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華 王會鋒 閆江濤 盧 婷 王 暉 尹宗義 任 蕊陳恩科 盧樹新 王杰杰 晁 旭 陳繼平
(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
?
內蒙古恩和哈達
—奇乾地區(qū)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前景*
彭立華王會鋒閆江濤盧婷王暉尹宗義任蕊陳恩科盧樹新王杰杰晁旭陳繼平
(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通過深入研究恩和哈達—奇乾地區(qū)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系統(tǒng)總結了該地區(qū)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特征,分析了成礦有利元素及成礦有利地層,指出了主要找礦方向。闡述了該地區(qū)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剖析了典型異常特征及找礦潛力。按異常分布規(guī)律劃分出9個異常區(qū),結合地質背景對各異常區(qū)的找礦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為恩和哈達—奇乾地區(qū)下一步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水系沉積物測量地球化學背景地球化學異常找礦方向找礦潛力異常區(qū)
大興安嶺成礦帶地處我國東北部,是我國重要的成礦帶之一,多年來在該成礦帶開展了大量的勘查工作,成果豐碩。但由于大興安嶺林區(qū)為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工作難度大,特別是北部原始林區(qū)地處邊境,森林茂密,沼澤發(fā)育,地表覆蓋層較厚,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礦產勘查難度大,先行開展區(qū)域化探工作,可縮小勘探范圍,發(fā)現(xiàn)有利找礦線索,進而快速圈定找礦靶區(qū)。研究區(qū)位于大興安嶺北段恩和哈達—奇乾地區(qū),屬大興安嶺森林沼澤景觀區(qū),海拔600~1 000 m,相對高差300~500 m,屬中低山中切割區(qū)[1-5]。區(qū)內森林茂盛,沼澤發(fā)育,水系多呈放射狀和樹枝狀分布,適宜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全區(qū)開展了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基本采樣密度4 km2/點,控制面積 10 000 km2,采樣粒級2~0.3 mm,分析Au、Ag等39種元素[6-10]。本研究通過對研究區(qū)1∶25萬區(qū)域化探成果資料及地質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對元素地球化學背景特征及主要找礦方向進行分析,并對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及找礦潛力進行探討。
1區(qū)域地質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額爾古納—興凱褶皺系北部,大部分屬額爾古納—興華—加格達奇地塊群及其構造增生帶之額爾古納地塊,僅東北部屬濱太平洋構造之上黑龍江坳陷。區(qū)內元古界和古生界大部分地層被華力西中期巖漿巖侵蝕,僅留下部分殘體,中生代地層覆蓋于老地層和華力西中期花崗巖上。區(qū)內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新元古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以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出露面積最為廣泛,古生界、古元古界零星出露。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分布廣泛,出露面積大,從古元古代到中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巖漿活動,以古元古代巖漿活動較強、巖漿巖最為發(fā)育,出露面積約占研究區(qū)面積的70%,其次為新元古代巖漿巖。研究區(qū)構造線以NE向為主,NNE向次之,區(qū)內斷裂發(fā)育,NE向斷裂有砂寶斯林場—烏瑪河斷裂,NEE向斷裂有阿巴河斷裂,近SN向斷裂有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奇河斷裂。區(qū)內礦產以砂金為主,發(fā)現(xiàn)大型砂金礦床1處、中型5處、小型3處(圖1)。
圖1研究區(qū)異常分布
2元素地球化學背景特征
為便于討論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特征,引入濃集克拉克值C1(研究區(qū)背景值/區(qū)域背景值)、富集系數(shù)C2(地質單元背景值/研究區(qū)背景值),區(qū)域背景值選用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元素背景值[11]。分別統(tǒng)計研究區(qū)內各地層、侵入巖中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值,當C1(C2)≥1.2時,元素富集;0.7≤C1(C2)<1.2時,元素未明顯富集或貧化;C1(C2)<0.7時,元素貧化。當變異系數(shù)(Cv)≥0.8時,屬強分異型,元素分異性極強,分布極不均勻;0.5≤Cv<0.8時,屬明顯分異型,元素分異性強,分布不均勻;Cv<0.5時,屬均勻分布型,元素分異性弱,分布均勻。
