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遠游與孝相分離的想法是對“父母在,不遠游,游有必方”的片面理解,而孔子主張“父母在,不遠游”的同時,又贊同“遠游”的悠閑觀,但前提是“游有所方”。那么,現(xiàn)今亟需重視“游有所方”所傳遞的“孝”思想的內在價值。
關鍵詞:孝道;遠游;游有所方
作者簡介:許敏平(1993-),女,廣東佛山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一、“游”與“孝”的關系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庇腥苏J為,孔子及儒家不主張遠游,否則違背孝道。若從封建倫理道德出發(fā),強調遠游不符合“孝”的禮制原則,以及子女以孝為重的家庭責任;若作為現(xiàn)實行為準則,考慮子女以遠游為重的社會責任,但遠游必須有一定的去處,計劃好旅游的時間及往返行程。所以,此話隱含兩層意思,表述以“孝”為原則的靈活性,而局限于孔子不主張遠游的理解是片面。下面將分析遠游與孝道并不相分離的,為孔子不主張遠游作辯證。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基本的原則,但儒家提倡“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故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皩Υ蠖鄶?shù)人來說要么忠要么孝,是‘魚和熊掌的關系。在孔子時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父母在,不遠游是‘孝的客觀要求。但為了‘忠,又免不了要‘遠游。所以,孔子并不是反對遠游,而重在‘游必有方。‘游必有方是‘忠孝兩全的方略?!庇纱?,若子女背負是對父母侍養(yǎng)責任,應盡陪伴父母,照顧父母的孝道;若子女背負忠于國家,為國獻身的社會責任,應離開父母,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大志。如果每個人的責任局限于家庭或者生活的范圍,那么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領土安全等由誰來維護或者為它作貢獻呢?一個人,在家,是父母的兒女;在國,是一個國人。因而,對“父母在,不遠游”,應該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
再言,孝道,是最大的俠道、人道、天道。那么,離家出走就一定是不孝嗎?也不盡然。就孔子本人來說,也經(jīng)常周游列國,而孔門諸賢中,子貢、子游、子夏等并非齊魯人氏,遠游求學于孔門,故孔子說“游必有方”。而“游必有方”表達子女對父母之愛和敬的感情。除之,好男兒志在四方,凡有雄心,必拓版圖。如《禮記》中所言“?;∨钍福驹谒姆健?;孟子也說“不孝有三”,其中之二不孝,就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此正是鼓勵人們開創(chuàng)事業(yè),為祿為仕,以奉養(yǎng)父母、光宗耀祖。這是有所圖的離家出走,自然也是孝道。人不僅有家庭責任,也有社會責任。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得不“遠游”;而作為“個體人”,人會有許多欲望,有對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些追求有時也會與社會責任相矛盾。人就是在矛盾中生存和掙扎,而“游必有方”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尋求平衡。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中華民族的‘孝道從孝親開始,終于立身行道,報效國家和人民,把個人小家利益和全社會、民族、國家整體利益有機融合、統(tǒng)一起來,并把民族、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無論子女的付出或者志向是為了家庭、社會還是國家,都是一種孝的體現(xiàn)。子女對父母的盡孝,也是以服務人民、造福社會、國家為其根本宗旨和終極目標。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讓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家庭,還有國家、天下。
二、“游必有方”的孝道價值
古代,由于通信的不便利,主張兒女盡量在父母身邊,侍養(yǎng)父母,勿讓父母擔憂,所以孔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鑒于某些原因,子女可以選擇遠游,但必須“游有所方”,并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而現(xiàn)今,子女為了事業(yè)和發(fā)展,不可能一直守候在父母身旁。但是子女不能因為通信的異常便利或者交通的方便,而認為自己在外也可以照顧父母,這是與孔子強調的“孝”背道而馳。李澤厚也指出“重要的是,孔子講仁、講孝都非常之實際、具體”、“孝,即仁,它是情感的具體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論概念,重要的仍是作為人子的這種情感?!边@表明父母需要的不是一個虛假的孩兒,父母僅僅需要的是子女精神的慰藉,情感的關愛。因而,“游有所方”在當今一種“實際、具體的孝”、一種“情感”的慰藉?!?/p>
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有人認為“父母在,不遠游”已經(jīng)不適宜時代的發(fā)展,而“游有所方”所隱含的“孝”好像漸離漸遠?!坝行┳优趯Ω改副M孝時,似乎已無所適從。在‘孝而不敬、‘敬而不孝以及‘生前盡孝、‘死后擺闊等諸多問題上,許多人皆因各人的心態(tài)不一而把握不準?!边@引起我們的思考:當今的子女該怎樣盡孝道? 如許多子女認為只要逢年過節(jié),給父母送上大堆年貨禮品,就算盡到一份孝心??墒牵改父惺懿坏阶优男⑿?,反而是一塊塊冷冰冰的、僵硬的石頭堆砌成心墻,阻礙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正所謂物質替換不了情感,金錢買不來“孝道”。父母并不要求子女“不遠游”,呆在家侍奉自己,也不是一味圖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而是渴望孩子們可以真心地掛念他們,為他們著想,讓他們知道兒女游有“所方”,游有“所得”,游有“幸?!薄?/p>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個人的責任與雄圖壯志。子女為了創(chuàng)業(yè)、報國、民族大義,以及“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宏圖大業(yè)而遠走高飛,也是古人所崇尚。因而,不應把子女牢牢地束縛在父母身邊,否則,于子女而言,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枷鎖??墒?,遠游與孝也不應該就此被分開。子女在為自己的志向而遠離他鄉(xiāng)的時候,是否試想過,“作為子女,我應該怎樣盡孝心呢?怎樣承擔起自己的家庭責任呢?”家永遠是在外游子的溫暖的港灣,孩兒終有一日會衣錦懷鄉(xiāng)。那么,除了告知父母“游有所方”,子女理應常常回家看看,給予父母一個擁抱、微笑或者深情的眼神。這才是一種真摯的情感,一種實實在在的“孝”,一種切切實實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