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森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要基于小學教材中的例文引導小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
一、以文為例,品味文本語言
通過對一定文本的品讀,體會和學習文本字詞的表達,形成學生的認知和能力的提高,是運用教材要達成的目的。因此,用好例文,要在對文本的鑒賞上下功夫,要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品味文本語言,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例如,在教學《回聲》一文中的“波紋”一詞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了一顆小石子落到平靜的水面上的情境。
師: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波紋。
師:是呀,我們剛才看到的波紋是很美麗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像這樣美麗的“紋”。(大屏幕再一次給學生呈現(xiàn)斑馬身上的斑紋、老人臉上的皺紋)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水面上的波紋、斑馬身上的斑紋、老人臉上的皺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很漂亮。
文章是由字詞組成的,作者表達情感、傳遞思想是以基本的字詞來實現(xiàn)的,讀者通過閱讀字詞,實現(xiàn)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交流,感受文章的美。
二、立足全文,觸摸文本結(jié)構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小學生立足全文觸摸課文的結(jié)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習得寫作時謀篇布局的方法。
例如,筆者在教學《秦兵馬俑》時,是這樣引導小學生立足全文,觸摸文本結(jié)構的。
師:同學們,這一篇課文寫了秦兵馬俑的哪一些特點?
生1:寫了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
生2:還寫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師:那么作者在描寫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的時候是這么樣寫的呢?
生:作者在描寫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的時候是圍繞面積和數(shù)量來寫的。
師:作者在描寫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時是圍繞什么來寫的?
生:是圍繞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兵車俑等展開寫的。
師:是呀,作者在描寫秦兵馬俑的特點時就是用先分后總的方法進行描寫的,這樣的描寫方法能夠把一件事物寫得更加生動具體。
接下來,學生根據(jù)課文的文章結(jié)構方法,發(fā)揮想象,在模寫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能力的提高,促進了課堂的生成和發(fā)展。同學們在自由的探究中,實現(xiàn)了教學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沒有海闊天空的渲染、抽象的情感傳遞,僅僅是圍繞教學的目標,指向明確地進行探究、體驗和生成。教學目標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選擇地用教材“教”,教材是為“學”服務的,是為了達成目標而選擇的。這樣的選擇,是教師教材處理能力、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的體現(xiàn)。
三、適度拓展文本,引導隨文練筆
讀寫結(jié)合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對文本進行適度拓展,以文本中的某一個點為基點,引導小學生進行隨文練筆。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筆者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抓住了課文結(jié)尾處“現(xiàn)在,小木偶會哭,會笑,會生氣,會著急,也會向別人表示同情和關心了?!边@一句話,引導小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拓展,讓他們根據(jù)這一個句子進行拓展性練筆。這樣,小學生通過想象小木偶各種各樣的表情以后,對小木偶精彩離奇的人生進行想象,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文本想象能力與寫作能力。
筆者運用教材達到了隨文練筆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還可以選擇多元化的“例”,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解讀,增加閱讀的體驗,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再穿插有效的小練筆,就能夠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讀寫雙收”。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文為例,引導小學生品味文本語言;要立足全文,引導小學生觸摸文本結(jié)構;要適度拓展文本,引導小學生隨文練筆。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語言品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