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切爾諾貝利,苦難之后

        2016-05-06 10:03:56李菁
        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19期
        關鍵詞:切爾諾貝利基輔烏克蘭

        李菁

        目標:切爾諾貝利

        “切爾諾貝利?!”從北京出發(fā)之前,幾乎每一位知道我此行目的地的朋友,第一反應都是瞪大眼睛、用充滿驚疑的口吻念出這個詞,甚至還有人建議買一身防護服。1986年4月26日凌晨發(fā)生的那場爆炸,使得“切爾諾貝利”自此與“末日”“鬼城”“地獄”這樣的詞聯系在一起。再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各種眼花繚亂的信息更是真假難辨:“切爾諾貝利巨鼠”、1945年投到日本的兩顆原子彈輻射量的100倍、900年才能衰退的輻射物……我得承認,在諸多善意的叮囑下,我是以忐忑的心情開始切爾諾貝利之旅的。

        動身去烏克蘭之前,便在當地媒體朋友的幫助下,預定好了去切爾諾貝利的行程。早在2001年,烏克蘭方面就開放了私人參觀切爾諾貝利的行程,但因為某些地區(qū)至今仍存在大量輻射物,所以游人不能獨自前往,而必須通過獲得資質的旅游公司,否則將視為非法。也因為有些地方輻射仍很嚴重,所以網上有人建議穿一身舊衣服去切爾諾貝利,行程結束即拋棄掉,以免不小心將被輻射過的污染物帶出來。思想斗爭了好半天,最后還是在出發(fā)前一天晚上,在基輔一家類似于家樂福的超市,買了一件外套和一雙鞋子,加起來剛剛過100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同行的攝影記者關海彤則顯得非常淡定,表示不被任何“謠言”所動。

        4月14日早上7點,我們準時到達指定集合地點——基輔火車站前。旅游公司有英語團和俄語團,我們參加的是一個5人團的小型英語團,團費價格不菲,每個人108美元;其他3位團友皆是歐洲人:來自柏林的吉爾伯特,是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飛行師、機長,雖然常年在歐洲各國飛,但這是他第一次飛基輔,中間有兩天倒休時間,他第一選擇就是切爾諾貝利。問他原因,他說,自己向來對歷史和物理感興趣,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時,德國也遭受到了輻射,當時他正在讀大學,物理老師帶他們天天測量輻射值,也給他們講解相關理論。所以這次飛基輔,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過來親眼看一下。爽朗的卡爾同樣來自德國,他一上車就對導游進行各種窮追不舍的提問,這讓我立即嗅到了相似的“味道”,一問果然遇到了同行:卡爾退休前在法新社工作,是一位資深的政治記者。這一次來基輔探望從事外交工作的女兒,也第一選擇來切爾諾貝利??枌蹩颂m以及俄羅斯的歷史很熟悉,對時政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告訴我,明天還要去基輔郊區(qū)看一下逃到俄羅斯的前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的豪華別墅。第三位年紀稍輕的雷恩來自倫敦,自己開了家私人旅游咨詢顧問公司,平時也喜歡在東歐諸國游覽一番,不過他特地強調,這一次來烏克蘭看切爾諾貝利,純粹是個人興趣,與自己的生意無關。

        盡管之前旅游公司在通知里建議要盡量穿著長袖衣服,以免污染物附著在皮膚上,但健碩的英國人毫不在乎地露著胳膊?!澳銈儞妮椛鋯幔俊甭牭竭@個問題,三位男士互相看了看,搖搖頭,聳了聳肩:“要知道,你在城市里一樣會遭受各種輻射?!睓C長說:“其實你回去把衣服和鞋多洗幾遍就可以了?!笨此麄円荒槤M不在乎的樣子,再打量自己特地買的外套和鞋子,暗自有點羞愧。

        年輕的烏克蘭導游拿出一堆類似于安全須知的文件,讓我們簽字畫押之后上了車。途中他一再叮囑,因為切爾諾貝利隔離區(qū)遭受過嚴重輻射,所以不能擅自行動,必須跟著他,在指定區(qū)域內參觀,開辟出來的路線經過無數次的清理,可以確保安全;另外,目前還有一些工人在輻射區(qū)工作,人員走動自然會帶來輻射物,所以盡量少接觸地面,切記不能把背包或隨身攜帶的東西放在地面上,以免不小心沾染上污染物。導游說,來切爾諾貝利參觀的人60%是國際游客,而他喜歡帶國際游客,因為他們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像俄語團的人,更熱衷于到幾個“著名景點”拍幾張照片。

        切爾諾貝利在基輔以北110公里處。也許因為這幾年的政治動蕩,烏克蘭的很多建筑和基礎設施都有些破敗之相。熟悉路程的司機在不平整的公路上把車開得飛快,窗外是春意盎然的烏克蘭大地。一個多小時之后,遠遠地看到了幾幢有軍人把守的低矮建筑,前面橫著一道欄桿,意識到我們已經到了舉世聞名的切爾諾貝利。第一道關卡就設在離核心區(qū)30公里處。導游把我們的護照和報名表交給穿制服的軍人,等待他們審核后放行。

        隔離區(qū)外,還有好幾輛和我們一樣等著審核的車輛,其中有一輛還有某電視臺的標志。導游說,因為臨近30周年的紀念日,現在切爾諾貝利游也成了“旺季”,來這里的參觀者明顯增多。他說,基輔現在大概有七八家公司有經營這個業(yè)務的執(zhí)照。我問導游:既然基輔人平均月收入只有200~300美元,那么我們100多美元的費用,是否其中一大部分捐給了類似“災區(qū)重建”的某基金,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導游有點尷尬地否認:“司機、車、導游,我們公司運營需要成本,還要付這里一筆錢;還有,其他旅游公司只能在這里待到下午6點,我們公司的車可以在7點離開。這多出來的一個小時不是沒有原因的,是我們花錢買來的——在烏克蘭,任何事情你都要花錢買。”他聳聳肩。

        申請表確認無誤之后軍人抬起橫桿,示意放行。此時,手里的蓋革計數器顯示0.11微西弗,與我們在基輔的數值差不多。

        “冷戰(zhàn)”的遺跡

        烏克蘭核電站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發(fā)展起來的。烏克蘭境內共有5座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在1970年開始興建的,全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核電站”。1977年開始供電,到1986年核事故發(fā)生時,已經建成了4個機組,為烏克蘭提供10%的電力供應。

        電站建成后,政府相應地從烏克蘭各地遷入很多專業(yè)技術人員,與當地村民混合,形成一個大的居住區(qū)。Zallisya是進入隔離區(qū)的第一個小村子。與后面看到的電站核心區(qū)相對城市化的建筑格局相比,這里更保持著一個典型的鄉(xiāng)村小村落的特色,居住者也大都是當地村民。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堆爆炸之后,政府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將這里的村民撤離,而是一直拖到5月4日才做了決定。廢棄小診所里的工作記錄、鄉(xiāng)村商店的半虛半掩、木房子前遺落的布娃娃……眼前的景象,讓每位參觀者好像一下子超越了時空,感受到了當年的驚恐和慌張。這里的導游說,當時很多村民都不愿意離開,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輻射”為何物;還有人以為像“二戰(zhàn)”一樣,遭受到了侵略。

