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丈夫老抱怨自己的妻子讓他沒完沒了地吃爛蘋果。原來,為了省錢,他們家經(jīng)常一箱一箱地買回家,這不失為一個節(jié)儉的策略。問題是,時間一長蘋果開始有點爛,妻子就會先挑出來削去壞的給丈夫吃,畢竟這樣的爛蘋果再不趕緊消滅會更爛,變成徹底浪費。如此一來,丈夫總是在吃爛蘋果,直到一箱子全部吃完……
出現(xiàn)爛蘋果該怎么辦?先吃爛的,還是趕緊扔掉,先吃好的?西方社會學家就提出過這樣一個“蘋果定律”: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就應(yīng)該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變壞,所以你將永遠也吃不到好的。
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更普遍的是對待剩菜剩飯的態(tài)度。有的家庭會把它們留下來慢慢消滅,這當然是不浪費或者保持節(jié)儉的習慣,問題是長久如此會怎樣?
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的時候,“苦”后方知更“甜”,這是一種境界;但有的時候,“甜”后不會再“苦”,這是一種哲學。問題是,像以上兩種案例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活現(xiàn)象,許多人都在日復一日重復地做著老吃爛蘋果和剩飯菜之類的事,更可悲的是并沒有意識到這樣多不明智。其實不合適的,就應(yīng)當不再留戀,以免帶來更大損失。
有種智慧,叫當斷即斷。如果你的家里有爛蘋果,還會那樣吃嗎?
(轉(zhuǎn)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