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林擋風致霧霾VS任性“超排”
防護林擋風致霧霾?
“大氣環(huán)流形成的風速,造了幾棵樹就影響了風速,不太可能?!眹伊謽I(yè)局局長張建龍在國新辦發(fā)布會上針對“最近霧霾重,很多人說風少是不是因為三北防護林的原因”的提問做出上述回應。
2015年12月28日,某專家有個“北民南移”的荒唐建議,29日又聽到這個“防護林擋風致霧霾重”的荒謬說法,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了。這純粹是沒事瞎琢磨的后果,這樣的“瞎琢磨”值得我們警惕。
因為這樣的“瞎琢磨”會混淆是非,會阻礙我們形成對治理霧霾的正確認識,會讓我們現(xiàn)在治理霧霾的工作停滯不前。古人說,眾口鑠金,如果這樣的“瞎琢磨”泛濫,就是一場科學治理霧霾的“霧霾”,我們必須提防。
“北民南移”的荒唐不辯自明,“防護林擋風致霧霾重”有必要說一說,因為防護林真的擋風沙,但是,擋的是地表的風,擋不住天空的風,因此,“防護林擋風致霧霾重”純粹是無稽之談。比如,福建的森林覆蓋率66%,全國第一。它并沒有因為植樹造林多了就有了霧霾。京津冀的森林覆蓋率23%,剛剛超過全國平均數(shù),這是典型的證明。
灰霾又走了,灰霾又來了
環(huán)保部2015年12月20日晚通報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已有半數(shù)以上城市出現(xiàn)空氣重度及以上污染。
霧霾膠著,“超排”任性——這就是灰霾襲城的現(xiàn)實。
拋開成因之辯,其實努力也不少。僅以法令制度為例:2014年1月7日,環(huán)境保護部與全國31個?。▍^(qū)、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huán)境保護法》開始實施……即便從短期治理來看,APEC藍、閱兵藍,亦讓人感嘆速效的神奇。這起碼說明兩點:一是“天天藍”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務;二是藍天與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方式,不過就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關鍵看你選什么、要什么。灰霾又走了,灰霾又來了。據(jù)說,加拿大已開始向中國兜售來自亞伯達省的罐裝活性空氣“洛磯山新鮮空氣”了。從瓶裝純凈水到罐裝鮮空氣,也許將來會售“一米陽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悲愴,讓整個地球都“不好了”。藍天進了相冊,清新呼吸要靠凈化器,面對頻仍的灰霾,我們葆有最初的“暴脾氣”,起碼是生存的警覺,亦是權利的秉性吧!
【對比解讀】
66萬平方公里的灰霾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源頭上不管,執(zhí)法上不嚴,最后就成了“暈輪效應”——都不相信這事能管好。面對霧霾,理性認識最重要,理性認識霧霾形成的原因,理性認識我們的治霾情況,應該保證我們的思想情感上沒有霧霾,摒棄“防護林擋風致霧霾重”這樣的謬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治理好霧霾,盡快迎來一個沒有霧霾的明天。
垃圾分類精細化VS為了綠水青山
垃圾分類精細化
報紙、飲料瓶,打包后貼上二維碼標簽,投進再生資源回收柜里,就能獲得積分,積分不但可以兌換購物卡、手機充值卡,積攢到一定分數(shù)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現(xiàn)金。將二維碼應用在垃圾分類上,這種智能模式很時尚,不僅讓垃圾分類更便捷,也讓分類好處看得見摸得著。這是科技的魅力,也是創(chuàng)新的嘗試。只要有益于垃圾分類,任何嘗試都值得點贊。而從現(xiàn)實反饋看,效果也還不錯。
有學者認為,要真正解決“分與不分一個樣、分好分差一個樣”的問題,一是要靠獎勵,二是要靠約束。目前,有了獎勵措施,如何引入約束措施?垃圾分類應是居民自覺,但是光靠自覺遠遠不夠,在適當情況下,應配備一定的監(jiān)督人員。
進一步看,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實則是個技術活,除了不能怕麻煩,更需要知道不同垃圾的實際價值,然后正確分類,精準投放。這就需要提高居民對垃圾處理的知曉率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垃圾分類不是一時興起的權宜之計,而應是持續(xù)堅持;不是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是系統(tǒng)工程。如果居民精心分類了,而環(huán)衛(wèi)工來個大雜燴,分類又有何意義?
