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峰
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是人民法院未成年人訴訟法律文書的主要載體,是未成年人訴訟活動和審判工作的縮影,是青少年法制宣傳的生動教材,它體現(xiàn)著司法的權威和國家對青少年的特殊保護和關懷,同時也是衡量未成年人案司法水平和審判質量的一個顯著標志。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應當制作特點鮮明,充分體現(xiàn)“寓教于審、懲教結合”的少年刑事審判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不僅僅是一份判決書,更是一份教育書。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中所附的“判后寄語”,對于法官在未成年人案件中有效開展教育和引導起到積極的作用。
“判后寄語”自古有之
辦案法官根據(jù)具體案情,以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的“法官后語”從道德、倫理、正義等方面對當事人進行“點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譴責、訓誡不道德行為,倡導良好的道德風范,往往會達到“和諧多贏”的效果。由于“判后寄語”主要在法律之外,針對當事人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評判,而且屬于在判決文書主文中不便寫或不該撰寫的內(nèi)容,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稱“判后寄語”是“法外之聲”“弦外之音”。
我國歷史上就有非常悠久的使用“判后寄語”的傳統(tǒng)和習慣。縱觀我國古代判詞的整個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類似于“判后寄語”的這種東西更是自古有之、比比皆是。只不過歷史上我們不稱其為“判后寄語”,而是稱其為“審畢宜加勸諭”。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把“附帶意見”和“判后寄語”寫入判決書也是平常之事。
在未成年人案件審理中,往往處理一個案件會涉及數(shù)個家庭。因此,通過在裁判文書后附“法官寄語”,整合法律、事理、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在剛性的法律程序中融人人文關懷,可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促進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
為什么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需要“法官后語”?
“判后寄語”這種人文關懷可以讓無情的法律變得溫馨感人。未成年人的智力、身心發(fā)育都沒有成熟,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但由于其對外界事物重新認識和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評價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所以可以通過判后寄語的教育對他們進行矯治,讓他們回歸正途,重新融入到社會中去。在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當事人之間往往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法官在堅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依法作出裁判之余,對相關的當事人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提醒,不僅以法服人、以情服人,還有利于修復和改善親情關系,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判后寄語”還可以加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效果,是對裁判文書法律理由的有效補充。判決書要講道理,也不意味著判決書不能講情理?!胺刹皇寝糖槲铩?,法律的制定離不開對人情人倫的考量,法律的適用也不能不顧及正常人的情感體驗。有些糾紛,比如離婚、撫養(yǎng)等,與其說是法律問題,不如說是情感糾紛。如果法官眼里只有法而沒有情,機械辦案,那么案件也許得到了暫時的處理,但是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卻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但相反,如果法官能夠放下架子做一回“娘舅”,從道理、情理、倫理等方面進行點化,那么,當事人也許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因此,“判后寄語”則是把一切可以調(diào)動起來的因素調(diào)動起來,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利用起來,從而加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效果;也可以把法律與道德倫理統(tǒng)一起來,使裁判理由也顯得更加“和諧”。
不能忽視的是,在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中,撰寫“判后寄語”具有自身優(yōu)勢。少年司法注重對未成年人的個別化處理和符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因此,少年司法要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出與犯罪的情況和嚴重性相稱而且與未成年人和社會的需要相稱的刑事判決,要對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作出符合兒童最大利益的民事判決,往往依賴于審判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和社會觀護報告。上述報告由法院委托專業(yè)機構或社會組織進行,向法院提供相對客觀中立的第三方調(diào)查報告,在為法官作出個別化判決提供有效參考的同時,其中反映的未成年人犯罪主客觀原因、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點、家庭監(jiān)護、親情關系等,能夠幫助法官在“判后寄語”中作出符合個案實際情況,針對矛盾原因,有的放矢地作出道德引領和勸誡。又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開展的法庭教育、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開展的教育引導,對于其中各訴訟參與人發(fā)表的意見,可以由法官糅合后,在“法官后語”中予以綜合表達,從而充分體現(xiàn)法庭教育、引導的積極成效。
不同類型的“判后寄語”
首先來說說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中的教育轉化型。此類“判后寄語”旨在以真情感化當事人,致力于緩解當事人間的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燃起他們生活的希望。如被告人王某搶劫案,法官在“寄語”中對被告人寄予殷切的期望:“作為在校的學生,你本應該珍惜年華,認真學習,掌握本領,報答父母,報效國家社會。但你僅僅因為和父母的一點矛盾和分歧,而擅自離開家庭和學校,又由于自己的法制意識和自律意識淡泊,以致觸犯了刑律。你的行為,對被害人造成侵害,使你的父母親人失望傷心,也令我們深感痛惜。法庭衷心地希望你能夠從自身的違法犯罪事件中汲取教訓,痛改前非。也希望你的父母加強對你的監(jiān)管,你的學校承擔起對你的教育和保護的責任?!比缥闯赡瓯桓嫒送跄潮I竊案,法官的“判后寄語”融化了未成年人心中的堅冰:“開庭前,我們了解到你自小就沒有母親的關心和呵護,你比同齡的孩子也許缺少溫暖和關愛,你走的人生道路也許比別的孩子更加坎坷,但希望困難造就的你不會再貪念不義之財,千萬不能再如此伸手,回歸社會后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生活不會嫌棄勤奮的人。相信你有所付出就一定會有所回報,不久的將來依靠自己的勤奮也會過上富裕的生活!”