2.1元素分布特征
研究區(qū)內元素分布特征(表1)與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相比,B、Hg的濃集克拉克值(C1)大于1.2,明顯富集;Co、Mn、Mo、V、Ni、P、Fe2O3的濃集克拉克值(C1)小于0.7,明顯貧化;其余32種元素的濃集克拉克值(C1)為0.7~1.2,未明顯富集或貧化,元素的背景值與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基本相當。
由表1可知:①元素離散程度,Bi、Au、Ag、Sb、W、Hg、As、MgO、CaO、Mo、Ni、Cr、Cd、Cu、P、Pb、Sn、V、Ti、Co、Fe2O3的變異系數(shù)(Cv)不小于0.8,分異性強,分布極不均勻,成礦可能性相對較大;Mn、F、Sr、La、Nb、Zr、Li、Th的變異系數(shù)(Cv)為0.5~0.8,屬分異型,分布不均勻,具有成礦可能;Y、Na2O、K2O、Al2O3、SiO2的變異系數(shù)(Cv)均小于0.5,分布均勻,成礦可能性較小。②元素區(qū)域分布特征,大多數(shù)元素背景值與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大體相當,部分鐵族元素相對貧化;親銅類元素、鐵族元素及W、Mo的分異性較強,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及主要造巖類元素分異性較弱??傊芯繀^(qū)Au、Ag、Cu、Pb、Zn、W、Mo等元素的分異性強,成礦可能性相對較大。
2.2元素在地質單元中的分配特征
研究區(qū)內各地質單元中元素的集散、分異特征見表2。
白堊系中Bi、U、Th相對富集,Sb、Cr、CaO、MgO、Au、As、Hg相對貧化,其余元素未明顯富集或貧化。B、Bi、Sb、MgO、Cd、Hg、As、Cr、Ni、V呈強分異,Mn、Cu、Co、CaO、Sr、Ti、P、W、Fe2O3、Sn、Zn、F、La、Zr、Au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侏羅系中Ni、Hg、Cu、Cr、V、MgO、Sb、Bi、Co、Ag、Fe2O3、B、Ti、Zn、Au、Mn、Li、P、Cd相對富集,Sr、CaO、K2O、Rb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或貧化不明顯。Bi、Au、Sb、Ag、Cd、Pb、Hg、Mo、As、Cu、Zn、CaO呈強分異,MgO、B、Ni、Mn、Cr、W、Co、Sr、V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震旦系中MgO、CaO、B、Sb、P、V、F、Cr、Sn、Hg、Ni、Cu、W、Mo、Li、Sr、Co、Y、Fe2O3相對富集,K2O、Rb、Pb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或貧化不明顯。P、Hg、CaO、Sn、W、Bi、MgO、F、Mo、Cr、Sb、Sr、B、Ni、Au、Cu、V呈強分異,Co、Mn、Ag、Ti、As、U、Na2O、Cd、Y、Fe2O3、Ba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表1 研究區(qū)元素特征值
注:Au、Ag、Hg、Cd含量單位為(×10-9),氧化物含量單位為%,測試樣品2 253件。
表2 各地質單元元素集散、分異特征
青白口系中Cr、Ni、V、MgO、Co、Cu、CaO、Ti、Fe2O3、Sb、B、Zn、P、Mn、Cd、Li、Y、Mo、F、As相對富集,Hg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或貧化不明顯。Sb、Bi、MgO、CaO、Au、Ni、B、Cr、As、V、Hg、Ti、Cu、Co、Mo、Cd、F呈強分異,F(xiàn)e2O3、Sr、W、P、Li、Zn、Sn、La、Pb、Nb、Mn、Th、Ba、Zr、Ag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侏羅紀侵入巖中Sr相對富集,Cd、Mn、B、U、As、Sb、W、Sn、Ag、Au、Bi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或貧化不明顯。Ni、Cr、MgO、Mo、F、Hg、As、Sb、Cu、V、Bi呈強分異,Cd、U、Co、Zn、Ti、CaO、B、Mn、Fe2O3、Au、Nb、P、Y、W、Th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新元古代侵入巖中Na2O相對富集,U、Sn、W、Bi、Au、Sb、As、B、Hg 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貧化不明顯。Ni、Cr、MgO、As、Sb、Bi、Au、CaO、V、W、Cu、Co、B、Mo、Cd、Ti、P、Zn、Fe2O3呈強分異,Be、Sn、F、Zr、Nb、La、Th、U、Sr、Mn、Ag、Li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古元古代侵入巖中無相對富集的元素,B、Co、Cu、V、Cr、MgO、Ni相對貧化,其余元素富集貧化不明顯。Ag、W、Sb、Au、Bi、Hg、MgO、As、Mo、B、Cr、Ni、P、CaO、Cd、Cu、Sn、Ti、Zn、V、Co、Pb、Fe2O3、Mn呈強分異,La、F、Nb、Sr、Zr、U、Th、Li、Y呈明顯分異,其余元素均勻分布。