        意外的是,小村子里還有一戶人家,院子里花草生機勃勃。推開門進去,里面堆放的衣服和食物雖然雜亂無章,但顯示著這里罕見的人的氣息——導游說,房子主人是幾個月前剛剛去世的老奶奶,她活到了87歲。當年有一些村民拒絕離開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土地,而這里離爆炸發(fā)生的地區(qū)有20多公里,也許她幸運地躲過了輻射。想起來切爾諾貝利之前,看到網上有人介紹這位老奶奶,每次有參觀者路過,大家都愿意去找她合影;有時候,老奶奶還熱心地拿出自家果樹結的蘋果送給他們,大家只是禮貌地收下,當然沒人敢吃。

        “當時從切爾諾貝利撤離了很多人,其中很多人年輕、有文化,他們遷到別的城市后,依然可以找到工作、過上好的生活,但那些村民就比較悲慘,他們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土地,也很難找到新的工作,生活很艱難,所以后來有些村民又偷偷搬了回來,陸陸續(xù)續(xù)有2000人左右,他們起初是非法地住在這里,后來政府給他們一些資助,允許他們回去,但嚴格限定他們的生活區(qū)?!鼻袪栔Z貝利博物館館長安娜說?!肚袪栔Z貝利的禱告》里也記述,部分“核難民”會偷偷地穿過軍方封鎖回家,在夜間穿越積雪的森林和沼澤,躲避直升機與軍車追捕。老一輩人說:“這跟以前德國人入侵時沒兩樣?!?/p>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次事故,讓當年一位名叫尤里·莎拉波夫的烏克蘭人下定決心帶著妻子離開肥沃的故土,遠赴西伯利亞去投奔自己的父母。第二年,他的女兒在西伯利亞小城雅尼干出生了,莎拉波夫為她起名為瑪利亞·尤里耶夫娜·莎拉波娃,她后來成為女子網球大滿貫得主。從某種角度,是否可以說是切爾諾貝利“造就”了莎拉波娃?

        30平方公里的隔離區(qū)顯得特別空曠,除了偶爾幾組參觀者之外,人影寥寥。廣場上的一處列寧像依然嶄新,昂首挺胸“檢閱”著每一位路過的人——基輔市內已經很難覓到有如此強烈政治符號意味的建筑或雕塑,蘇聯的痕跡幾乎消失殆盡。而在這里,處處可以見到提醒我們曾經歷過的時代的那些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隔離區(qū)里也有很多美蘇“冷戰(zhàn)”時期的遺留物,只不過它們的存在被切爾諾貝利的巨大“名聲”所遮蔽。對此有興趣的人,完全可以單獨開辟一條“冷戰(zhàn)遺跡之旅”。從隔離區(qū)的主路拐進一條不起眼的岔口,一座銹跡斑斑的大門擋在眼前,導游一臉神秘地說:“你們現在已到達原蘇聯最神秘的導彈部隊的營地?!痹瓉?,這里曾駐扎著蘇聯戰(zhàn)略火箭軍第43集團軍第46“下第聶伯河”師第309團。本刊“軍事大百科”的劉怡告訴我:“第43集團軍是蘇聯解體后唯一一支留在烏克蘭境內的核力量,1991年時配備的核彈頭總數超過英、法、中三國。如果烏克蘭選擇保留該部隊,它將擁有全球第三大核武庫。但為了宣示和平主義和防核擴散的決心,基輔當局從1994年起,歷時3年移除了該部隊的所有核武裝,并在2002年前完全銷毀。這是國際裁軍和軍控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為了吸引游客,2014年,切爾諾貝利之旅還增加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項目——參觀原蘇聯戰(zhàn)略火箭軍博物館的發(fā)射井。這個曾經的軍事要地,如今已經改成了博物館,在這里可以親眼看到被“北約”稱為“撒旦”的R-36M2型洲際彈道導彈,它的射程超過1萬公里,曾經威脅到美國和全世界的安全。當然,最著名還是R-12型中程導彈,1962年正是因為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這種導彈,差點引發(fā)了美蘇兩國的核戰(zhàn)爭。

        曾經的神秘兵營如今已空空蕩蕩,在小路上行走著,只聽得見我們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忽然間眼前出現一個鋼鐵搭建的巨大無比的怪陣,遮天蔽日,原來這就是“冷戰(zhàn)”時期蘇聯“出品”的著名的DUGA-3型遠程雷達系統(tǒng)接收天線?!癉UGA”在俄語里是拱形或弧線的意思,因為它的發(fā)射功率極為強大,對全球短波通信都形成了干擾,無線電愛好者把它稱為“俄羅斯啄木鳥”?!袄鋺?zhàn)”時期,美蘇兩國在各自的領土上部署了一系列遠程預警雷達,以監(jiān)視對方彈道導彈的發(fā)射情況,并為本方的反導導彈提供預警信號。蘇聯的雷達系統(tǒng)在國土東、西兩側各有一套,我們眼前的這套巨型接收天線,便是西部DUGA-3雷達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之一,負責監(jiān)視從歐洲射向莫斯科的導彈。因為DUGA雷達的運轉需要大量電力,加之輻射影響,切爾諾貝利出事故之后不久,這個在全球軍事迷中名氣很大的雷達站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它旁邊的空地像一個巨大的鋼鐵墳場,鋼鐵支架、發(fā)報機和各種零件散落一地而無人問津,這個曾經散發(fā)著令人生畏的神秘信號的怪獸,如今只留下殘破不堪的空架子,像一個巨大的隱喻,映照著它曾為之服務的一個政治龐然大物的倒塌。

        切爾諾貝利的死與生

        在切爾諾貝利參觀其實也是個體力活,很快就感覺饑腸轆轆。盡管進切爾諾貝利之前看到的一條建議是,盡量避免在隔離區(qū)吃東西,以免不小心攝入落在上面的輻射塵,但看見德國人卡爾豪放地啃三明治時,我也顧不上那么多了,拿出包里的香蕉吃起來以補充體力。

        作為移動性最強、同時也是可吸入的放射性污染物,灰塵到今天依然是切爾諾貝利地區(qū)存在的威脅。每一棟建筑物都安裝有放射性探測門,來探測人們的腳上或者手上是否有放射性塵埃。烏克蘭大媽們每個小時都會拖一遍地,在穹頂的建筑現場附近巡邏的灑水車不斷噴水,以防止塵土四處飄散。隔離區(qū)里的野貓和野狗也不會得到游人的愛撫,因為粘在它們的皮毛上的灰塵中含有大量具有放射性的銫-137、鍶-90和钚-239。

        午飯是在附近的另一個小鎮(zhèn)Slavutych吃的。事故之后,因為還有很多后續(xù)工作需要處理,所以在切爾諾貝利以外又建了一個小鎮(zhèn),以供參觀者和建筑工人的生活需要。為了保證不把污染物帶入,很多工人和參觀者進餐前,必須通過站在門口的一個輻射檢查儀,雙手貼在兩邊的感應器上,幾秒之后,綠燈亮,示意可以放行。

