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審題,是決定一篇考場作文成敗優(yōu)劣的關鍵。近年來,材料作文成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題形式。因為它不但能考查同學們的語言表達水平,還能考查閱讀、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聯(lián)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材料作文對審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學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正確理解和把握作文材料的思想內(nèi)容,準確提煉概括材料的中心,對材料的寓意和范圍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從而確立新穎而又深刻的主題。下面談談高考材料作文的審題誤區(qū),以作為前車之鑒。
[審材料作文的要求及限制條件誤區(qū)]
材料作文試題,本身包含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所提供的作文材料,二是作文題的要求和限制條件。有的同學盲目求快,不仔細看題目要求和限制條件就匆匆下筆,結(jié)果在作文的體裁、對象、角度或有關注意事項上違背了試題規(guī)定,以至前功盡棄。
例如這則高考作文: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里是個壞地方!”“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為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辈灰粫?,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里是個好地方!”“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為這里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甭犃藘蓚€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
作文要求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議論。有的同學不顧試題的限制條件,大談花與刺的關系和植物的自我保護功能。許多同學沒有注意這個作文的硬性要求,自擬的文題為“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子女”“嬌生慣養(yǎng)與艱苦奮斗”“讓子女們到艱苦環(huán)境中去鍛煉”等;還有如“談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壞地方嗎?”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來對第一個小姑娘進行批駁,“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談如何正確對待批評”,自然就是離題萬里了。
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第一題,是寫關于圓的想象作文,試題明明要求不能再寫已舉為例子的滿月,不要寫成故事,但有的同學偏偏重復圓月的想象,有的則硬要編成一則故事,以至違反了作文的規(guī)定。
[審材料作文的內(nèi)容和主旨誤區(qū)]
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寓意性和比喻性,需要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和分析,以便聯(lián)系到相關或相似的社會生活問題,從而發(fā)掘出深刻的內(nèi)涵。這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閱讀思考過程,必須有較高的閱讀分析能力。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的中心,下筆為文時就可能導致一步走錯全盤皆輸?shù)木置?。例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材料,一對孿生小姑娘進玫瑰園的不同說法,應理解到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犯了主觀片面、以偏概全的毛病,以此聯(lián)系實際展開議論,思路就不會失誤。然而有的同學卻偏離材料內(nèi)容和主旨,大談五講四美、愛護公園的花木問題;有的則從“一對孿生小姑娘”一語出發(fā),扯到了計劃生育的重要性,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審題需注意一個問題:第一個小姑娘對玫瑰園的看法是否正確?小姑娘因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認為玫瑰園不是個好地方。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這道材料作文題的題旨就在于此:告訴人們必須用全面和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擬題和選材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就能很快就完成審題任務。很多同學的作文之所有失誤,就在于沒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說,沒有過好審題關。
[對材料運用的誤區(qū)]
材料作文,必須合理運用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審題時必須依據(jù)題目要求和主題思想的需要,對所提供的材料進行選擇和概括。一要防止不加選擇地照抄材料,二要防止內(nèi)容與材料脫鉤,使作文與所提供的材料互不相關。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fā)而來的。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jù),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jù)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lián)系起來,使人產(chǎn)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
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云。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做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一大忌。
同時,我們還應該區(qū)分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不同。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并不規(guī)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系;而后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nèi)容和立意的依據(jù),本身規(guī)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需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繞的是材料,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那么,我們應如何運用材料呢?
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蜷_門見山,或邊聯(lián)系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罢擃}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后順勢提出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論點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第一題是寫一篇通訊:育民小學辦起了游泳訓練班。第二題是結(jié)合試題提供的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寫一篇議論文。該題提供了6段材料,約五、六百字。第一題要求不超過190字,這就必須對材料進行分析概括,抓住重點和中心。第二題則要結(jié)合育民小學辦游泳訓練班的事例來談,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議論。可是有的同學或照搬原材料,大大突破了字數(shù)的限制;有的或脫離原材料內(nèi)容,大談實踐與理論的關系,使議論變得空洞,缺乏針對性。
總之,材料作文的成功,取決于審題的正確無誤。從歷年考場作文的審題誤區(qū)中,我們總結(jié)出材料作文的審題基本原則是:細讀要求,符合規(guī)定;理解材料,把握主旨;結(jié)合材料,確立中心;運用材料,聯(lián)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