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然
張家界來過多少次了,也懶得去數(shù)了。山河故人,天門山、茅巖河,山還是那山,水依舊是那水,可每一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
這次上山,是坐纜車,輕松當然是輕松了,但總覺得缺少點什么。記得八十年代率一群青年男女,從山腳拾級而上,沿途盡情地欣賞了這山的奇特、險峻、幽深,常常是峰回路轉(zhuǎn),好景迭現(xiàn),叫人驚嘆不已,不知不覺中,竟已登峰頂。那種攀登的感覺,與今天乘纜車登頂俯瞰的心理,有很大的差異。
很喜歡爬山,從小如此。記得小時候,上山砍柴,總要沿著山路而上,特意費點腳程,選個有點流水,又特別靜的地方坐一坐。不為別的,就為了那點點流水,那點點寧靜。這也許是我喜歡登山的緣由。
登山要緊的是有攀登的過程,在我看來,更是一個“讀山”的過程。
讀山,讀的是“欲辨忘言”的神。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不同的人登山、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讀山,有著不同的心境。每每登山遠眺,憑欄寄思,讀的也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意,悟的可能是“高高山上走”“看山還是山”的禪意,感慨的或者是“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收復(fù)舊河山”的情懷……諸如此類,如此美妙的山水,我們?nèi)ンw驗她的美,領(lǐng)會她的神韻,覽物抒懷,此中深意竟有時不知如何與人說、更與何人說。
山水給人以利,人還山水以情。大自然雕琢出山水的靈韻毓秀,總是讓我們感慨萬千、縈情不已;大自然賜予人類這樣的山水寶庫,讓我們從中受利、獲益匪淺。此時,我們在讀山,山也在讀人,我們讀的應(yīng)該是“天人合一”“民胞物與”,讀的是“寄情于山水之間”“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人亦知山林之樂”,讀的是“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登山,我們登的是攀登的整個過程;看山,我們看的是沿途的風(fēng)景;而讀山,我們讀的是山水的情愫,也讀的是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讀的更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