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 謝必震
(1.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2. 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
1895年前西方人眼中的釣魚島
黃穎1謝必震2
(1.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福建福州350007;
2. 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早在16世紀初,西方航海家就開始他們的東方之行,到了1895年日本割占臺灣時,西方人已經(jīng)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中國、日本沿海的航海圖或海圖,其中也有不少涉及釣魚島的。從西方人所繪制的航海地圖所呈現(xiàn)的西方人對釣魚島的認知,客觀地證明了釣魚島主權(quán)屬于中國。
關(guān)鍵詞:1895年; 西方航海家; 航海圖; 釣魚島
釣魚島問題成為目前中日關(guān)系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當局一直不承認釣魚島存在爭議,言下之意,釣魚島自古就是日本的領(lǐng)土,容不得中國方面提出主權(quán)的索求,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我們只要捋一捋歷史的線索,尤其是西人對釣魚島主權(quán)所屬的認知軌跡,釣魚島屬于誰?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中國古籍文獻中關(guān)于釣魚島資料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些來自航海針路簿、中國使臣的航海記述、中國的志書、中國士大夫的著作等古籍文獻中,關(guān)于釣魚島的記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釣魚島名稱的出現(xiàn)及其年代、關(guān)于釣魚島的記述、關(guān)于釣魚島屬于中國的依據(jù)、中國對釣魚島實行行政管轄等。
《順風相送》是宋元時期中國舟師根據(jù)長期的航海經(jīng)驗積累編寫的一部海道針經(jīng),最早記述釣魚島之名稱。[1]根據(jù)這一文獻的記述,結(jié)合沖繩地區(qū)出土的13世紀福州地區(qū)的大量瓷片、福建歷史上的航海優(yōu)勢、指南針1225年應用于福建航海、1296年中國已出現(xiàn)航海針路記載,元末已有閩人移居琉球王國的史實、明初對福建與琉球的規(guī)定等因素,可以確定,明初“福建往琉球”的航路早已形成,同時也意味著明初中國人早已發(fā)現(xiàn)釣魚島,并命名了釣魚島。
從1404年時中冊封琉球王武寧開始,到1866年趙新冊封琉球國王,中國政府共23次冊封琉球,留下了20多種使事記述。在這些使事記述中,中國使臣根據(jù)福建舟師的航海實踐經(jīng)驗,記述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歸屬,中國與琉球的國土分界等,字字確鑿,鏗鏘有力。
中國的志書帶有官方文件的性質(zhì),修志是政府的行為,因此諸如《福建通志》、《臺灣府志》上記載的釣魚島行政隸屬,充分表明了長期以來,中國對釣魚島一直擁有和使用行政管轄權(quán)。
許多中國士大夫的著作也都毫不含糊地記述了釣魚島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譬如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鄭舜功受明朝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撰寫了《日本一鑒》,書中繪制的“滄海津鏡”圖中有釣魚嶼,并說明:“釣魚嶼,小東(臺灣)小嶼也?!盵2]顯然,釣魚島主權(quán)屬于中國這一概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
一、西人航海手冊與地圖中的釣魚島資料
我們所說的早期西人涉及釣魚島的航海圖、地圖繪制出自不同國家,有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美國等。這些圖充分說明了一個史實,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屬于中國。[3]
1.《1554年Lopo Homem圖》
該圖系葡萄牙人Lopo Homem(?-1568)于1554年制作的一幅波托蘭世界地圖。Lopo Homem出身于制圖世家,于1526年受葡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參加制作世界地圖,這幅地圖于1554年在佛羅倫薩出版,“系以1540年代葡萄牙水手的見聞為基礎(chǔ)繪制而成”。圖中在北回歸線以北繪有一如變形蟲之島嶼,標名I. Fermosa,即臺灣島,島的北端排列著3個小嶼。在3小嶼與Ilhas dos Lequios之間則是一組較大的群島,標為I. dos Reis Magos(意為三王島),此臺灣島北端的3個小嶼(三王島)可能指的是釣魚嶼、黃尾嶼和赤尾嶼。Homem地圖對東海航線的描繪已比較準確,應是參考了當時葡萄牙日本航線船隊的航海記錄。
2.《1560年Bartolomeu Velho圖》
1560年,葡萄牙制圖師Bartolomeu Velho(?-1568)出版的一張波托蘭海圖,該圖將臺灣島繪成兩個緊鄰的島嶼,北邊的島標為I. Fermosa(福爾摩沙),南邊的島標為Lequio pequo(小琉球)。在臺灣島與大琉球(Lequio grand)之間則繪有5個不具名的小島。這五個小島從地理位置看應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且其標色與臺灣、小琉球相同,說明在當時西洋人的觀念中,釣魚島列嶼是屬于中國的島嶼。
3.《1596年Linschoten圖》
該圖為1596年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繪制出版的世界地圖的局部,此圖也在琉球群島和臺灣島之間標繪出五座小島,命名為Reys Magos(三王島),應即今釣魚島列嶼。