        下午的全部參觀都集中在普里皮亞季這個遭受輻射最嚴重的小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大批核電專家和工人陸續(xù)到來,就在這里建了這座小城。隨著人口陸續(xù)遷入,到1986年事故發(fā)生時,小城已有5萬多居民。

        進入普里皮亞季,感覺像進入一部被按了暫停鍵的時光機,一切定格于30年前的春天。阿列克謝耶維奇采訪過的一位士兵用語言向她描述的場景,正是我現在所看到的:墻壁上貼著海報——“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全人類之幸?!?,“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終將勝利”,“列寧思想永垂不朽”;辦公室里排列整齊的介紹偉大領袖的橫幅;教科書上的偉人頭像……一切似曾相識,恍然回到自己童年經歷的環(huán)境。

        看得出,普里皮亞季是一個功能完善的小城,文化宮、游樂場、游泳館、賓館,一應俱全。因為核能是蘇聯政府全力扶持的一個領域,所以這里的工作人員享受著很好的福利和津貼;加之很多高級知識分子的遷入,城市雖小,文化生活水平卻相對較高。音樂廳里的大三角鋼琴,體育館的跳箱、跳馬,還有配備跳水高臺的游泳館,看得出,當年在這個遠離首都基輔的小城,很多人也過著他們悠然自得的生活。普里皮亞季兒童樂園的摩天輪成了切爾諾貝利極具象征性的拍攝場景之一。有諷刺意味的是,摩天輪剛剛建好,準備在“五一節(jié)”投入使用,結果生不逢時,變成了一個紀念物。

        他們的美好生活結束于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在一次核電站的停機測試中,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爆炸。反應堆1200噸的頂蓋瞬間噴入高空,一股超強輻射氣流蒸發(fā),在核電廠方圓幾百米釋放鈾與石墨,火花從裂開的缺口噴濺,攜帶熔解的輻射粒子,噴向幾千米高空。

        可是那時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拔疫€記得那耀眼的深紅色光芒,反應爐看起來像在發(fā)光一般。那光芒太過耀眼,并不是一般的火災。那景象看起來很美,就算在電影里也看不到這樣的畫面?!碑斖?,所有人都跑到陽臺上,家里沒有陽臺的,也去了朋友家的陽臺。還有人抱著孩子出來看,說:“看??!要記住這景象!”

        普里皮亞季是距離爆炸的4號反應堆最近的居住點,但直到爆炸發(fā)生30個小時之后,當局才下令開始執(zhí)行第一批安全措施。當天,1000多部大巴抵達普里皮亞季,戴面具的軍人也隨后出現在小城里。當時居民們得到的信息是,這只是暫時撤離,3天后他們可以重返故園。很多人只帶著應急物品匆匆離去,但沒想到這是一次永遠的告別。也因為普里皮亞季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較高,他們撤離之后,附近一些對“輻射”毫無概念的小偷潛入進來,偷走不少東西。甚至還有人將被消防員遺棄的頭盔偷走,全然不知那已經是沾滿輻射物的危險品。

        盡管之前通過影像資料已多少建立起對這座空城的概念,但真正置身其中,還是被眼前景象深深地震撼。散落一地的防毒面罩,飄著破棉絮的座椅,穿過水泥板的雨水滴嗒聲……一個仍有鮮亮顏色的漂亮洋娃娃醒目地躺在一堆塵土里,吸引著每一個人爭相拍下這極具視覺效果的一幕?!拔也荒鼙WC這里的每一樣物品都是真實的?!睂в翁孤实卣f,因為這幾年有攝影者不斷涌入,有的想制造更具戲劇色彩的效果,便從外面帶來一些“道具”。

        冷卻池里的魚群,是切爾諾貝利的一個標志性“景點”,其中那只1.5米長的鯰魚更是名氣最大的“明星”。參觀者的第一反應,自然會與輻射相聯系,但導游并不確認這種推測,他說,因為輻射,這里絕對禁止釣這些魚,所以它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活到“壽終正寢”,甚至據說這魚群里還出現了消失多年的珍稀魚種。實際上,30年的時光也使得切爾諾貝利變成了一個野生動物的天堂,有野狼、野兔、鹿,甚至還有熊。導游介紹說,爆炸之后,身體虛弱的小動物經受不住輻射而迅速死亡,剩下的一些強壯的物種會繼續(xù)繁殖,但其中不少都發(fā)生了變異——我們后來在基輔的切爾諾貝利博物館看到了長有很多條腿的小狗標本,現在還有一些生物學家在專門觀測和研究切爾諾貝利的生物種群。

        走出陰氣森森的樓房,被外面燦爛的陽光照耀時,每個人都不自覺地長舒一口氣,仿佛從一場噩夢中醒來。有意思的是,在大自然里,你并不會覺得這里是一個陰森可怖的“鬼城”,相反,因為人類活動的完全退出,使得樹木和植物在這里無拘無束地生長——在這里,你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一棵白楊樹在30年里可以長到多高。如果不是導游提醒,我們完全沒有注意到置身其中的這個被小樹林環(huán)繞的空間,竟然是學校一個環(huán)形操場。穿行其中,聽不見人類制造的各種噪音,而只有林間小鳥快樂的鳴叫聲,偶爾會忘了這里曾是發(fā)生如此悲劇之地。

        實際上,大多時候,我都忘了背包里還有一個輻射測量儀。整個行程當中,它幾次響起,數值最高時是在切爾諾貝利幼兒園門口的土壤上,顯示到了11。這大概也是組織者有意留下的一塊地方,以提示當年土壤的污染程度。不過到了后來,大家也都不以為意。離開時,導游給我們每一個人填了一張“證書”,在受到的輻射值一欄里,他不假思索地填了一個數字0.002mSv(毫西弗)。他說,相當于坐一個半小時飛機受到的輻射?;貋砩暇W查閱,有資料說,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要承受的輻射量為0.023毫西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一人一年受到的最大輻射量,不能超過1000微西弗,也就是0.1西弗。

        切爾諾貝利的禱告

        有如打開潘多拉之盒的4號反應堆,是整個隔離區(qū),甚至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地方。但我們也只能在幾百米之外的小廣場上駐足觀看。廣場上的一座紀念碑,銘記著為了這場災難而付出生命的犧牲者。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事故。發(fā)生后,第一批趕到的消防員,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緊急出動。當時,4號反應堆旁邊的汽輪發(fā)電機廠房頂被噴射出的火焰引燃了大火,如果火勢控制不住,會隨時危及鄰近正在運轉的3號反應堆。消防員們一邊用水龍帶滅火,一邊用消防鍬把致命放射性的反應堆殘骸扔下房頂。此時房頂的輻射照射強度為2萬倫琴,被炸開的反應堆內部是3萬倫琴。在如此高輻射下,消防員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在搏斗。當天晚上,即有2名消亡員死亡;幾個月后,28人相繼喪命。被這批消防員保護下來的切爾諾貝利3號反應堆一直工作到2000年12月,才在歐盟的巨額現金補償下被烏克蘭政府關閉。