綜上所述:Au在各地質單元中的分異性都很強,利于成礦,在研究區(qū)內具有成礦優(yōu)勢;侏羅系中Au、Ag、Cu、Zn、Cd、Sb、Hg明顯富集,且分異性強,利于金、銅、鉛鋅銀成礦,侏羅系為成礦有利地層;震旦系、青白口系中Au等元素雖未明顯富集,但分異性強,利于成礦,震旦系、青白口系為金成礦的有利地層。
3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3.1異常分類及元素組合特征
研究區(qū)共圈定了綜合異常63處(圖1),根據研究區(qū)各異常處所地質背景、異常特征,將綜合異常劃分為金多金屬、鉛鋅銀、鎢鉬、鐵族及稀有稀土放射性五大類,其中:金多金屬異常33處,元素組合以Au、Cu、As、Sb、Hg為主;鉛鋅銀異常14處,元素組合以Ag、Pb、Zn、Cd為主;鎢鉬異常7處,元素組合以W、Mo、Sn、Bi為主;鐵族元素異常6處,元素組合以Fe2O3、Co、Cr、Ni、V、Ti、Mn、Cu、MgO、CaO為主;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異常3處,元素組合以Th、U、Nb、La、Li為主。由綜合異常的數(shù)量及分布面積可知:金多金屬異常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為鉛鋅銀異常,分別占異??倲?shù)的52.38%、22.22%;鎢鉬、鐵族元素及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異常僅分別占異常總數(shù)的11.11%、9.52%和4.76%,表明研究區(qū)找礦方向應以金為主,鉛鋅銀次之,兼顧鎢鉬。
3.2異常與已知礦床的關系
研究區(qū)異常與已發(fā)現(xiàn)的9處金礦床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9處金礦床均產于地球化學異常中,其中包括大型砂金礦床在內的8處砂金礦床產于金多金屬異常內,1處中型砂金礦床產于鎢鉬類異常中,該類異常均為礦致異常,對金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其中Hs22#異常尤為突出。該異常產于侏羅系萬寶組(J2wb)中,位于額爾古納斷裂北側,成礦條件有利,異常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大型砂金礦床1處,異常以Au、Hg、Sb、Ag、Cd、Zn、Pb為主,伴有As、W、B、Al2O3、Li、Bi等異常,異常元素組合復雜、異常強度高、規(guī)模較大(表3),為典型的礦致異常。
表3 Hs22#異常特征值
注:Sb、Zn、Pb含量單位為(×10-6)。
3.3典型異常特征及找礦效果
Hs23#異常處于Hs22#異常上游,兩者元素組合相似,異常強度相近,但該異常規(guī)模明顯大于Hs22#異常,具有礦致異常的特征,為研究區(qū)內1處典型的金多金屬綜合異常,是區(qū)內最具找礦潛力的異常之一,對其進行了三級查證,異常重現(xiàn)性良好,進一步確定了異常的位置,查明了引起異常的原因,發(fā)現(xiàn)了重要找礦線索。Hs23#異常位于三棱梁東南部,處于砂寶斯林場—烏瑪河斷裂帶上,異常區(qū)出露地層主要有侏羅系萬寶組(J2wb)和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Ze)(圖2),東南部和西南部有古元古代混合花崗巖、含石榴石混合花崗巖(Pt1γm)和花崗巖(Pt1γ)出露。Hs23#異常呈近橢圓形展布,SN走向,異常面積123 km2,異常元素組合復雜、規(guī)模大、強度高(表4),親銅類元素異常套合較好。該異常以Au、Sb、Ag、As、Pb、Cd、Cu、Bi、Mo為主,伴生有Mn、Hg、W、U、Co、Fe2O3、F、Al2O3、Ba、Li、Th、Sr、Ti、B、P、V、Cr、Zr等異常,Au、Sb、Ag、As、Pb、Cd、Cu、Bi、Mo異常內、中、外帶齊全,異常濃集中心明顯。
Hs23#異常區(qū)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成果表明,區(qū)內異常重現(xiàn)性好,Au、Pb、Mo、Ag、W、Cu、Zn、Sb、As、Cd均有較強的異常顯示。與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相比,異常有明顯加強,其中:w(Au)最高為58.9×10-9,為原異常的1.65倍;w(Ag)最高為3.8×10-6,為原異常的2.7倍;w(Pb)最高為675.7×10-6,為原異常的1.56倍;w(Mo)最高為77.0×10-6,為原異常的4.7倍;w(W)最高為20×10-6,為原異常的3.2倍,w(Zn)最高為518.1×10-6,為原異常的1.6倍;w(As)最高為310.7×10-6,為原異常的2.0倍;w(Cd)最高為3 700×10-9,為原異常的2.0倍。經揭露,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濃集中心探槽發(fā)現(xiàn)1處金多金屬礦點,圈出金多金屬礦化體8條,Au最高品位 1.31 g/t,Pb最高品位0.164%,Cu最高品位0.042%。Hs23#異常區(qū)地層、構造、侵入巖配置好,成礦條件好,經異常查證,發(fā)現(xiàn)金多金屬礦點,圈出8條金多金屬礦化體,異常為礦致異常。Hs23#異常位于三棱山分水嶺東坡,處于Hs22#異常上游山坡上,其下游約3 km處恩和哈達河道中發(fā)現(xiàn)大型砂金礦床1處,該異常區(qū)可能為大型砂金礦床的物質來源地,區(qū)內有望發(fā)現(xiàn)金多金屬礦床,可作為后期礦產勘查特別是尋找?guī)r金礦床的重點靶區(qū)。