4.《1650年〈亞洲〉地圖》
該圖于1650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繪圖者Par. N Sanson為法國阿布維爾地理學會皇家會員。此圖描繪了17世紀中葉亞洲的地理區(qū)域圖。該圖在臺灣與琉球群島之間,標繪出了三王島(Les Roys Mages)的名稱與位置,且與臺灣島及琉球群島著同樣的淺黃色,而日本及奄美群島則標繪為藍色,顯然是兩個相互區(qū)隔的地區(qū)。再次表明當時西洋地圖是將釣魚島列嶼置于臺灣附屬島嶼的。
5.《法國巴黎刻印的〈琉球諸島圖〉》
1751年法國傳教士宋君榮(1688-1759)將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法文節(jié)譯本寄往巴黎,1758年發(fā)表于巴黎《耶穌會士通信集》第28集,并附有一張《琉球諸島圖》(CARTE DES ISLES DE LIEOU-KIEOU, dressee sur les Memoires chinois par le R. P. Gaubil de la compagnie de Jesus, Missionnaire a Peking);法國國家圖書館也收藏有一幅《琉球諸島圖》,原刊于《耶穌會士通信集》第26集,該書收藏于巴黎博物館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該圖是由巴黎的Nicolas Ransonnette(1745-1810 )刻版印制的,也就是現(xiàn)在廣泛流傳于世的版本。此圖明確地標繪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在中國領(lǐng)土范圍。
6.《1771年英國Rigobert Bonne圖》
該圖是英國人Rigobert Bonne于1771年所繪制的東亞地圖,圖中對釣魚島的命名為閩南語發(fā)音的Hao-yu-su,說明當時西洋航海觀念中,釣魚島列嶼是屬于中國領(lǐng)土的范疇。
7.《東亞地理發(fā)現(xiàn)圖(Chart of Discoveries)局部圖》
法國航海家La Pérouse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繪制的《東亞地理發(fā)現(xiàn)圖》(Chart of Discoveries)中,作者于1785-1788年的航行勘察了這片海域,釣魚嶼的拼音是“Tiaoyu-su”,系閩南語發(fā)音。
8.《中國及韃靼最新地圖》
1806年,英國著名的制圖家John Cary根據(jù)最新官方資料而繪制的《中國及韃靼最新地圖》(A New Map of Chinese & independent Tartary),將日
本、琉球和先島群島繪成紅色,而釣魚島、臺灣則與中國大陸同一著色,顯然表示釣魚島是在中國版圖之內(nèi)。
9.《東中國海沿岸圖》
這幅以臺灣為中心的東中國海沿岸圖,是由法國出版家暨地理學家皮耶·拉比(1779-1851)和亞歷山大·拉比(活躍于1809-1850)所繪。此圖制于1809年,圖中將釣魚島、赤尾嶼繪成臺灣島相同的紅色,將八重山、宮古群島與沖繩本島繪成綠色,清楚地標出釣魚島列嶼為臺灣的附屬島嶼。
10.《東印度、中國、澳洲等地航海指南》
1816年倫敦出版的《東印度、中國、澳洲等地航海指南》,對臺灣、先島群島和琉球群島所屬島嶼和地理范圍均作了明確記載,并標明了各島的經(jīng)緯度,臺灣包括了Hoapin-su、Tiaoyu-su和
Broughton’s Rock。先島群島的地理范圍是:西界至久米島(Kumi)、西表島(Rocho-o-ko-ko), 西南界至石垣島(Patchusan)、宮古島(Typinsan),西北界至天意暗礁 (Providence Reef)。
11.《柯頓的中國》(Colton's China)
由約瑟夫·哈金·柯頓(1800-1893)于1859年繪制而成的美國地圖,該圖清楚地標出釣魚島、
黃尾嶼,用的是中國命名系統(tǒng),圖中顯示出釣魚島屬于中國轄區(qū)范圍。
12. 《衛(wèi)三畏<中國海岸航行指南>》
衛(wèi)三畏(S. Wells Williams)是美國來華傳教士和外交官,曾擔任美國外交翻譯人員,對美國參與對華事務起到一定作用,由其撰著的《中國商業(yè)指南》(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是一部反映近代中西關(guān)系的重要作品,曾多次再版。在該書1863年出版(第二版)的附錄《中國海岸航行指南》中,明確地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列于臺灣島的領(lǐng)土范疇 ,深刻地說明在當時西方人官方概念中,釣魚島列嶼是臺灣附屬島嶼,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二、西人對中國釣魚島認知的歷史軌跡
早期西方人和美國人繪制過許多中國沿海的地圖,都在顯著的地方標注釣魚島。早年西方殖民者航海東來,一過馬六甲海峽必須依靠中國人引航,尤其是福建人。因為中國人是這一海域的執(zhí)牛耳者。依靠中國人的經(jīng)驗,西人航海圖上能詳盡的繪制釣魚諸島,雖然早期的地圖上西人對釣魚島有自己的命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往后,西人繪圖中的釣魚島的名稱也就逐漸改用中國人的命名,這一變化說明西人知道釣魚島是中國人的。到了18-19世紀,西方人和美國人都在他們的航海手冊中將釣魚島劃歸在臺灣地區(qū),這以《1762年葡萄牙人的航海針路圖》(葡萄牙 1762)為代表。據(jù)葡萄牙中國學院金國平教授考證:1762年的葡語針路明確表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于臺灣。從排列的順序,可以看出其主權(quán)的歸屬。屬于日本的標有“日本的”。如下圖所示:
續(xù)表
注:上圖中的Ilha dos Reis Magos,即釣魚島,屬于臺灣島等一個單元。