        一位消防員遺孀的口述回憶,成為阿列克謝耶維奇最牽動人心的作品《切爾諾貝利的禱告》的開篇之作。短短幾天,一對“連到商店買東西都要牽手”的新婚夫婦經歷了人間最慘痛的離別——當天,只穿著襯衫出去滅火的丈夫瓦西里遭受到了1600倫琴的巨量輻射,他去世后,尸體也成了放射源,被放在密封的鋅制棺材里,再蓋上厚厚的水泥磚,作為一種榮譽,被埋在莫斯科的公墓里。

        這實在是一次艱難的閱讀,盡管一再控制,但還是讀到幾次被淚水模糊了視線。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4年后,阿列克謝耶維奇才下定決心動筆寫它。以記者的身份,阿列克謝耶維奇用3年時間采訪了這場災難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y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阿列克謝耶維奇自始至終隱藏在文字后面,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就像《紐約時報》那句評價一樣:“她的作品每一頁都是奇異而殘忍的故事。”

        事故發(fā)生30小時后,一大批士兵從阿富汗戰(zhàn)場被調回來,其中包括直升機駕駛員和化學部隊。當時因為反應堆的頂蓋被炸飛,所有放射性物質就在露天中熊熊燃燒,輻射物肆無忌憚地向空中擴散。蘇聯派出了80架直升機編隊前來滅火,他們其中還有不少是特地從阿富汗前線調回來的。參與救援的直升機直接飛進放射性煙塵,從空中向暴露的反應堆殘骸傾倒了近5000噸碳化硼和沙子后,才停止了反應堆內的核裂變反應。這批年輕的飛行員也成為受害者當中的一部分。

        “很多年輕飛行員剛從阿富汗回來,那些人都覺得自己在阿富汗打夠了,卻還得坐在反應爐附近的森林里吸收輻射。那是命令!”一位參與者告訴阿列克謝耶維奇。而離開切爾諾貝利之前,這些士兵們都得到警告:“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最好不要到處告訴別人我們看到的情況。”

        在4號反應堆底部,當時還有195噸的核燃料在燃燒,由此產生的熱氣,逐漸熔化了沙子。專家們擔心,如果反應堆核心內的高溫鈾與水泥熔化而成的巖漿,穿透廠房底板進入地下,不但會造成第聶伯河——烏克蘭母親河的污染,而且?guī)r漿可能會與水發(fā)生劇烈反應,發(fā)生第二次爆炸,那時將有1400噸的有核石墨熊熊燃燒,離切爾諾貝利320公里的明斯克將會被夷為平地,整個歐洲會都被危及。當時情勢特別緊張,蘇聯在明斯克以及基輔等地,已備好火車并加掛車廂,準備疏散所有居民。

        此時,3名志愿者承擔了必死無疑的任務:潛水進入被高放射性廢水淹沒的地下室,打開排水閘門。排水閘門打開后,消防員們抽出了2萬噸的高放射性廢水;其次,向堆芯空投吸熱效果良好的鉛以降低堆芯溫度,此后2天內600名駕駛員向堆芯投放了2400噸鉛塊,鉛吸熱熔化后也更好地封住了洞口,并且起到了阻止輻射釋放的作用。

        一位從阿富汗回來的士兵告訴阿列克謝耶維奇:“我從阿富汗回來,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殺死?!边€有一個人說:“老實說,我覺得死在阿富汗還比較好,在阿富汗死掉是很正常的事,至少你可以理解?!?/p>

        到了事故第17天,為了在反應爐底部放置冷卻裝置來減少地底的溫度,切爾諾貝利急需一條地下通道。5月13日開始,蘇聯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礦區(qū),調集了1萬名礦工進地道工作。他們有簡單的防護裝置,可地底接近50℃的高溫讓所有這些防護成了累贅,沒有人帶著它們工作。一個多月內,從發(fā)電廠的3區(qū)到爆炸的4區(qū),150米長的地道終于被挖通,最后在隧道內灌滿混凝土后封閉。后來有人統(tǒng)計,這1萬多名礦工,有四分之一左右在40歲前死亡,而官方沒有將他們的名字收錄在切爾諾貝利受害者名單中。

        隔離區(qū)的某個角落,還有幾個模樣怪異的機器人。當時為了清除爆炸時從反應堆噴射出的落在附近建筑物屋頂和地面上的強放射性碎片,這項工作開始是計劃用機器人進行遙控作業(yè)。蘇聯政府第一時間想隱瞞這個驚天秘密,但為了處理事故,他們不得不向當時的聯邦德國尋求幫助,詢問是否有能清洗輻射污染物的機器人。德國人問輻射程度有多高,蘇聯方面回答:“有點高?!钡聡诉\來了幾臺機器人,但是因為輻射太強,機器人的電路馬上癱瘓,工作人員無法遠程操作,最終不得不放棄。

        留給他們的,最后只有人工清理這種最殘酷、也是最無奈的方式。當時很多現役軍人和后備軍人被征召到切爾諾貝利,負責清理所有放射性物品,他們有了一個專門的歷史名稱——“清理人”(Liquida),又被稱為“生物機器人”(Bio-robots)。一共有210支部隊被派往切爾諾貝利,雖然他們穿著鉛制上衣,但是輻射卻來自下方,而他們的下方沒有保護,只是最普通的廉價迷彩鞋??墒浅两谟⑿壑髁x情緒里的士兵們,卻豪邁地稱,他們是“用鏟子對抗原子”。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是服從的,一位受訪者向阿列克謝耶維奇回憶,有的士兵當場抗議被派往切爾諾貝利,長官當場宣布:“要么進監(jiān)獄,要么軍事法庭見?!?/p>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禱告》一書里,讓人不忍卒讀的,還有這批“清理人”的故事。因為強輻射,每次他們只能工作40秒到3分鐘的時間,超出這個限度,他們就有可能當場斃命,這意味著他們只能挖兩次。一組8人,連同軍官一起沖到屋頂清理瓦礫,像螞蟻般嚴格按照程序工作,一批下去,另一批接上來。他們撿起1500倫琴的東西,強輻射下他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手臂。許多人幾乎虛脫,有人剛從屋頂下來就開始流鼻血。在這種輻射中眼睛幾乎睜不開,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牙齒,嘴里都是鉛的味道。

        昔日的榮光

        在基輔尋找與切爾諾貝利有關聯的人并不太難。當年,戈爾巴喬夫發(fā)布了電視廣播后,整個蘇聯幾乎都進入一場全民動員狀態(tài)。人們紛紛受到征召:要不計成本地投入這場救援。

        67歲的維克多·季特金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維克多是烏克蘭師范學院的一名聲樂教授,也是著名的男中音?;貞涍^去,他不無自豪地說:“當年我贏得了好多比賽,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地方都拿過獎。”

        1986年的時候,他還在基輔一家歌劇院工作。他回憶說,事故發(fā)生后,很多藝術家都曾到切爾諾貝利去慰問——“我們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完全自愿的?!彼麛荡螐娬{。

