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斯賓塞的藝術進化論是其藝術游戲說的有機補充。斯賓塞認為,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遵循著從同質到異質的發(fā)展過程,藝術的進化遵循復雜性遞增的原則,復雜化的藝術比早期藝術更完美。斯賓塞的藝術進化論給研究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
關鍵詞:斯賓塞 藝術進化 藝術起源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實證主義哲學家。其著名的“藝術游戲說”從生理學角度對剩余精力的產生做了解釋,指出了游戲與審美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作為社會進化論的代表思想家之一,斯賓塞的“游戲說”中缺失了藝術起源與發(fā)展問題,對此,他自有其“進化論”來加以彌補?!八囆g進化論”既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的藝術理論,同時由于它彌補了斯賓塞“藝術游戲說”中所缺失的一面,并與其一道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有關藝術起源、本質與發(fā)展趨勢的思想體系,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對其游戲說的一個有機補充。
一.斯賓塞藝術進化論的主要內容
藝術進化論可以上溯至亞里斯多德,但它作為一種理論,卻是十九世紀生物進化論誕生后方衍生出來的?!斑M化”(evolve)一詞源于拉丁文evolvere,其含義為“展開”、“發(fā)展”和“演化”,其生物學的意義主要指生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的演化。后來,“進化”一詞超出了生物學的范疇而進入文化和藝術領域。作為一種存在,藝術和文化也處于不斷的進化之中,藝術的進化即藝術的演變歷程。
斯賓塞的進化理論其實并非象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來自于達爾文,而是更多的受了拉馬克(Lamarck)有機進化論的影響。有機進化論是拉馬克在《動物學哲學》(Zoological Philosophy)中提出來的,認為動植物新的、更為復雜的物種形式起源于逐步的變化。人的性格可以遺傳給下一代,但每一次遺傳都會伴隨一些變異的出現(xiàn),這些變異逐漸會經(jīng)過幾代的積累而不斷增加,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在進化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樣豐富多彩的物種。斯賓塞的貢獻在于他發(fā)展了這一學說并把它應用于社會領域,來解釋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從而形成了他的社會進化論。
斯賓塞是最早提出藝術進化概念的人之一。雖然談到進化論人們首先會想起達爾文,但其實斯賓塞的藝術進化觀要先于達爾文。早在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的前一年即1857年,斯賓塞就發(fā)表了《進步:它的規(guī)律和原因》(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一文,正式提出了他的進化論與藝術進化論。這里斯賓塞在標題中用的是“進步”(progress)一詞,而沒有用“進化”(evolution)的說法,由此很多學者懷疑斯賓塞并非首次提出藝術進化觀的人。其實在《進步:它的規(guī)律和原因》中,斯賓塞首先澄清了“進步”一詞的含義。他指出,我們對“進步”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甚至存在許多謬誤?!斑M步”不僅是成長和增加(growth)(如國家人口的增長、領土的擴張),不僅是發(fā)展(advance)(例如工業(yè)與農業(yè)),也不僅是變化(change)(如地表的變遷)?!斑M步”其實是一種規(guī)律性的東西。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一個細胞長成一個動物,這是一種進化的過程,這種進化的規(guī)律就是從同質結構變?yōu)楫愘|結構。從正文中內容來看,斯賓塞在闡述“進步”時,所頻繁使用的正是“進化”一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進化”同“進步”之間的密切關系:“進化”是“進步”的形式,“進步”則是“進化”的內涵(Spencer,1966:9)。
斯賓塞的藝術進化論是其社會進化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如下觀點:
首先,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遵循著從同質到異質的發(fā)展過程。從同質到異質,這是所有有機體進化的規(guī)律。每個微生物在早期階段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化學組織上都僅由單一形式的物質構成,隨后逐漸地衍生出兩種不同的物質,生理學稱之為異化(differentiation)現(xiàn)象。這些異化的部分慢慢演變?yōu)樾碌奈镔|,并開始了新的異化過程,如此周而復始,最終形成了構成動植物的肌體和組織,這就是生物體進化的過程。藝術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它并不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而是和其他事物一樣,遵循著從同質到異質的發(fā)展過程。以書寫、繪畫和雕塑的起源與發(fā)展為例,早期的書寫、繪畫和雕塑都只是建筑的附屬物,而且同最早的政府形式——神權統(tǒng)治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是后來它們才逐漸與建筑相分離,由同質進入異質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同建筑等形式的相互脫離和所包含主體的多樣性上,而且體現(xiàn)于藝術作品的結構中。在很久以前,文字、聲音和動作中的節(jié)奏基本都是統(tǒng)一(同質)的,后來則慢慢地發(fā)生異質變化,逐漸演變?yōu)樵姼?、音樂和舞蹈。而現(xiàn)在在一些現(xiàn)存的原始部落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種原始節(jié)奏的統(tǒng)一。繪畫也是如此,與古代繪畫相比,現(xiàn)代繪畫的異質性增長更為明顯。同時斯賓塞指出,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不是孤立的,它必須在精神和社會的發(fā)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釋。
第二,藝術的進化遵循復雜性遞增的原則。在《進步:它的規(guī)律和原因》中,斯賓塞認為事物的發(fā)展進化具有復雜性遞增的原則。這實際上是進一步解釋了從同質到異質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同質到異質的過程,實際上同時也是從一種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斯賓塞認為,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和一般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復雜性遞增的規(guī)律相一致的?!盁o論是在地球、地表生物的發(fā)展中,還是在社會、政府、建筑、商業(yè)、語言、文學、科學和藝術的發(fā)展中,都始終貫穿著從簡單到復雜的異化過程” (Spencer,1966:10)。
