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行軍
相遇和追及問題是指兩物體能否在同一時刻到達空間的同一位置,此問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同時;二是同一位置.解決此類問題時,首先對兩物體的運動情況分別進行研究,然后列出兩物體的位移方程;再利用時間關系、位移關系、速度關系來建立兩物體的運動關系的橋梁,最終找出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條件或特點,所以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位移和速度關系.
1 模型構建
1.1 軌跡模型的構建
同一直線上的相遇和追及問題常見情況:相向運動模型、同向運動-同時同地模型、同向運動-同時不同地模型、同向運動-同地不同時模型,四種模型的位移和時間關系如下:
1.2 問題模型的構建及分析
【模1】 涉及相遇時的物理量分析:
分析思路:①根據(jù)題目條件畫出物體運動的軌跡,利用軌跡圖找出物體運動的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②分析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倪\動公式利用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求解,可先求時間后求其它物理量.
【模2】 涉及相距最近(遠)的物理量分析:
處理方法:函數(shù)法、圖象法、結論法.
分析思路:
①利用兩物體末速度相等求兩物體運動的時間.
②求出在運動時間內兩物體運動的位移.
③根據(jù)條件畫出兩物體運動的軌跡,利用軌跡圖找出兩物體的最近(遠)距離關系.
【模3】 涉及恰好不相撞問題的物理量分析:
問題特征:恰好不相撞問題應同時滿足以下關系:(1)末時刻兩物體相遇,應存在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2)末時刻兩物體速度相等.
分析思路:
①利用末速度相等求出兩物體運動的時間.
②求出在運動時間內兩物體運動的位移.
③根據(jù)條件畫出兩物體運動的軌跡,利用軌跡圖求出臨界狀態(tài)下的待求量.
【模4】 涉及前物做不可逆勻減速直線運動的物理量分析:
問題特征:后物在與前物相遇前可能存在前物已處于靜止.
分析思路:
①假設前物做勻減速的末速度為零,求出前物減速至零所需的時間.
②求出前物減速至零時,兩物體運動的位移.
③根據(jù)位移畫出兩物體運動的軌跡,根據(jù)軌跡圖判斷前物減速零時,后物是否已和前物相遇.
【模5】 涉及物體運動最大速度的物理量分析:
問題特征:兩物體在相遇前,物體的速度可能已達到最大值.
分析思路:
①假設兩物體在相遇前,物體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②分析題目條件畫出物體運動的軌跡,利用軌跡圖尋找兩物體運動的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
③分析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選擇適當?shù)倪\動學公式利用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求解,判斷物體的末度是否超越最大值.
2 模型應用及分析
例1 同向運動的甲、乙兩質點在某時刻恰好同時通過同一個路標,以此時為計時零點,此后甲質點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v=4t+12,乙質點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為x=2t+4t2,以上各式均使用國際單位.(1)甲質點的位置-時間表達式;(2)兩質點何時再次相遇;(3)兩質點相遇之前何時相距最遠.
解析 本題由題目條件可知應為同向運動的同地同時模型,相遇軌跡如圖6所示:
通過對以上不同類型的相遇和追及問題的題目分析,采用模型化構建的探究模式優(yōu)點在于:
(1)五類軌跡模型的構建抓住了相遇和追及問題的軌跡特點,使得在分析不同表象的題目時,都能有一個清晰的軌跡模型,從而簡化了題目的解題思路,提高了解題的效率,實現(xiàn)了化繁為簡的目的.
(2)問題模型的構建挖掘了模型中可能存在隱含知識,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和相應的分析思路,提高了解題的應變能力.
(3)軌跡模型和問題模型的構建完善了相遇和追及問題的知識體系,通過對兩種模型合理組合,活化的知識結構,觸發(fā)了聯(lián)想性思維的有效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