        維克多還記得,自己是5月12日第一次去的切爾諾貝利,同行者還有其他幾位藝術家,包括烏克蘭的一位著名女高音,還有一位鋼琴家,他們組成一個小慰問團一起去了切爾諾貝利慰問演出。“說實話,我們都不知道輻射有多嚴重,也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他有點自嘲地笑著回憶,“那時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就是發(fā)自一股純粹的愛國心,像當時教育的那樣:愛國、愛人民?!?/p>

        基輔5、6月都空了。孩子們和女人們基本上都離開基輔,到外地躲避,城里只剩下男人和老年人。每兩個小時,就有灑水車出來噴水沖洗街道。維克多還記得,他們這一行人從基輔出發(fā)前往切爾諾貝利的時候,迎面而來的路上都是從切爾諾貝利出來的混凝土攪拌車。而公路兩邊排滿了灑水車,當從切爾諾貝利出來的車經過的時候,噴水車不斷地朝它們的輪胎噴水——因為輪胎上沾滿了放射物質;道路兩邊掛滿了有輻射標志的小旗子,提示大家已進入危險區(qū)域。

        為了我們這次采訪,維克多特地從家里帶來他保留多年的紀念物,其中一部分是他獲得的各種獎章,最珍貴的應該是一張微微泛黃的紙,打開來看,上面用藍色圓珠筆密密麻麻寫著一串字符,他特地解釋給我們,上面記錄的,是他每次去的時間。紙上寫滿了半頁,他認認真真地數了一下,一共去了20多次,這大概是他去切爾諾貝利的官方證明。有時當天去、當天回,有時住一晚上。每次去慰問演出,他們都穿特殊的防護服,上面有儀器,可以測進去一次受多少輻射;離開的時候,再看受了多少輻射。

        “第一次演出是去醫(yī)院,現在想起來有點滑稽的是,所有的觀眾都穿著防護服、戴口罩,但我們要唱歌,沒法戴口罩。”每次去,他們都會受到特別熱烈的歡迎,也會收到特別多的花?!笆勘鴤儼炎詈贸缘臇|西都送給我們。有一天,他們讓我們去餐廳吃飯,到了之后,他們拿出一個有可樂標志的杯子讓我們喝——你知道那時候很多人不愿意喝可樂,覺得難喝??墒菐胰サ娜藟旱吐曇粽f:喝,一定要喝!我喝了一口發(fā)現里面原來是酒?!背两诨貞浝锏木S克多臉上浮出了笑容,原來當時在現場是不允許喝酒的,而士兵們之間又傳言,伏特加會“殺死”輻射,所以這位好心的士兵就帶他來偷喝酒。

        從切爾諾貝利回來后,維克多時常隱約感到嗓子疼,但沒有多注意。1988年的一天,他突然發(fā)現自己失聲了,檢查后才知道他的聲帶被放射線灼傷。這30年中,當時一起去的很多同行都去世了。

        也許是身為功勛演員,維克多得到了精心治療。他后來還是恢復了歌唱的能力,從那一年以后每年開始療養(yǎng)。維克多帶來的物品里還有一個證明他參加過救險的紅色小證書。他說,烏克蘭當時有一個專門的組織,只要是在切爾諾貝利受過傷害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注冊。有了證明文件后,可以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還包括水電費、公交等優(yōu)惠,還有一年一次的免費療養(yǎng)?!安贿^因為目前烏克蘭經濟不好,這些優(yōu)惠都取消了?!本S克多看著小本子的眼神,多少令人心酸。

        如今那些文件也幾乎沒有什么意義,維克多每年還要繼續(xù)接受治療,但藥費要自己付?!半m然這些文件和獎章對我來說,是一份特別珍貴的記憶,它們都是莫斯科頒發(fā)的,這是最高榮譽,現在肯定沒什么價值,但這是我的青春,我生活的一部分。看到這些,我就能回想起我的青春歲月?!?/p>

        “如果你當時知道真實的輻射值的話,還會去嗎?”面對這個問題,維克多陷入了簡短的停頓,然后又突然堅定地說:“還是會去的。那時比我們年輕很多的小伙子都在那里,不顧生命危險地搶救,我被感動了,覺得應該做點什么事情,讓他們好一點。當然也有點后怕,但那時我們受到的教育就讓我決定要去,我不后悔,因為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了。去那里是危險,但還是需要有人去做。既然需要,為什么不是我去?而且跟那些更年輕的人比,我還是很幸運的,這就是生活。”

        當被問到子女會怎么看他當年的舉動,是英雄行為還是一件不值得的事,維克多臉上閃過一絲尷尬。“我從來沒有問過他們,在他們眼里我肯定不是英雄;但是我希望他們會以我為傲?!奔幢闶翘K聯解體了,他也堅定地覺得自己的舉動是值得的:“這些付出都不是白做的,雖然國家沒了,但人民在。我們想保護的人,最終還是保護了。再說那是我年輕的時候,我成長的一部分,這是我的生活。不管怎么樣,如果再回到那時候,我還是不會改變我的決定?!?h3>無知與謊言

        切爾諾貝利發(fā)生爆炸后,云層所攜帶的放射性粒子,隨著雨水降落。我們現在再觀察切爾諾貝利的輻射圖,會發(fā)現那些輻射點像花豹斑點一樣,散落各處。其實不被外界注意到的是,雖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離明斯克約320公里,但因為當天的風向,60%的放射性物質都被吹向了白俄羅斯。這個小國因此成為這次災難最大的受害者,23%的國土受到了核污染(烏克蘭為4.8%,俄羅斯為0.5%),26%的森林及河流也處于污染帶內。包括阿列克謝耶維奇本人,都生活在污染區(qū)內,很多人健康受到危害,她的母親因此雙目失明,在這個地區(qū)長大的孩子中有250~300人得了甲狀腺癌。

        所以阿列克謝耶維奇其實是以雙重身份進入這場災難的。作為親歷者,她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作為記者,她又用職業(yè)的冷靜記下他們描述的每一個細節(jié),她沒有運用過多的寫作技巧,只是忠實地記錄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的苦難。如果不是她的記錄,我們不會知道,雞冠因為輻射變成了黑色,牛奶也因此變成了白色粉末——完成于1997年的《切爾諾貝利的禱告》是阿列克謝耶維奇最著名的作品,也為她建立了國際聲譽,也成為了解切爾諾貝利的必讀之書。

        苦難是文學離不開的母題,也是人類長久生存中無法忘卻的主題。這一系列口述的最后一篇,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的泣訴,她悲憤地追問:“是誰把他從我身邊奪走的?誰有這個權力?”

        這位“清理人”妻子的追問,其實也是阿列克謝耶維奇隱藏在文字后的追問:誰該為這場災難負責?

