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星
貴州省大方縣理化鄉(xiāng)年過八旬的彝族黨員夫婦李光忠、陳國英,因為共同的信仰而結緣。忠心向黨、服務人民,他們踐行著入黨誓言,成為當地知名的“紅色夫婦”。
“國英同志:我們在革命中認識,婚前的相好條件:一、聽共產黨的話,海枯石爛不變心。二、敬老愛幼,熱情關心團結同志和群眾。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減輕我的壓力。四、多做有益于黨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當好好丈夫和好妻子。
這五條你能做到我們就結婚?!?/p>
1951年8月,李光忠寫給陳國英這樣一封信。陳國英毫不猶豫的簽下了字,定下這份特殊的“婚約”。
大方縣理化鄉(xiāng)年過八旬的彝族黨員夫婦李光忠、陳國英,因為共同的信仰而結緣。忠心向黨、服務人民,他們踐行著入黨誓言,成為當地知名的“紅色夫婦”。
忠誠:愛崗敬業(yè)跟黨走
李光忠生于1928年,妻子陳國英生于1931年。新中國成立后,李光忠和陳國英都積極參加家鄉(xiāng)的建設。
1951年,李光忠參加大塘村土地改革,被推選為大塘村農會主席。此時陳國英擔任大塘村姊妹團團長,負責土地改革的宣傳工作。
長期的工作接觸,兩人志同道合,感情日漸深厚。簽訂“婚約”之后,李光忠和陳國英喜結連理。
結婚后,兩人依照“婚約”,互敬互愛,辛勤工作。李光忠常年在外,輾轉理化鄉(xiāng)、羊場鄉(xiāng)、大方縣城關等地工作,家事都托付給陳國英一人操持。
1953年9月,李光忠開始記日記。
在日記本的扉頁上,領導為他寫下了鼓勵的話:“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進,人民的助手,當努力鍛煉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風,安心為人民服務到底?!?/p>
“為人民服務到底”,李光忠記在心中,落實到工作中。在每個工作崗位上,他都表現優(yōu)秀、成績突出,起著模范帶頭作用。
1970年,湘黔鐵路開工建設,大方縣組織基干民兵參與湘黔鐵路大會戰(zhàn)。李光忠被調至大方民兵團第四營任后勤司務長,施工場地條件艱苦、待遇低,李光忠沒有半句怨言,立即奔赴工地一線。
后勤本是相對輕松的工作,但李光忠每天完成分內工作后,都會前往工地,與建設隊伍一起勞動。
“肩挑手推,每天我都要運十多車土,每天晚上十點多才睡覺。兩年多時間,基本上天天如此。”李光忠說當時雖然艱苦,但建設工期緊、任務重,他覺得應該去做。
湘黔鐵路建設完工后,李光忠與民兵團交接工作。在兩年工程建設中,他經手的物資糧食不計其數,可核對數據沒有絲毫差錯。
李光忠的表現得到了工友們的贊許,也得到了黨組織的認可。1973年4月16日,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天,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心向北京心向黨,胸懷世界看全球,當好黨的好兒女,愿做人民老黃牛。一顆紅心忠于黨,千錘百煉出好鋼?!?/p>
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
李光忠愛崗敬業(yè)、紅心向黨,妻子陳國英也不甘落后,真心誠意為群眾服務,帶領村民努力改變貧窮面貌。
大塘村,曾經古樹遮天蔽日,林茂水豐。
1958年以前,為了完成生產任務,大量林木被砍伐。村寨周圍的13座山頭都變成了荒山禿嶺。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后,當地經常遭遇自然災害,村里的大水井也干涸了。
生長于斯的陳國英經歷了大塘村變遷,感觸頗深,她深知家鄉(xiāng)的土地對樹林的依賴性。從1958年開始,陳國英便帶領村民種樹護樹,前后歷時40多年,大塘村植樹造林從未間斷。
如今,3000多畝荒山已經被村民種上了90多萬株杉樹、松樹、泡桐。
種樹不易,護樹更難。為了保護種好的樹苗,也為了發(fā)展當地經濟,陳國英決定向荒山要寶,依靠山林脫貧致富。1985年,陳國英倡導辦起了“三八林藥場”,種植杜仲、黃柏和花椒。
樹越長越高,山越來越綠,農民生活越來越好。每家每戶僅通過修剪杜仲、黃柏的枝條,都能獲得近千元的收入。
