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語文教育有極其生動的活動場景——一個心靈帶領一群心靈,行走于語言與意義的世界。突出“行走”這個關鍵詞,就在于強調主體的自主、能動性,突出智慧思維的過程,從而建構一種生氣灌注活力四射的完整而科學的語文教育體系。
關鍵詞:語文教育 語言與意義 思維過程
語文“行走”教育,主旨在于凸現(xiàn)閱讀、理解和領悟,以及寫作的實踐活動,張揚個性和主觀能動性,最大效能的積累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有賴以存在的“言語和意義”的自足的世界,心靈引領心靈“行走”其中,充分地表現(xiàn)主體的動態(tài)行為,二者構成教育的有機序列與格局。我以多年的教學體認,試圖勾勒語文的本質,同時描述“行走”這種體現(xiàn)過程和結果的教育行為。
一.特點
自主能動。用“行走”形容語文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站立起來,自覺地行動,始終保持“能動”的品質。教與學是一體兩面,處于互動狀態(tài)。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潛能喚起、開掘和提升,調動學習的自主性。馬克思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語文教學應該突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以敏銳的語感,吸收語言信息;以積極活躍的思維,生成運用語言信息的能力。首要的是引導學生感悟、領會語言,古人講“妙悟”,為悟而學,積學而悟,對所學知識要有“透徹之悟”。其次,創(chuàng)設激趣、質疑和想象的情境,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在他們感知、體驗真理與藝術中,開闊視野,提升品格與素養(yǎng)。
不斷地開掘拓展。這是“行走”教育另一品質,講讀一篇文章,上一堂語文課,就是向知識深處的一步步開掘,向智慧高處的一次次拓展。語文“行走”教育是開放性的,它面向文學、哲學和科學等文化領域,涉及人類心靈智慧與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教育內(nèi)容是極其廣大而深厚的。語文乃為人類長期生命活動中成果的“濃縮”與結晶,是音形義組合的世界,又是情知意包涵的“召喚結構”。要開展廣泛的閱讀活動,下功夫鉆研經(jīng)典詩文,博學精識,吸收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培養(yǎng)善于思考的習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增強理解、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堅持探究的教學方法,打通古今、融匯中外,突破能指與所指的關系,進行重構,創(chuàng)造新質,使外在于己的“自在之物”轉化為被自己擁有的“為我之物”。
喚起生氣勃勃的活力。語文“行走”教育的品質之三,要“預設”情境,生成語義“場”,使平板的立體化,讓死的活了,叫抽象的形象化,產(chǎn)生感染力;要感知問題,感受事物,從而培養(yǎng)感受力;創(chuàng)意點撥,引發(fā)奇思妙想,啟迪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無論口頭表達,或者書面表達,要不斷提高藝術表現(xiàn)力;教學要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的口吻、心靈和生活實際,有一種親和力,加之語文教學是教師個體創(chuàng)造性又獨具風格的勞動,表現(xiàn)出一種品行的人格魅力?!靶凶摺苯逃年P鍵所在,就是要喚起這種種生氣勃勃的活力,把情感和思想統(tǒng)融匯一起,把語言訓練與人文教育熏陶統(tǒng)一起來,把教學過程與方法有機地結合一起,以積極的態(tài)勢和創(chuàng)新的契機,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語文教育力。
二.途徑
在語言中行走,讀寫結合見能力。語言是語文的第一要素,主要的構件。引導學生開展大量的閱讀活動,積累語言。尤其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提升語言質量。進行語感訓練,強化閱讀效果。同時,投入寫作實踐,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進而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在閱讀和寫作活動中,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訓練貫穿其中,形成于其中??鬃诱f:“修辭立其誠“,孟子講,要“知言”“養(yǎng)氣”,海德格爾指出;“語言是存在之家”,語言是生活和生命的存在與表達?!靶凶摺本褪峭渡碚Z言的懷抱,語言也向人敞開,這樣就有了潛在的內(nèi)容和空間,就有了新的收獲,新的發(fā)現(xiàn)。
在意義中行走,學思結合見素養(yǎng)。語文教育在“文革”中成了“政治”行為,應試教育又偏頗于其“工具性”,它應該回歸到“言語和意義”的本體。學習、掌握語言,也在提取、生成、創(chuàng)造意義,以此形成語文教育系統(tǒng)的張力結構。漢語言的多義性,推衍重構意義的時空,從而產(chǎn)生偉大的藝術。晉人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指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泵鞔_地提出文章表述天地的跡象,人的性情倫理,探究并訴諸于世界萬物恰當適宜的“意義”表現(xiàn)。另一方面,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著語言與意義的轉化過程。陸機在《文賦》中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币饬x怎樣才能相副、適合于事物,語言又怎樣能趕上、追得著意義,是閱讀和寫作的難點。這其中有效的方法是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善于學習,也善于思考,增進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從“意義”途徑上行走向語文的自由王國。