        盡管外墻已殘破不全,仍能看出普里皮亞季賓館當年在小城的中心地位。發(fā)生爆炸48小時后,這里已經成了一座空城,而第一批趕來的專家與軍方人員就把指揮總部設在這里,開會討論應急方案。“這說明他們也不了解輻射有多危險?!睂в螕u搖頭嘆了口氣。這群專家們當時還甚至樂觀地認為,反應堆到5、6月就能恢復使用——如果說,30年前普通民眾對核輻射的防范和危害缺乏一定了解的話,彼時蘇聯專家們對核災難的認知水平和安全性的輕慢、自大令人意外。

        戈爾巴喬夫后來在回憶錄里堅決否認蘇聯最高領導層隱瞞事故的說法。事實上,直到爆炸發(fā)生兩天后,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4月28日,布滿放射性粒子的云層飄到了瑞典。瑞典一家核電廠偵測到了一路飆高的輻射值,政府甚至為此派出一個戰(zhàn)斗機中隊,測量云層的輻射。他們反過來向蘇聯方面詢問,蘇聯高層才徹底了解到發(fā)生了什么。

        戈爾巴喬夫后來檢討說,“核動力工程的封閉性和神秘性”,使得無論領導層和公眾,都對核知識知之甚少。此前,蘇聯的一位著名核專家告訴戈爾巴喬夫,反應堆絕對安全,“甚至可以裝置在紅場,過程跟煮茶沒兩樣,就像在紅場擺個茶壺一樣”。在7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戈爾巴喬夫痛心疾首地說:“我們30年來一直聽到你們這些學者、專家和部長說,那里一切都很可靠,你們指望我們像敬神一般看待你們,而結果卻轟然垮塌了?!薄罢麄€系統(tǒng)中籠罩著奴顏婢膝、溜須拍馬、拉幫結派、排斥異己的風氣。”

        專家尚且如此,普通民眾的認識更是有限。而且在當時的宣傳下,很多人堅信憑著俄羅斯人的英雄氣概,戰(zhàn)勝核輻射這個根本看不見的敵人更不在話下。有一位受訪者對阿列克謝耶維奇回憶,當時廠里有一群來自東德的專家,他們從自己的渠道得知消息后,堅決要求回國,而他們的舉動遭到了切爾諾貝利人的嘲笑:“他們都是懦夫!他們竟然還測量羅宋湯和絞肉的輻射量,真是可笑!我們的人,都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俄羅斯男兒!”

        比災難更可怕的,是謊言。

        切爾諾貝利發(fā)生事故時,伊萬·帕特雷利亞克剛好10歲。如今身為基輔大學歷史系主任的他,仍然記得那年春天,突然“謠言”四起:“有人傳切爾諾貝利發(fā)生了爆炸,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基輔。伊萬記得,身邊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暗地里偷聽國外廣播。

        伊萬的父親是蘇聯一位非常有名的化學家。他在家里開始用儀器自己測輻射,發(fā)現陽臺的輻射量遠遠超過正常標準?!澳菚r候基輔的天氣跟現在一樣好,我們小孩子也不懂什么叫輻射,因為陽光、藍天都是正常的,所以根本不聽大人的話,還是跑到院子里踢球?!彼χ貞洝R寥f特地從家里帶來一張照片,10歲少年穿著胸前有英文得克薩斯大學標志的T恤,他笑著說:“我父親經常出國開會,這是他到匈牙利出差時給我買的。別的小朋友都沒有,他們很羨慕我?!?/p>

        5月1日,由于風向轉變,基輔地區(qū)位于風口的正面吹襲,輻射值是正常值的幾千倍,但“五一節(jié)”游行仍然照常舉行。當時的烏克蘭第一書記謝比爾斯基,也帶著家人和孫子一起參加慶典。拍攝慶典的攝影師伊戈·克斯汀后來發(fā)現本該是五彩繽紛的照片蒙上了一層黑色,那是底片因輻射而致。很多孩子在游行的時候就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癥狀,而遙遠的莫斯科,切爾諾貝利的爆炸陰影也被歡天喜地的慶典所掩蓋。慶典持續(xù)4天,紅旗和彩帶裝點著莫斯科的橋梁和道路,戈爾巴喬夫頻頻對經過他面前的那數十萬的游行隊伍揮手致意。

        孩子們放假,伊萬照例和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玩。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夏天基輔街頭每天都出現很多灑水車,不停地用水噴洗街道。那段時間,各種消息不斷,讓大家都處于焦慮不安的狀態(tài)。

        5月初,伊萬的學校宣布所有學生疏散到南部黑海邊上的城市敖德薩,也如實說了因為切爾諾貝利污染,但沒有透露規(guī)模和嚴重程度;幾天后,學校又突然宣布取消疏散,一切照常。伊萬推測說,政府的本意大概是還想讓群眾感覺一切正常,但沒想到,一宣布取消疏散,大家反倒恐慌起來。伊萬的班里只剩下8個孩子來上課,其他的孩子都被父母送到外地。

        因為從官方那里得不到真實消息,所有的消息都是從非官方渠道獲得的。盡管官方對消息保密得很嚴格,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拔业囊谭蚴谴蟀退緳C,他開車到切爾諾貝利參與當地居民的疏散工作,從監(jiān)督疏散到撤離,所以都是從這些渠道知道的。”

        到了秋天,伊萬的父親也被派去切爾諾貝利參與處理——伊萬特地帶了一張父親那時的老照片過來,穿了一種類似于厚夾克的外套,別無其他特殊裝備。每天回來之后,父親把衣服脫下,用塑料布包了好幾層,放在陽臺上,自己洗干凈之后,再與家人見面。

        父親的眼睛很快看不見東西了,那一年他49歲。伊萬說,他的爺爺、奶奶分別在83歲、95歲高齡去世,但他父親只活到76歲。“可是我們也沒有證據說這與切爾諾貝利有直接關聯。”說到這兒,伊萬抬起頭,努力掩飾住傷感,勉強一笑。

        “但我父親當時還是非常積極地去,除了知識分子受到的愛國主義的感召,當時政府還給特別高的津貼?!白鳛橐幻瘜W家,父親的工資本來就很高,可是在那一個星期的工作可以掙回來半年的工資?!币寥f記得,有一次父親一下子拿回家5000盧布?!澳没貋矶际菎湫碌腻X,像是剛印出來的。”他轉而略帶諷刺地一笑,“不過幾年后蘇聯解體,盧布迅速貶值這些錢也不值錢了?!?/p>

        事故爆發(fā)那年,作為一名1歲嬰兒的母親,安娜的焦慮是可想而知的,身邊的媽媽和準媽媽們急切地想知道真實的輻射信息,“可是當時所有的信息都是保密的,政府對外公開的資料,可信度也不高”。安娜是一名建筑師,她開始利用自己的渠道,向環(huán)保專家和醫(yī)生們偷偷打探真實的數據?!拔覀冎酪恍┬畔⒑?,再跟其他媽媽們講,彼此分享信息,再討論如何應對?!痹诋敃r做這個工作,要面對來自政府的很大壓力。她們后來把在1986年前后生孩子的媽媽組織起來,自稱為“86母親”(Mama-86)。隨著影響力的擴大,1991年,它成為蘇聯解體后在基輔成立的第一個非政府組織。“那幾年,基輔市內孩子們甲狀腺腫瘤爆發(fā)率增長了許多,受傷害最大的是1985、1986、1987年的,因為那時候他們年紀小,受影響最嚴重?!敝两襁@個組織還在幫助因切爾諾貝利受影響的那些孩子們。