1998年,陳國英所在的大塘村大水井村民組人均純收入達1525元,超過了大方縣的平均水平,大水井也被定為畢節(jié)地區(qū)8個小康試點寨。
大水井沒有了水,飲水問題一度困擾著大塘村。村民要到村組3公里外的河溝去挑水,那里僅有一條緊靠崖壁的狹窄道路可以通行,稍不留神就會跌下懸崖,十分危險,半天時間才能挑回一擔水。
陳國英決定找水,建設蓄水池,讓每家每戶都用上自來水。1984年,在夫婦二人的努力下,大塘村得到了縣里的項目支持,陳國英便開始組織村民建設水渠。
每年冬季農閑的兩個月時間,陳國英便組織全村勞動力集體勞動,用鋼釬鐵鍬挖掘水源,一尺一尺打鑿引水隧洞。一年、兩年、三年……直到1993年,家家戶戶終于接上了自來水管,徹底告別挑水歷史。
由于貧困,大水井村民組有12戶苗族人家一直居住在半山腰的巖洞中。李光忠、陳國英夫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心幫助他們安家立業(yè)。
1989年,李光忠多次向縣里申請,最終為每戶爭取到2000元的安居工程款。陳國英則在靠近公路的地方選定了建房地址,帶領這12戶村民開始建設新房。資金不夠,她便從李光忠的工資中拿出一些來補貼。最終,在李光忠夫婦的幫助下,苗族同胞住上了新居。
數十年間,李光忠夫婦拿出數萬元的工資幫助他人:為抗美援朝的老兵張紹清修房子,送糧食種子;將一整套石磨送給陳家榮;為考上大學的陳光強交學費和路費……1992年,陳國英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榜樣:理想信念不褪色
在李光忠家,有一個暗紅色的木書柜格外顯眼:136本日記根據日期編號整齊碼放在書柜中,紅綠相間的日記本擺滿了三層。
在書柜的一側,放著一個大紅木箱,木箱里滿滿當當放著各種榮譽證書、獎章、獎狀:“優(yōu)秀共產黨員”、“大方縣造林綠化先進個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女能手”……39次各級獎勵,見證了陳國英多年的工作成績。
靠窗的書桌上,擺放著報紙、眼鏡、剪刀、膠水。每天早上九點左右,李光忠都會在書桌前翻閱書刊報紙,將重要內容讀給妻子聽。遇到有價值的新聞,他還會裁剪下來放進剪貼本。
“讀書學習寫日記,就像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是我生活的習慣?!?7歲的李光忠精神矍鑠、思維清晰。
136本日記,記載了李光忠62年的工作生活經歷,黨的方針政策、工作方法總結、個人思想匯報,都被記錄在其中。
“1980年10月27日。看一種生產責任制是否正確,是否優(yōu)越,根本的一條是看它實行的結果是不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增加了產業(yè)的產量、產值、純收入,增加了商品,凡是能增產增收,增加商品的辦法,就是好的辦法。”
“1985年9月25日。做一個黨員的要求和優(yōu)秀黨員的條件:認真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維護黨的宗旨,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密切聯系群眾,和群眾做知心朋友。努力學習業(yè)務,認真完成黨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1992年初,李光忠在退休時,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人到暮年精神振,日近黃昏志不息。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p>
熟知政策法規(guī)、工作經驗豐富的李光忠夫婦,在當地干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村民的大小事務都愿意找他們商量,村干部遇到難題也時常向他們請教,還有學校、社區(qū)請他們去做講座。
陳國英更是將心比心,堅持走“群眾路線”?!澳軒退麄冝k的事情就盡快辦好,辦不了的事情就幫他們出主意,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支持你的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