圖2 Hs23#異常剖析
注:Au、Ag、Cd含量單位為(×10-9)。
4找礦前景
研究區(qū)內異常具有集中成區(qū)分布的特征,可大致分為9個異常區(qū)(圖1),包括綜合異常55處,各異常區(qū)都具有獨特的成礦地質背景,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可作為找礦靶區(qū),特別是第2、3、5、6異常區(qū)處于斷層構造帶上,成礦條件好,并有砂金礦床發(fā)現(xiàn),預示著區(qū)內具有良好的找金前景。
第1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東北部,區(qū)內出露興華渡口群(Pt1x),其上被侏羅統(tǒng)瑪尼吐組(J3mn)不整合覆蓋,東南部大面積出露中侏羅統(tǒng)萬寶組(J2wb)。區(qū)內有2期侵入巖,即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和侏羅紀花崗巖(Jγ)。區(qū)內圈出了5處金多金屬異常,異常面積大,強度一般。從異常所處地理位置分析,異??赡芘c水系上游的金礦有關,異常區(qū)具有尋找砂金礦床的潛力,上游地區(qū)有尋找?guī)r金礦床的前景。
第2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西北部,局部出露老地層興華渡口群(Pt1x),大部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其河斷裂穿過異常區(qū)西部。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中型砂金礦床2處,小型砂金礦床3處。區(qū)內圈出8處異常,其中7處金多金屬異常,1處鎢鉬異常。砂金礦床上方均有異常顯示,砂金礦床產出地河流上游附近的山脊、山坡可能為砂金礦床的源頭,而研究區(qū)地處分水嶺東、西山坡,東、西坡區(qū)域均發(fā)現(xiàn)砂金礦床和金多金屬異常,可見該地區(qū)發(fā)現(xiàn)巖金礦床的可能性較大。
第3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中偏西部,處于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其河斷裂帶上。內地層出露不全,僅在西北部出露佳疙疸組(Qnj),侵入巖發(fā)育,具有多期次、出露面積大的特點,區(qū)內大面積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侏羅紀花崗巖(Jγ)和閃長巖侵入(Jδ)面積較小。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中型砂金礦床2處,中型砂金礦床上方均有異常顯示。區(qū)內圈出綜合異常10處,其中金多金屬異常4處,鐵族元素異常3處,鉛鋅銀異常、鎢鉬異常、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異常各1處。區(qū)內異常處于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其河斷裂帶上,發(fā)生了多期次的巖漿侵入,成礦條件好,已發(fā)現(xiàn)2處中型砂金礦床,說明該區(qū)具有尋找?guī)r金礦床的潛力,同時應注意尋找砂金礦床和巖漿熱液型鎢鉬等礦產。
第4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西部,區(qū)內侵入巖發(fā)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大面積出露,東北部有侏羅紀花崗巖(Jγ)和閃長巖(Jδ)侵入,但出露面積相對較小。西—西南部被佳疙疸組(Qnj)不整合覆蓋。區(qū)內圈出金多金屬異常3處,異常規(guī)模較大,異常強度較高,元素組合齊全,具有礦致異常的特征,具有尋找?guī)r金礦床的潛力。
第5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東部,處于烏瑪河—砂寶斯林場斷裂帶上,斷裂西北側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萬寶組(J2wb)不整合覆蓋其上;斷裂東南側出露古元古代(Pt1γm)混合花崗巖,其上被額爾古納河組(Ze)和大磨拐河組(K1d)不整合覆蓋。區(qū)內圈出了包括Hs23#異常在內的4處異常,其中金多金屬異常3處,鉛鋅銀異常1處。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1處大型砂金礦床,并對應有金多金屬異常,該異常處于烏瑪河—砂寶斯林場斷裂西北側,向東未封閉,以Au、Sb、Ag、Pb、Zn、Cd為主,伴有As、Cu、Bi、Mo、Mn、Hg、W等,異常強度高,元素組合復雜,濃集中心清晰。其余3處異常處于該砂金礦床上游,元素組合以Au、As、Sb、Ag、Pb、Zn、Cd為主,伴有Cu、Bi、Mo、Mn、Hg、W等,異常規(guī)模大、強度高,具有礦致異常的特征。結合成礦地質條件、異常特征及異常查證結果分析,第5異常區(qū)處于烏瑪河—砂寶斯林場河斷裂上,成礦條件良好,是研究區(qū)最有希望發(fā)現(xiàn)金多金屬礦床的地區(qū)。區(qū)內Hs23#異常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可作為尋找?guī)r金礦床的重點靶區(qū),有望率先取得找礦突破。