他們不是傻,是為了心中的綠水青山
有的人很傻,卻傻得可愛可敬。自從選擇要做開荒種樹的“新愚公”,就注定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青海的黃生紅選擇了,于是18年間,他傾其所有,用近乎固執(zhí)的堅持,為家鄉(xiāng)的大山披上綠裝;山西的高文毓選擇了,于是他15年來靠著一雙膠鞋、一把镢頭、一個藍背包、一頂草帽,綠化荒山萬余畝,栽樹160多萬株,硬是把一座座光禿禿的山梁變得林豐草茂。
走這條路也許孤獨。黃生紅的妻子魏翠英說,開始植樹時,全家人反對,老母親甚至為此好幾年不和他說話;高文毓此前在山西某研究所工作,后來他謝絕了原單位的續(xù)聘,決定回家鄉(xiāng)植樹,這恐怕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解。
當一個人不被理解,甚至遭遇冷嘲熱諷,滋味一定不好受。失敗者倍感壓力,決定放棄;但成功者默默承受,化壓力為動力。就算委屈,也無需過多抱怨,因為抱怨對化解矛盾無益;就算孤獨,也要咬牙堅持,因為堅持總能贏得理解與支持。人們從黃生紅和高文毓的堅持中懂了。
他們不是傻,是為了心中的綠水青山。現(xiàn)在有些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了,可污染嚴重了;人們的日子紅火了,環(huán)境卻糟糕了。要讓環(huán)境質量好起來,不僅要下決心整治污染亂象,還要下力氣實施綠化工程。這樣的道理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懂,但又有誰會像黃生紅和高文毓那么傻呢?
【對比解讀】
推廣垃圾分類,既要解決分類的最先一公里,更需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獎懲并舉,假以時日,就會像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那樣,將垃圾分類當成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即便沒有獎勵,居民也會有垃圾分類的責任和自覺意識。成功與否,往往不是由困難的大小決定,關鍵在于其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如何。意志堅定者,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會想方設法克服、義無反顧前進。黃生紅和高文毓,正是這么做的。
無手機課堂VS銷毀學生手機
“無手機課堂”讓注意力回歸教學
2015年12月21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教室內,上課學生將各自的手機放入前排的收納袋中,集中精力聽課學習。據(jù)該校老師介紹,“無手機課堂”旨在倡導同學們提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減少對手機的依賴,養(yǎng)成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
課堂低頭族,是對大學生課堂上玩手機學生群體的一種統(tǒng)稱。這樣的統(tǒng)稱表明手機已經(jīng)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時也顯示出現(xiàn)今大學課堂上手機已然成為“打不退的第三者”。太原理工大學嘗試“無手機課堂”,采用疏導的方式,讓人機分離,以提高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其探索行為值得肯定。
在大學校園里,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權威,學生對自主、自由學習的訴求讓大學課堂變得更加“隨性”。課堂上,老師的耐心勸說,點不醒刷微博、逛淘寶的貪玩之心;老師的嚴厲訓斥,也喚不回廝殺正歡的游戲之心。學校給學生的自由,往往沒能換回師生在學術研究上的激烈辯論、觀點碰撞上的火花迸發(fā),而通常的場景,只是老師在臺上的揮汗如雨,學生在臺下的默不抬頭。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校對“無手機課堂”模式的探索,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豐富、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學生只有主動將對知識的追求、對未來的期許轉化為大學學習的內生動力,手機才能真正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無手機課堂”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機分離。
銷毀學生手機,校園文化怎會如此暴力?
