汨羅江,成為汨羅江中的魂,尋求來世的解脫去了??沙淹跻琅f執(zhí)迷不悟,所以百姓們仍在痛。
痛是荊軻的“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他把痛煉在窄窄的劍身上,涂抹在鋒利的劍刃上,灌注于長長的劍鞘中,他要將這痛擺在秦王的案桌上。想到那切膚的亡國痛,他高高地舉起了那把被激怒的劍,斬向秦王的狼子野心。然而,地上流淌著的卻是荊軻自己的血,難道這痛是斬不斷的嗎?他很快就超越了痛,但故國的河山和黎民仍被踐踏、殺戮,這份痛,令太陽都戰(zhàn)栗。
痛是陸游與唐婉的凄美。他們把痛扯成綿長的絲,從生離一直牽系到死別后的團聚;他們把痛擰成弦,裝在琴上,在手指間游走;他們把痛唱成歌,見證離索的愁緒;他們不再抗爭,任痛繭裹于周身,被折磨了一生一世。
痛是人與生俱來的。嬰兒在痛苦的分娩中降世,與痛做一番斗爭,幾十年后又在親人的痛中離去。痛貫穿歷史的隧道,痛是上帝饋贈的厚禮,卻沒有什么人愿意接受,只有像孟子那樣的“天將降大任”者,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的“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者,將痛視為珍寶。
如今,痛對人們來說是一種奢侈,這是從魯迅闡述民族劣根性起就被人察覺的。人們大概是從歷史淘出的故事中發(fā)現了精神對痛的無奈,而干脆以一種面無表情的方式來看待生活了吧。但更恰當的解釋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四面八方涌來的痛破壞了中國人的神經,人們失去了痛覺,變得麻木了起來。
我們采取了逃避的方式來對待痛,本是為了不傷害精神,但如今連精神也沒有了,只能用淺薄的自慰、空虛的恬靜、麻木的安穩(wěn)來補充“無痛”造成的心靈空白。
【點評】此文體現了考生博覽群書、含英咀華所達到的成功境界。因為痛,人類發(fā)展著。而在現代,人類痛的本能卻漸漸消失了。作者圍繞痛廣選博取,賦予抽象的痛以生動形象的詮釋,由古及今層層深入,由肉體之痛解剖精神之痛、民族之痛,使文章說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