第6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中部,夾持于烏瑪河—砂寶斯林場河斷裂和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其河斷裂之間。區(qū)內主要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其后有侏羅紀閃長巖(Jδ)侵入,佳疙疸組(Qnj)和大磨拐河組(K1d)不整合覆蓋于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上。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中型砂金礦床1處,砂金礦床上有異常顯示,已圈出5處異常,其中金多金屬異常2處,鎢鉬異常3處。結合該區(qū)地質環(huán)境和異常特征分析,該區(qū)具有尋找?guī)r漿熱液型鎢、金礦床的潛力,在三、四級水系中應注意尋找砂金礦床。
第7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西南部,其西北部處于烏瑪河—砂寶斯林場河斷裂及狼狽河—阿里亞河—伊里吉其河斷裂交匯處。區(qū)內主要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佳疙疸組(Qnj)、額爾古納河組(Ze)和大磨拐河組(K1d)不整合覆蓋其上。區(qū)內圈出7處異常,其中鉛鋅銀異常6處,鎢鉬異常1處。結合地質背景和異常特征分析,該區(qū)具有尋找?guī)r漿熱液型鉛鋅銀及鎢鉬礦床的潛力。
第8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東南部,阿巴河斷裂穿過該異常區(qū)東部。阿巴河斷裂西北側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阿巴河斷裂東南側大面積出露新元古代似斑狀花崗巖、花崗巖(Pt3γ),侏羅紀花崗巖(Jγ)沿阿巴河斷裂侵入兩者之間。東南部梅勒圖組(K1m)不整合覆蓋于新元古代似斑狀花崗巖、花崗巖(Pt3γ)上,東南部有侏羅紀花崗巖(Jγ)侵入。區(qū)內圈出異常6處,其中鉛鋅銀異常5處,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類異常1處。結合地質環(huán)境和異常特征分析,該區(qū)處于阿巴河斷裂帶上,后期又有侏羅紀花崗巖(Jγ)侵入,經歷了多期次的巖漿和構造活動,成礦條件較好,具有尋找鉛鋅銀礦床的潛力。
第9異常區(qū)位于研究區(qū)西南角,位于額爾古納河東側,處于阿巴河斷裂帶上,阿巴河斷層西北出露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東部及南部出露新元古代似斑狀花崗巖、花崗巖(Pt3γ)。佳疙疸組(Qnj)、額爾古納河組(Ze)不整合覆蓋于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上。南部局部出露佳疙疸組(Qnj),有新元古代似斑狀花崗巖、花崗巖(Pt1γ)大面積侵入。區(qū)內圈出金多金屬異常7處,異常強度一般,元素組合較全,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成礦條件優(yōu)越,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區(qū)內發(fā)現(xiàn)的十一站小型砷金礦床上方有良好的異常顯示,礦床位于1條近SN向的斷裂破碎帶上,斷裂規(guī)模較小,屬阿巴河斷裂旁側的次級斷裂。雖然該礦床規(guī)模不大,但對該地區(qū)尋找?guī)r金礦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結合該區(qū)地質環(huán)境、異常特征分析,第9異常區(qū)位于成礦構造帶上,區(qū)域控礦構造旁側次級構造發(fā)育,導礦、容礦構造兼?zhèn)?,佳疙疸組(Qnj)、額爾古納河組為成礦有利地層,先后經歷了多期次巖漿活動的疊加改造,成礦條件好,具有尋找?guī)r金礦床的潛力。
5結語
結合內蒙古恩和哈達—奇乾地區(qū)1∶2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數(shù)據,對區(qū)內元素地球化學背景特征、地球化學異常特征進行了分析,并對區(qū)內典型異常特征及找礦潛力進行了探討。結合異常分布規(guī)律,將區(qū)內異常劃分為9個異常區(qū),分別討論了各異常區(qū)的找礦前景,對于區(qū)內進一步開展找礦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彭立華,王暉,尹宗義,等.內蒙古柴河地區(qū)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方向[J].現(xiàn)代礦業(yè),2014(11):106-108.
