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5月4日——人類首次捕獲到大熊貓并制作標本
1869年5月4日,法國傳教士兼動物學家、植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手下的獵手在四川捕獲了一只“黑白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悉心喂養(yǎng),戴維決定將這只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結果,這只可愛的“黑白熊”經(jīng)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戴維神父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父怎么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標本竟然就這樣產(chǎn)生了。自此,這種非常獨特而可愛的動物為世界所知曉。
戴維神父還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麋鹿。
1875年5月20日——國際單位制正式確立
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米制公約》。自此,國際單位制正式確立。當時,一米被定義為北極到赤道的本初子午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而現(xiàn)在定義一米為光在真空中行進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離。為紀念這一事件,自1999年起,每年的5月20日被定為“世界計量日”。
在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中,計量工作是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現(xiàn)象、掌握自然規(guī)律、驗證科學預見不可缺少的手段。美籍華人吳健雄博士就是通過精密測量,用實驗方法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驗證了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在生命現(xiàn)象、引力波、地球科學、材料學、信息學等研究中,都需要精密的計量測試。在醫(yī)療工作中,計量更是關乎生命,稍有偏差往往會造成醫(yī)療事故。放射治療腫瘤,X射線和γ射線的劑量大小與治療效果有著密切關系。
1686年5月24日——華氏溫標發(fā)明者華倫海特誕生
1686年5月24日,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出生于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1718年,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教授物理學,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華倫海特在物理學歷史上首次確認了每一種液體的沸點都大體一致,并以此原理發(fā)明了沸點高度計。酒精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都是他發(fā)明的,同時還定義了華氏溫標。
在制作溫度計的過程中,華倫海特必須尋找一種對溫度進行精確標記的方法,于是他采用了3種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十分重要的溫度作為標記刻度的依據(jù)。首先,他將水、冰和氯化銨混合,達到了當時所能記錄到的最低溫度,將其定為0度。然后他又將水的冰點定為32度,最后將人的體溫定為96度。不久,在采用能承受更高溫度的水銀溫度計后,華倫海特改將水的沸點作為溫度計的上限,定為212度,這樣,他可以將水的冰點和沸點之間劃分為180度,同時又使得人體體溫接近100這個整數(shù)。在攝氏溫標被廣泛接受之前,華氏溫標是最被人接受的溫度量度,現(xiàn)仍在歐美廣泛使用。
【文稿】杜 涉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