在文化教育中行走,教學與生活結合見成長。語文是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呈現(xiàn),或者說教育是以語文的方式對文化的直接反映。所以說,文化是大語文教育。語文不僅僅是閱讀幾百篇文章,掌握幾千個漢字,而是要理解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闡述世界事物的“陰陽五行”思想,人與自然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社會生活中和諧相處的“中和”思想,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中“修身克己”思想,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從而使語文教育有了靈魂,有了高度。社會活動家費孝通提倡“文化自覺”,認為是其人生最后一座山。他說:“各其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語文學習的直接動因,就是使學生這個生命成長體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得以豐富的滋養(yǎng),也就是未來民族的生命因文化的培育而完美。因此,語文教育要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開放心智,陶冶情操,培養(yǎng)“全人”品質,更好的使學生得到成長。
三.目標
一種智慧實踐行為。語文教育用“行走”形容之,就是要凸現(xiàn)它是智慧的實踐行為。美國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爾其在《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中說:“課程與其說是‘跑道,不如說是‘在跑道上跑,強調的跑的過程,以及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蔽覈逃姨招兄赋觯骸叭祟惻c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的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以有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躍入真理之高峰?!闭Z文教育不僅僅是指獲得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思維等方面的素養(yǎng),也包括語文體驗、語文感悟、語文想象和語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內(nèi)容,還表現(xiàn)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要素,它是一種綜合的智慧實踐過程和結果。所謂智慧,是人與客體之間的一種自由狀態(tài)和創(chuàng)造機制。是主體的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與理念、認知與實踐整合的結果,是完整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人的語文修養(yǎng),其實就是一個人生活世界的智慧品格和境界。那么,語文教育不僅讓學生獲得語文能力,而且?guī)椭麄儤淞⒄Z文生活的智慧和品格。
一種審美人格的提升過程。語文教育有其寬廣的空間,把文字、文學、文化作為認知的對象,把技巧、能力、素養(yǎng)作為修養(yǎng)目標,把生活、人生、生命作為歸屬的目標。在這“行走”之中,滲透著人的品格教育。亞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后來紐曼講“博雅教育”,近代教育家帕卡德主張“通識教育”,這些理念都在強調一種具備遠大眼光、廣博知識和高雅精神的人文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講“為己之學”,就是“做人”的教育。他教的是“語文”,但讀《論語》,其主旨闡述“仁者愛人”的“全人”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因此,語文教育要對文化經(jīng)典與文化傳統(tǒng)進行學習掌握,也要開展人生觀和生命價值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完美人格。而且我們認識到,人格修養(yǎng)是學習、教育的境界問題。王國維提出治學三境界,先講個體主觀性,“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要不斷求索,努力上進,“衣帶漸寬終不悔”。最后“踏破鐵鞋”,功到自然成。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求索。
一種詩意生活的方式。語文就其本真狀態(tài)來說,是人之為人的生活世界。他囊括的文學、哲學和科學諸方面的文化知識,是人類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識與表達。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課程教育為“經(jīng)驗”和“生活”,點到語文的本體意義。海德格爾提出“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的論斷,語文就要求按照美的法則去反映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詩意生活的世界。它要表現(xiàn)感情之真,人性之善,并體現(xiàn)藝術之美。語文教育必然要指導學生掌握語言工具,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獲得一種語文生活的智慧與品格。我之所以以“行走”喻教育,意在營造一種能動的、飽和的、活躍的學習狀態(tài),歸根到底是學會詩意的生活方式?!靶凶摺庇谡Z文生活,經(jīng)歷“藻雪精神”的洗禮,感受恬靜的和諧與崇敬、向往優(yōu)雅的品性。創(chuàng)構“心領神會”的靈動獨特的學習氛圍,感悟語言藝術的美和魅力。追求行為、過程和結果的價值,體會參與與成功的愉悅和幸福,具有獨立思想,能動意識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美好生命的體驗。
(作者介紹:張漢坤,甘肅省平?jīng)雎殬I(yè)技術學院師范校區(qū)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