后來美國人在1863年出版的《中國通商指南》,同樣將釣魚島列在臺灣島區(qū)域內(nèi)。這充分說明釣魚島屬于臺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主權(quán)屬于中國是一個國際常識。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西人所記述的海圖、地圖,說明在1895年前釣魚島屬于中國證據(jù)確鑿,不容爭辯。
中日釣魚島的風風雨雨,一切爭端的源頭,源于日本政客的無恥。當幾百年來中國人發(fā)現(xiàn)命名釣魚島,利用管理釣魚島,并將其置于自己的海防、行政管轄之下時;當歐洲諸國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中熟識釣魚島,繪制了許多包含釣魚島的海圖,并逐漸同意了中國人對釣魚島的名稱,意味著歐洲人認定釣魚島屬于中國時;當琉球王國論及釣魚島必援引中國的資料,反復提出琉球王國不包括釣魚島時;當所有的日本地圖都未含有釣魚島時,1884年一個孤陋寡聞的日本漁民——古賀辰四郎,卻聲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無主地(釣魚島)。當時的日本政府的許多官員都意識到釣魚島并非“無主地”,然而此時的日本,海外擴張的欲望極度膨脹,1874年侵占臺灣大獲其利;1879年吞并琉球趾高氣揚;明治維新以來,“脫亞入歐”甚囂塵上,日本政客就打起了歪主意,將錯就錯,竊取中國領(lǐng)土釣魚島一事擺上了日本內(nèi)閣的議事日程上。隨著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結(jié)束,日本成功地割占臺灣,順理成章地擁有了釣魚島。
由此可見,日本人無恥地謀劃侵占釣魚島,又通過侵略戰(zhàn)爭的手段攫取了釣魚島。
100多年過去了,日本人還在《馬關(guān)條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舊金山和約》等國際條約上挖空心思為自己開脫,說什么釣魚島不屬于臺灣的附屬島嶼,因此放棄臺灣并不包括放棄釣魚島。
我們所輯錄的文獻和各類圖片都已清楚地告訴世人,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釣魚島屬于臺灣的附屬島嶼。當我們了解了所有的歷史真相,歷史證據(jù)和法理依據(jù)使我們在對釣魚島的歸屬充滿信心。從伊藤博文到安倍晉三,所有的日本政客,尤其是右翼分子,軍國主義推行者們,都不敢面對釣魚島的歷史真相。我們必須多管齊下,掌握釣魚島問題上對日外交的主動權(quán)。
注釋:
[1] 佚 名:《順風相送》,明萬歷年間抄本,原件藏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
[2] 鄭舜功:《日本一覽·浮海圖經(jīng)》卷一“萬里長歌”。
[3]本文使用的歐美地圖來源于下列各種圖書,文中恕不一一附注。
1. 臺灣博物館主編:《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guān)臺灣地圖》,臺北:南天書局,2007年。
2. 《經(jīng)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制臺灣相關(guān)地圖》,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
3. Christine Vertente、許雪姬、吳密察:《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
4. Manoel Pimentel,ArtedeNavegar&RoteirodasViagens(《航行藝術(shù)及航行針路》), Lisboa, 1746.
5. S. Wells Williams,TheChineseCommercialGuide(《中國商業(yè)指南》), fifth edition, Hong Kong: Published by A.Shortrede & Co. 1863.
6. John Purdy,TablesofthePositions,oroftheLatitudesandLongitudes,ofPlaces,ComposedtoAccompanythe‘OrientalNavigator,’orSailingDirectionsfortheEast-indies,China,Australia, &C.withNotes,ExplanatoryandDescriptive《東印度、中國、澳洲等地航海指南》, London: Ridkr and Weed, Litthe Britsin, 1816.
7. P. Hawkes,TheAmericanCompanion,Or,aBriefSketchofGeography;WhichPointsOuttheClimate,Latitude,andLongitude,BearingPerCompass,andDistanceinGeographicalMilesofEachPlace《美國手冊》, R. Desilver & R. H. Small, 1827.
8. Alden's Home Atlas of The World(《亞爾登世界大地圖集》),John B. Alden,Publisher(美國紐約亞爾登出版社),1887年。
9. Jos Gommans & Rob Van Diessen,GroteAtlasvandeVerenigdeOost-IndischeCompagnie, Ⅶ, (《荷蘭東印度公司世界全圖》,第7卷),Atlas Maior, 2010.
[責任編輯:余言]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321(2016)01-0013-09
作者簡介:黃穎, 女, 福建閩清人,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博士;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馬關(guān)條約與釣魚島問題研究”(15YJCZH068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quán)歸屬史料編年”(13JZD042)。
收稿日期:2015-11-08
謝必震, 男, 福建閩清人, 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