從創(chuàng)作時間來看,體現(xiàn)斯賓塞游戲說思想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出版于1855年,而包含其藝術進化論觀點的《進步:它的規(guī)律和原因》首次發(fā)表于1857年。我們有理由認為其中關于藝術起源與發(fā)展的觀點是斯賓塞對涉及藝術和審美活動性質的游戲說的補充,它同游戲說一起,構成了斯賓塞一套比較成熟和統(tǒng)一的關于藝術的起源、性質與發(fā)展的理論體系。
二.斯賓塞藝術進化論的批判
通常認為,西方的藝術進化論有兩種不同的哲學背景:一種是從斯賓塞、摩爾根到愛德華·泰勒,他們認為藝術的進化同生物進化一樣,遵循著從同質到異質的發(fā)展,主張用自然本身的原因去解釋生物的合目的性,實質上是一種自然主義進化論。自然主義進化論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一些人類學家,如H·泰納和E·格羅塞,前者的《原始文化》和后者的《藝術的起源》都以大量發(fā)掘的人類學史料和實證來研究文化與藝術的起源。另一種則是精神進化論者,主要包括黑格爾和柏格森等人,他們主要把進化看作是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認為藝術的進化基于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也被稱作活力派(Vitalistic)藝術進化論者。
斯賓塞用生物學上的進化理論來解釋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應當說是一個巧妙而大膽的嘗試,至少給藝術起源與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然而,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要想成為一種成熟的、令人信服的理論,要想論證藝術是進化的,它必須要能夠回答兩個問題:首先,生物意義上的進化觀念能否適用于人類社會?第二,藝術進化是否以復雜性遞增為主要標志?
首先,生物意義上的進化觀念能否適用于人類社會?
用進化概念來來解釋藝術現(xiàn)象,它的意義是十分含糊的,認為遺傳的概念稍作修改就能適用于藝術,認為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樣可以應用于人類社會,這種想法有些天真。(朱狄,1994:470)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不是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否象有機物中那樣聽命于自然規(guī)律,這是非常值得懷疑的。而且,即使藝術作為一種整體現(xiàn)象,其發(fā)展有時可以通過進化論來得到一些解釋,但由于其概念上的過于絕對性和內涵上的包羅萬象性,使它并不能合理地解釋藝術發(fā)展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它忽視了藝術發(fā)展中大量存在的偶然和隨機的因素。不僅一些藝術的產生具有隨機,哪一種藝術被保留下來也帶有一些偶然性。而且,生物進化的概念和藝術進化的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一種規(guī)律,后者卻是一種信仰,人們既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
第二,藝術進化是否以復雜性遞增為主要標志?
進化論者認為藝術進化的標準就是復雜性的遞增,一種藝術形式比另一種復雜,它也就是一種進化。不僅斯賓塞這樣認為,德國人類學家格羅塞通過對藝術起源的考察,認為隨著原始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藝術日益復雜,后起的藝術門類顯然要比先生的復雜得多,而且功能也變得復雜起來了。推而廣之,藝術史上的藝術繁榮與衰落的循環(huán)交替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進化,如瓦薩里的三階段論和溫克爾曼的四階段發(fā)展論。但這個進化的標準或標志并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解釋。反駁的理由非常簡單:藝術和生活一樣,復雜并不見得總優(yōu)越于簡單。在許多現(xiàn)代藝術形式如小說、戲劇和電影中的確能夠看出復雜性遞增的趨向,但在其他一些藝術形式如建筑、雕塑和繪畫中,減化的傾向卻非常明顯。當今藝術潮流越來越向藝術表達的一種自然、原始、樸素的方式發(fā)展。人類心理狀態(tài)愈復雜,其藝術表現(xiàn)往往越簡單,如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為使自己的作品能和原始風格相協(xié)調,曾大力簡化形象的輪廓和色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藝術的進化和發(fā)展,無論是復雜性遞增、直線式上升還是螺旋式上升,它們都是一種止于完美的進化。進化論實際上認為藝術進化是有方向、有目的的進化,它指向一個完美的頂點,一個后無來者的頂峰狀態(tài)。然而頂峰之后是什么?歷史是不會空白的,藝術發(fā)展到頂峰之后又該如何發(fā)展?如何解釋發(fā)展的中斷現(xiàn)象?況且設立一個終極目標本身就與“進化”相悖的,“進化”要求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和無限性,是沒有終極的。這一悖論成了藝術進化論的根本癥結。
三.結語
斯賓塞的藝術進化論盡管自從提出以來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和問題,但它仍然有其歷史合理性。在歷史上,藝術進化論給研究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一方面,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全面的理解斯賓塞所發(fā)展出的宏大的“綜合哲學”體系。另一方面,雖然如同丹陀所說的,對于當代藝術而言視知覺已經(jīng)無法進一步完善,藝術史的進程也是復雜紛紜,有著各自的歷史和文化語境烙印,但我們若以歷史發(fā)展的目光,從整體上觀照幾千年的藝術史,相信會在復雜的表象之中發(fā)現(xiàn)一個主要的發(fā)展脈絡。
參考文獻
1.Herbert Spencer, 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 In The Works of Herbert Spencer, Vol. XIII,Osnabruck: Otto Zeller,1966.
2.Herbert Spencer,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In The Works of Herbert Spencer,Vol.II, Osnabruck: Otto Zeller,1966.
3.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0頁。
(作者介紹:馬振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