        尤里科·薩莫連科當時是基輔市環(huán)保監(jiān)督局局長。“那時候對事情的危害性非常清楚,但沒人敢說?!薄叭绻麄儺敃r不保密,及時處理的話,后果不會這么嚴重。”讓尤里科至今提起來還很憤慨的是,“當時烏克蘭和基輔的領導人,幾天之內把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都送走了,而基輔的普通孩子在一個月之后才疏散,這是我最不能原諒他們的地方?!?/p>

        他說,蘇聯解體后,切爾諾貝利的兩位設計師后來在電視或媒體接受采訪,不斷接受各種質詢。基輔人民都熟悉了他們的面孔,他們走在大街上,經常有人沖過來指責甚至謾罵他們。久而久之,他們也閉門不出了?!半m然他們沒有受到法律形式的懲罰,但來自社會公眾的審判已經足夠了。”尤里科說。

        《謊言與真相》,是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切爾諾貝利的禱告》里對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前核能研究所主任瓦西里·鮑里索維奇·涅斯捷連科的采訪標題??吹贸?,即便時隔幾年,他依然不無悲憤:“我們要面對上千噸的銫、碘、鉛、鋯、鎘、鈹、硼,還有未知數量的钚,一共450種放射性物質。這相當于35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他們應該講物理學,談物理定律,而他們卻反倒歸咎敵國,開始尋找敵人?!?/p>

        爆炸當天,瓦西里傾盡全力,聯系上了白俄羅斯第一總書記斯柳尼科夫,希望能引起他的重視,但徒勞而返;為了不讓他得到一手數據,研究所里全部的輻射測量裝備也都被取走。之后四處投遞報告的瓦西里開始收到恐嚇電話,他又給莫斯科寫信,但被警告把他關到精神病院或是以“從事反蘇聯活動”告上法庭。一位官員告訴他,不發(fā)防毒面具的理由是,避免恐慌。

        讓瓦西里憤怒的是,“他們”并非不知情?!八麄儭睘榱俗约旱慕】担妓较吕锓^抗輻射的碘劑,私下里把孩子們送走;“當他們進到隔離區(qū)時,他們會戴上防毒面具和穿上特制的外衣”;甚至為了保證食物不被污染,“他們”在明斯克擁有專有的家畜,每一頭牛都有編號,并且嚴加管控?!八麄冇袑S玫耐恋?、專用的苗床,有專人來監(jiān)督?!边@本書里記錄了太多的謊言。一位“清理者”回憶,當時規(guī)定超過25倫琴輻射量就可以領一筆補貼,但很多人的醫(yī)療卡上總是顯示24.8或24.9,永遠達不到那個標準。真正的輻射數值是軍事秘密,一位記者想報道他從專家那里得來的真實數字,主編警告他:我們的報紙不需要危言聳聽,只需寫些英雄事跡。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采訪者,也包括一位蘇聯某地區(qū)共產黨第一書記。他替自己辯護說,“你不能怪我們當時隱瞞了實情”,“我們不得不這么做”,因為他們收到來自黨的上層機關的重重來電,要求他們“必須阻止民眾發(fā)生恐慌”。在此要求下,隱瞞真相似乎成了當權者唯一的選擇。

        盡管阿列克謝耶維奇對切爾諾貝利的采訪是在蘇聯解體之后進行的,但并不是所有受訪者都對這個政治巨人的倒塌表示歡欣鼓舞。更有甚者指責她亂寫,這位“無名氏”對她吼道:“沒錯,我就是在為蘇聯政府辯護!”“在蘇聯政府的統(tǒng)治下,我們很強大,所有人都對我們感到懼怕。全世界都關注著我們的舉動!”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忠實地記下了這個人對她的污蔑:“散布不實思想、謠言,你需要政治資金,對吧?”

        我采訪的歌唱家維克多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態(tài)度。他說:“我是在東部的一個小鄉(xiāng)村里長大的,我身邊沒有一個會唱歌的人,如果不是蘇聯培養(yǎng)我、教育我,我怎么會成為一名歌唱家?”他沉吟了一下又說:“我個人非常遺憾蘇聯那么大的國家突然解體了。切爾諾貝利爆炸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人都過來幫助,可是今天的烏克蘭如果再出類似的事,誰會來幫我們呢?”

        最昂貴的災難

        切爾諾貝利事故,有超過8噸強輻射物泄漏,核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戈爾巴喬夫后來說:“這是個苦澀的勝利。這個國家將永遠無法復原。這耗費了我們180億盧布,在當時1盧布等于1美元,180億,這可是一筆巨款?!?/p>

        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其實當年切爾諾貝利電廠并沒有停止運作,而只是關閉了4號反應堆。因為缺乏能源,烏克蘭政府讓其他3個機組繼續(xù)運作。1991年2號反應堆發(fā)生一場火災,因無法修復,也停止工作;1996年11月,在烏克蘭政府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協(xié)議下,1號機組停止運作;2000年12月,時任烏克蘭政府總統(tǒng)庫奇馬正式宣布關閉3號機組。至此,整個切爾諾貝利發(fā)電廠才算永遠成為句號。

        大火熄滅后,為防止輻射繼續(xù)擴散,在一位工程師的提議下,當時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建造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石棺,以蓋住整個損壞的反應堆和其他強放射性廢物,容納74萬立方嚴重污染的放射性碎片??墒沁@個在短時間內突擊建成的石棺非常不穩(wěn)定,日長月久,石棺已出現裂縫,鳥兒甚至都可以從裂縫中進進出出,將放射性污染物散布到其他地方。蘇聯解體后,破敗不堪的石棺移交給了烏克蘭政府。而烏克蘭政府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能力對其進行維修。隨著時間的推移,切爾諾貝利石棺面臨坍塌和放射性物質再次泄漏的危險。

        2004年,烏克蘭政府組織切爾諾貝利新石棺建造項目的國際招標,2007年法國諾瓦卡(Novarka)公司與另外兩家工程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負責新石棺的詳細設計和建造——新的保護罩雖然叫Arch(拱),但外界還是更喜歡稱它為“新石棺”。2012年4月26日,即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26周年紀念日,新石棺開工建設。新石棺耗資10億多歐元,大多數資金來自世界各國政府的捐贈。這個項目中堪稱天才構想的地方并不是穹頂的設計,而是選擇在石棺以西不到300米處一個放射性較小的地方進行穹頂建造。新石棺的穹頂就像一座巨型半圓形活動房屋,寬274米、長146米、高105米,足以裝下一座體育館和自由女神像。一旦完工,新石棺兩個穹頂會滑到舊石棺上方合攏,工程師再利用遙控起重機將舊石棺一塊塊地拆除。新的石棺將是有史以來人類建造的最大的可移動建筑物。

