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指書,一種稀缺甚至瀕臨滅絕的傳統(tǒng)書法。全世界似乎都用力過猛的年代,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裹脅著普世的價值,與傳統(tǒng)文化漸行漸遠。而指書,卻在云南存活并發(fā)揚光大。本期我們采訪的嘉賓,是被稱為“巾幗一指”的指書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靜女士。她同時也是云南民族畫院的副院長,承擔著云南民族畫院的宣傳和平臺資源整合的工作。
民族畫院,是她藝術萌芽和成長的精神花園,而今,她與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一起,傳承著云南民族畫院的精神,堅守著藝術的純粹與積極意義。讓我們隨著她遒勁有力的“指法”,也是活法,感受“指書”藝術的魅力,以及背后所映射的生活價值,感受民族畫院這個大家庭,在堅守中砥礪的藝術之光。
有幸認識張靜老師之前,我和朋友們常常去團結鄉(xiāng)的大團結創(chuàng)意園區(qū)。和城中某些以文化的旗號,實則做著地產買賣的創(chuàng)意園區(qū)不同,這個園區(qū)最大的特點就是租金便宜,即便是剛剛開始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也毫無壓力,其次就是豐富,民族文化、美術工藝、樂器、當代藝術……各類藝術在這里百花齊放,而不同藝術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也讓園區(qū)呈現(xiàn)出一種真正的和諧氣氛,讓我們這些到訪的體驗者,感受到藝術與自然質樸的鄉(xiāng)野生活交融的魅力。那個時候,我便認為這個偏安一偶,與世無爭的園區(qū),是昆明最具有包容力和自由創(chuàng)作氛圍的園區(qū)。
采訪當天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園區(qū)正是民族畫院一手搭建的創(chuàng)作平臺,而這兩天,民族畫院也聯(lián)合了很多社會力量,在地州各地,去持續(xù)創(chuàng)造這樣的園區(qū)。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就能看到民族畫院在園區(qū)建設上,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
回顧民族畫院的歷史,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民族畫院,由省政協(xié)代管,一直秉持著“不講派系、不設門檻、保持藝術的純粹性與創(chuàng)新力”的精神。
從小在民族畫院長大的張靜老師,至今還記得她的母親,也是民族畫院的老藝術家,常常帶著年幼的她,拜訪不同的藝術家,去交流、請教與分享很多和藝術相關的問題,這種自由平等的氛圍,在張靜老師的心中萌芽、生根、發(fā)芽。多年后的今天,最讓她引以為傲的,就是這樣的情懷和持守,在藝術品待價而沽的今天,仍然在民族畫院這片凈土傳承著,給喜愛藝術,想要單純的享受藝術的人,提供一個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的平臺。
也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曾經的政商人士,在引退后,都選擇把民族畫院當做自己的后花園,與藝術為伴。
提起民族畫院的價值觀,張靜老師很簡潔地用幾個詞概括:自尊、敬人,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保持一種超然于世,同時又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的態(tài)度;真善美,人性中最難企及的部分,但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既是生活態(tài)度,也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藝術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信念的堅守,即便堅守的背后是長久的孤獨與寂寞。
這些詞,也常常出現(xiàn)在報刊雜志,出現(xiàn)在人們的高談闊論中,但往往是帶著一層無處可依的矯飾。當張靜老師用她溫柔的語調,緩緩講述著,因為多年的實際行動與堅持、付出,擲地有聲。
我突然就明白了,當那么多所謂的藝術慢慢喪失真誠的靈魂,為什么善在體制內的云南民族畫院,能夠蓬勃發(fā)展到今天,能夠擁有越來越多的同道中人,包括很多80、90后。
作為書法藝術中的活化石,指書離日常生活似乎很遠,我們鮮有機會能夠近距離的觀賞到指書作品。在聽說有這個藝術門類后,也難免對于手指是否能表現(xiàn)出漢字的筆畫遒勁、結構與虛實之美,抱有懷疑態(tài)度。
當我向張老師拋出這個問題后,她并沒有急于展示指書作品來證明指書之美。淺淺一笑,溫柔地問我,聽說過岳飛“破指血書”嗎?事實上中國古代從來就不乏這樣的事跡,在意志與情緒達到頂點時,直接用手指宣泄出自己的情感。
經由張老師這么一說,我仿佛置身于某個情緒飽滿的空間場,看到有人揮指著墨,調動起全身的每一個毛孔,情感充盈、充滿律動的舞動著手臂,力透紙背。我瞬間就明白了“指書”的魅力所在。都說十指連心,只有情到深處,才能極致地表達,才能拋開毛筆,帶著心靈的音符書寫出自己的意念。
“指書是一種現(xiàn)場感、體驗感很強的藝術。指書作品如果你不經歷過程,可能看不出與書法的區(qū)別所在,只有感受過現(xiàn)場,才算感受過真正的指書?!睆堨o老師的指書作品,也正是由“現(xiàn)場”、“觀眾”,在情感的流動中,共同完成的“氣場”。
聽到這里,我不禁嘖嘖稱奇。這不正是一場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行為藝術嗎?中國最傳統(tǒng)的書法,在與人的身體結合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感受,一種更接近人性的感受。
我沒有將自己的這個看法跟張靜老師說。她作為國內知名的指書大家,如果聽到我把最傳統(tǒng)的“指書”,與當代藝術相提并論,會怎么說呢?
我想,她依然會笑笑,包容我這樣,或任何其他那樣的想法。在張靜老師開放的價值觀和對藝術純粹追求的交織中,藝術不是生硬的標簽,或評論或價格或高談闊論,藝術是對生命的探索,對生活的呈現(xiàn),是每一個個體的獨特體驗,所以,藝術不應該有任何的框框。
用她的話說,這也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指書是她審美、情趣、生命態(tài)度的表達,但這個過程一旦完結,作品遇到不同的觀者,就有了它自己的命運。
聊到這里,我不由自主地盯著張靜老師的手在看,似乎想找到那上面疊加的情感與回憶。張靜老師調皮地動動右手的小拇指,“我用小指寫。也算是我自己的一個堅持吧,時時提醒自己,要有敬畏心。”我這才發(fā)現(xiàn),張靜老師的右手手指的指甲縫里,還殘留著不易察覺的墨跡。這微微的墨漬,就是這位老藝術家,永不干涸,永不磨滅的“初心”。
一聊到指書,她的眼睛就閃閃發(fā)光,滔滔不絕,我們一起看了很多她現(xiàn)場錄制的視頻,每一次現(xiàn)場指書,每個細節(jié),她都記得清清楚楚。
我們就這樣,渡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還記得她最后跟我說,藝術是心靈的滋養(yǎng)。確實,人需要有一種能力,無論經歷什么,都能夠保持某種不諳世事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