再來說說略加嚴厲的鞭撻譴責型。此類“判后寄語”旨在通過批評和譴責,使過錯方警醒,讓他們從中汲取教訓,不蹈覆轍。對一起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故意傷害案,法官對未成年被告人發(fā)出告誡:“你們的犯罪行為的后果也是嚴重的,給被害人家屬帶來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也給社會治安造成極大的損害。將心比心,如果你的親人被這樣奪去生命,難道你不感到痛苦和憤怒嗎?而此刻作為被告人的你,除了受到法律的懲罰外,難道你在心底里不受良心的譴責嗎?難道你不為此感到深深的悔意和羞愧嗎?”對一起未成年人搶劫案,法官發(fā)出這樣一段義正詞嚴、發(fā)人深省的譴責:“三名被告人的行為辜負了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辜負了學校對他們的培養(yǎng),辜負了法定代理人對他們的期望,他們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本院要求三名被告人從犯罪的陰影振作起來,認真學習國家的法律,深刻吸取教訓,通過自身的努力,融入到廣大同齡人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行列中,以實際行動重塑自我?!睂σ黄鹞闯赡耆私煌ㄕ厥掳福ü賹υ鴿M不在意的被告人嚴正指出其造成的嚴重后果:“你的行為對被害人不負責任,導致一條生命的失去和一個家庭的破碎;你的行為對父母不負責任,父母為了你的事操碎了心,四處籌款賠償被害人;你的行為對社會不負責任,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全;最后,你的行為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失足犯罪使自己失去自由?!庇秩缫黄鸶改妇蛏罾щy,孩子患病相互推托孩子撫養(yǎng)權的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法院根據(jù)案件情況,將孩子判給條件相對較好的父親,主審法官在法律文書中指出:“孩子是無辜的,既然給予了她生命,無論如何困難,都應將她撫養(yǎng)成人……母親不要因不共同生活就遺棄她,現(xiàn)在處境困難,但將來條件改善后應對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只要父母對孩子傾注了親情和心血,相信孩子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辈痪茫ㄔ菏盏搅诉@位母親的感謝信,除了感謝法院的判決外,還特別表示:“看了“法官后語”,感觸很深,今后如條件改善,愿意負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愛,盡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p>
如何制作“判后寄語”?
我們常說,裁判文書要想說理充分,就應該努力做到法理、情理、事理和文理的有機統(tǒng)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本緣情”“法是決定善良和公平的一種藝術”這些法言法語,展示的皆是司法裁判與道德情理的緊密關聯(lián)。因此,法律、法理,豈能沒有人文關懷?基于法律的司法裁判,又怎么能無情無義?要想實現(xiàn)司法裁判與道德情理的相合,“判后寄語”是一個很好的體現(xiàn)途徑。
在未成年人案裁判文書制作時,應當突出裁判文書對道德情理的關懷,以求“情法交融”,增加裁判的說理性和社會親和力。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有個人、家庭、社會的原因,未成年人民事權益糾紛亦往往涉及親情割裂和對立,家庭、學校、社會監(jiān)管保護不當?shù)纫蛩?,因此在未成年人刑事、民事案件中,“判后寄語”可以廣泛適用,伸張社會正義,實現(xiàn)情與法的相互交融,使當事人在接受法制教育的同時,也能受到一次觸及靈魂的道德教育。
“判后寄語”應主要界定為對道德范疇問題的評價,即針對當事人倫理、道德的評價,而且屬于在判決主文中不能寫或不該寫的內(nèi)容。屬于法理和法律適用方面的問題,應當在裁判文書的理由部分加以充分論述,從而實現(xiàn)相互補充。所以,“判后寄語”不應是對當事人純粹的“法律教育”或代表合議庭法官的“法律意見”,而是“法外之聲”“弦外之音”。
“判后寄語”要實現(xiàn)觸及靈魂的效果,要站在對全案有充分把握、判斷的基礎上,有高度的概括性、震撼力。在行文上力求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語言要生動,用詞要樸實,富有感染力,力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真正打動人,“判后寄語”應有針對性。必須堅持從個案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寫“判后寄語”,做到有的放矢。特別是同一類型案件的裁判文書中,要注意避免內(nèi)容上的雷同和文字上的重復,做到符合案件和當事人實際情況,做到有感而發(fā),針對性強,不牽強附會、隨意拼湊,不用大話、套話、空話,讓當事人感受到法官的真心和愛心,使當事人看后在內(nèi)心深處能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未成年人案審判工作不僅僅要依法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更要以愛和溫暖去感化靈魂。“判后寄語”體現(xiàn)了法官的溫度和人文關懷精神,使不同的法官在處理不同的案件時,可以也應當作出符合案件個性特征的判決書,使其呈現(xiàn)不同的說理、敘事、論證風格。這樣生動具體、情法交融的判決才具有內(nèi)在的生命力,讓冰冷的法律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并為當事人所接受、信賴,并自覺地履行。有一位當事人曾經(jīng)說過:“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句話……將促使法官不斷地加強學習,努力寫出更加震撼當事人心靈的優(yōu)秀文字。如果做得好,它必然能成為司法部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事人讀著真正能讓其信服的‘法官后語,恐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不敢忘記?!闭\是如斯,不亦幸哉。
(作者系上海市長寧區(qū)法院少年庭法官)
責任編輯:李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