漳州正興學校沒收學生手機不實行保管政策,沒通知家長,直接砸爛屏幕或浸泡于水中,并且不賠償。這樣一條微博引發(fā)網(wǎng)友關注,記者從兩名漳州正興學校高中部同學處了解到,此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年級,老師趁他們不在宿舍翻找手機,找到后就當著學生面把手機扔進水盆里。
毫無疑問,作為在校學生使用手機的確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學生們自制力較差,而智能手機又擁有多種功能,假如學生癡迷于手機,無疑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一旦每個學生都帶手機,則可能引發(fā)攀比心理,不利于學生們的學業(yè)。因此,作為校方,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實施管理,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入校。不過,假如忽略學生感受,私自搜查學生私人物品,并將手機銷毀則是不妥的。
從法律角度來看,校方教師的行為無疑侵犯了“私人財產(chǎn)所有權”和“未成年人人身權利”,應該受到法律的嚴厲禁止和約束。即便,校方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如此的舉動卻悖逆法律,為正當?shù)哪康呐狭吮┝Φ耐庖隆?/p>
采取暴力手段進行管理,本質上折射出了校方教育思維的淺顯,缺乏有效的應對思路和方式。面對學生們,校方應該在教育管理中講究文明,而不能將暴力行為當成唯一的手段,在學生們的內心留下深深的陰影。
【對比解讀】
手機泛濫,立足于校方的立場,對學生們實施管理和教育,實在是正常不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講究一個度,不能超越校方的權力邊界,甚至做出侵害學生權益的舉動。手機是學生的私人物品,學??梢圆粶势湓谛J褂?,但卻沒有權力強制沒收、銷毀。學校也需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以疏導的方式,剝離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依賴,讓課堂成為師生教學互動的課堂,而不是人機互動的課堂?!盁o手機課堂”就是這場戰(zhàn)爭中喚回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探索。
“草坪上課”VS 觀看“殺年豬”
“草坪上課”講的是一節(jié)文明課
廣州中山大學關于“草坪禁入”的規(guī)定招來部分師生的反對,同時引起社會熱議。上周五,該校社會學教授王進帶著學生到草坪上課,遭到學校保安的“驅趕”。2015年12月11日,中山大學保衛(wèi)處通過微博回應此事稱:“校園不能成為隨意嬉鬧的公園和樂園,校園應該高雅、有品位?!?/p>
可能在公眾的意識中,當大家可以任意踐踏草坪,采擷花朵,搖一樹的“桃花雨”,在草坪上踏出一條馬路時,“驅趕”在草坪上課的師生說不通。何況,在草坪上課是新穎的授課方式,一則能緩解沉悶的教學氛圍,二則能讓學生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所以,中山大學教授帶著學生在草坪上課的行為遭到保衛(wèi)處“驅趕”,招致全體師生的反對。
鑒于全體師生的反對,我們應該默許草坪上課嗎?美好環(huán)境是需要共同維護的,公眾必須明確一點,踐踏草坪是被禁止的,雖然草坪上課與踐踏草坪的行為相去甚遠,但草坪上課亦不能容忍。草坪上課是踐踏草坪行為的延伸,允許草坪上課即是默許踐踏草坪的行為,這是五十步與百步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之所以踐踏草坪的行為屢禁不止,正是緣于“五十步”思維習慣作梗,總以為百步才被禁止,當所有人趾高氣揚地踏出五十步,百步就成為“特色”。
觀看“殺年豬”是一堂生動的傳統(tǒng)文化課
2015年12月24日,重慶玉帶山小學舉行“民俗文化代代傳 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學生現(xiàn)場觀看“殺年豬”,并由科學老師為學生講解年豬的身體結構。
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能紙上談兵,空對空,只講一些抽象概念,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越聽越糊涂,必須結合一些具體的載體、形式、方法,結合一定的具體場景、物象、道具,結合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來介紹、宣傳、闡釋、引導,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實現(xiàn)教育目的。
“殺年豬”是我國漢民族在歷史上形成、傳承下來的年俗文化內容之一。年俗文化的具體內容可能在各地有所不同,大概有:年前打糍粑、釀糯米甜酒、磨豆腐炸豆腐、殺年豬、辦年貨、貼春聯(lián)、祭灶神,除夕一家人守歲、吃年夜飯、迎財神,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著新鞋、給父母長輩拜年、給孩子發(fā)壓歲錢、放鞭炮,正月里賀新年、喝春酒、猜燈謎、搭臺唱戲、舞獅舞龍等等。
重慶玉帶山小學組織學生現(xiàn)場觀看“殺年豬”,并由科學老師為學生講解年豬的身體結構。這是讓學生了解“殺年豬”這一過年習俗,對學生進行年俗文化教育的好形式?,F(xiàn)場觀看體驗,再輔之以科學老師的講解,不但能了解“殺年豬”的習俗,還獲得了關于年豬的很多知識。如果不采取這樣的形式,老師僅僅在課堂上講“殺年豬”,能讓學生理解“殺年豬”嗎?恐怕很難。
【對比解讀】
“草坪上課”和觀看“殺年豬”都是對新型教育形式的探索。對于這些探索,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草坪上課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情境,也有人認為草坪上課會引起踐踏草坪大潮;有人認為觀看“殺年豬”太血腥,有人則認為身體力行才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最佳形式。但無論如何,不斷尋找恰切的教學方法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意,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讓學生既長知識又受教育的好形式、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