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某縣受理了一樁疑難案子:當(dāng)?shù)貙O姓財主,狀告沈姓百姓欠四十兩銀子不還,欠債人卻不認(rèn)此賬。將原告、被告?zhèn)魃咸煤螅瑢O姓財主出示了兩張借約,姓沈的百姓卻大呼冤枉,說這是偽證。
知縣一時無法辨明,便把這個案子交給了縣衙的捕頭,命他徹查。
捕頭受命后,毫無頭緒,直到晚上,他還對著桌上兩張借約發(fā)愣,一不小心碰翻了蠟燭盤,幾滴蠟燭油正巧落在兩張借約上,把上面的字遮住了。捕頭用刀刮掉了紙上的蠟油,這樣一來,字也看不清了,捕頭把兩張借約放到燭光前,想試試對著燭光能不能看到上面的字。這一照,竟發(fā)現(xiàn)了玄機(jī):兩張紙紋路、走勢齊整,是一張紙裁成的。
當(dāng)夜,捕頭高興地向知縣復(fù)命,知縣在燭光下一看,果然如此。次日,升堂后,原、被告均被傳到。捕頭厲聲對孫姓財主說:“你為什么要偽造借約誣陷好人?還不從實(shí)招來!”孫姓財主不服,大喊“冤枉”。捕頭冷笑著說:“你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我問你,這兩張借約是什么時候立的?”孫姓財主回話:“這個刁民去年一月向我借銀二十兩,四月借銀二十兩,兩張借約分別立于一月與四月,白紙黑字,豈容賴賬?”
捕頭手舉借約,喝道:“兩紙借約紙紋、走勢完全吻合,分明是一紙裁開,同時寫成,難道你一月份裁半張紙寫借約,到四月份再尋找另外半張紙寫借約嗎?”孫姓財主聽罷目瞪口呆,只得認(rèn)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