[2]宋貴斌,劉洪利,陳滿,等.奇乾—恩和哈達一帶金及多金屬成礦條件[J].現(xiàn)代礦業(yè),2011(5):43-46.
[3]劉馳,張華,湯正江,等.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地球化學系列參數(shù)統(tǒng)計[J].物探與化探,2013,37(4):585-589.
[4]彭立華,潘家永,王會鋒,等.內蒙古特莫牧場一帶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3):287-291.
[5]彭立華,李新林,王會鋒,等.內蒙古謝爾干扎拉格地區(qū)物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5(11):109-112.
[6]叢潤祥.內蒙古恩和哈達河地區(qū)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探討[J].有色礦冶,2008,24(1):5-8.
[7]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8]陸順富,曾鍵年,李錦偉,等.銅陵—池州地區(qū)水系沉積物測量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方向[J].物探與化探,2014,38(2):227-232.
[9]盧仁,梁濤,王福貴,等.梁家溝礦區(qū)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意義[J].物探與化探,2014,38(2):234-237.
[10]劉馳,張華,湯正江,等.我國森林沼澤景觀區(qū)地球化學系列參數(shù)統(tǒng)計[J].物探與化探,2013,37(4):585-589.
[11]劉君,潘亮,趙鶴森,等.水系沉積物測量在老撾巴烏地區(qū)的應用[J].金屬礦山,2015(2):92-97.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Enhehada-Qiqian Area in Inner Mongolia Peng LihuaWang HuifengYan JiangtaoLu TingWang HuiYin ZongyiRen Rui
Chen EnkeLu ShuxinWang JiejieChao XuChen Jiping
(Shaanxi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
AbstractBased on the deep study of the 1∶250 000 stream sediment survey results of Enhehada-Qiqian area in Inner Mongolia, the geochemical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ments in the region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the mineralization favorable element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favorable strata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ain prospecting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Enhehada-Qiqian area in Inner Mongolia are discussed, the typical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of Enhehada-Qiqian in Inner Mongolia is divided into nine anomaly areas, combing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areas,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s of the geochemical anomaly areas are studied.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mineral exploration work in Enhehada-Qiqian area in Inner Mongolia.
KeywordsStream sediment survey, Geochemical background, Geochemical anomaly, Prospecting direction, Prospecting potential, Anomaly area
(收稿日期2016-01-07)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087951)。
彭立華(1965—),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10068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友誼西路243號。
·地質·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