        2016年4月26日,烏克蘭舉行了切爾諾貝利事故30周年紀念大會,總統(tǒng)波羅申科主持了儀式,整個儀式就是在新石棺形成的龐大空間里舉行的。目前,隔離區(qū)4號仍然有1000多名員工在工作,他們全部屬于烏克蘭建設集團的員工。作為新石棺的建設方,烏克蘭國家建筑公司的總裁馬克西姆·維克托羅維奇坦承壓力很大。“這是一個超級大的工程,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瘪R克西姆說,新石棺最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就是在輻射區(qū)工作。正因為處理難度大,新石棺的工程進度也一再延期。

        馬克西姆說,事故發(fā)生后,為了清理現場而鋪設了厚度高達4~5米的水泥。為了安裝新結構,首先需要拆卸這一層水泥。這個工作都是人工操作,“工作地區(qū)都充滿高輻射,這就是最大的問題”。他介紹說,烏克蘭建設集團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努力加固墻體,拱環(huán)合攏之后下一步工作則是從4號反應堆里取出核燃料廢物,放在1號廢放射燃料庫里。

        “這個項目很難。我想再次強調,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連以往日本福島的工作都跟我們做的工作沒法比。”馬克西姆一臉嚴肅地說,“我們工作環(huán)境的輻射特別高。為了保證員工們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工作,他們每天必須要通過兩個檢查室、測量身體中工作前后的輻射水平。另外,員工身上也帶著兩個輻射劑量測定儀,一個是測量一天的輻射量,另一個是‘存儲器,也就是一年累計的輻射量?!眴T工工作時都戴上防毒面罩,某些區(qū)域,一天只能工作不到5分鐘。平時是輪班工作模式,兩個星期工作、兩個星期休息。

        對于新石棺的建設,馬克西姆還有另外一重情感因素。馬克西姆1980年出生在普里皮亞季市,6歲那年他也成為疏散人群當中的一個。“我的生活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有很深的淵源。”他的父母是切爾諾貝利的第一批“技術移民”,從電站籌建期時就在那里工作。

        1986年4月26日深夜兩點,有人接走他的父親去處理事故。等再次見到父親時,已是整整一年后——父親因遭受輻射而失去意識,住院治療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好。兩個星期前,這位老工程師因癌癥去世?!斑@當然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有關系,我們家人和醫(yī)生盡管竭盡全力,但終究抵不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幾乎每個參加的處理者都因事故受到影響,給未來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可治愈的創(chuàng)傷,幾乎每個普里皮亞季的人都是這樣……”馬克西姆說,父親去世前,也經常會詢問他的工作?!八麑δ抢锓浅J煜ぃ詴洺=o我很好的建議。我就是切爾諾貝利人,所以我對我的工作有特別的使命感。”說到這里,他有點動情。

        切爾諾貝利的“遺產”

        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爆炸,留下了這樣令人觸目驚心的結果:普里皮亞季市成了死城,100年之內不能住人;13萬居民成了核難民,終生不能返回故鄉(xiāng);60萬搶險大軍中,超過一半的人已經在過去20年里死去,剩下的人余生都將飽受病痛折磨。

        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首先引發(fā)了民眾對環(huán)境問題的擔憂,基輔大學歷史系主任伊萬回憶,“很多人開始追問煤礦、河流、電站等等的保護和安全問題”。切爾諾貝利事故本身是一次單純的環(huán)境災難,但是因為蘇聯政府處理措施不當,從而使事故變成一場政治危機。無論在國際社會還是蘇聯內部,其信用都遭到嚴重質疑,隱瞞事故、欺騙人民、組織搶險混亂低效,而且修改和銷毀相關檔案,使得有些真相可能永遠無法大白于天下。它徹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僅僅5年以后,蘇聯就解體了,有人感慨地說:“一個希特勒都無法打敗的政權就這樣消失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的禱告》里不僅僅是災難史,也是劇變前的蘇聯史。

        “由對生態(tài)問題的質疑,進而到一種全面性的不滿?!袪栔Z貝利成為一種象征,一種隱喻?!币寥f說,切爾諾貝利首先引發(fā)了烏克蘭知識分子對蘇聯體制的不滿,而在對這種體制的反思和控訴之后,烏克蘭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民族意識也漸漸被喚醒。在這次核災難之后,烏克蘭的作家和記者們在討論蘇聯對烏克蘭語言和文化長達70年的實驗時,開始使用“語言學的切爾諾貝利”或“精神的切爾諾貝利”的字眼。簡而言之,對烏克蘭人來說,切爾諾貝利已經成為蘇聯體制表里不一、信用破產的象征。

        1991年,龐大的蘇聯轟然解體。而切爾諾貝利這個巨大的創(chuàng)口卻仍然矗立在那里,它像一個巨大的黑洞,繼續(xù)吞噬著難以計量的財力,成為烏克蘭政府沉重的財政包袱。讓烏克蘭獨自承擔這個后果,公平嗎?

        “烏克蘭提出過這個問題,我們試圖想讓原蘇聯的所有國家都來承擔這筆費用,但現在太晚了,特別是現在與俄羅斯關系不好的背景下,提了也徒勞。我們?yōu)蹩颂m有句俗語:吃飯的時候不要勺子,吃完飯要勺子有什么用呢?”基輔大學歷史系主任伊萬一臉無奈地說。

        “像中國這么一個偉大的國家一直是獨立國家,你們也理解不了我們的感覺。而我們1000年來沒有自己獨立國家的人,也很難向你們表達我們的心態(tài)。有自己獨立國家的人,和沒有自己獨立國家的人,完全是兩個世界?!币寥f的表情和語氣一時間竟然有些悲愴。片刻他又半自嘲半安慰自己似地說:“雖然我們現在經常批評自己的國家和領導人,但是有一個‘自己的壞國家,總比有一個‘別人的壞國家要好?!?/p>

        “烏克蘭至今還沒有出現過我們喜歡的政客?!闭f這句話時,為我做翻譯的安娜臉上出現了與她年齡不相配的嚴肅與沉重。出生于1994年的安娜在基輔語言大學學漢語,曾經為中國人熟悉的“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和她的丈夫做過翻譯,不過她坦承也并不喜歡她。獨立后的烏克蘭,政客高官們借私有化之機入股或收購國有企業(yè),憑著政策照顧,大發(fā)其財。每個政客都有自己的家族生意,比如煤炭、能源,比如季莫申科就有“天然氣公主”的綽號,而現任總統(tǒng)波羅申科是身家上億的“糖果大王”,基輔很多商場都有他家的品牌“RS”。烏克蘭民眾因此對政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很低。

        我們在基輔住的賓館,在其最著名的地標式建筑——獨立廣場附近。廣場四周的很多地方都擺放著照片,他們是在2014年廣場運動中的遇難者,其中不乏很多年輕面孔。在烏克蘭采訪的一周時間里,我們也遇到了幾次街頭游行和抗議活動,但示威者和警察彼此都很平靜,民眾也見怪不怪。因為政治動蕩,烏克蘭的經濟也停滯不前。在基輔買當地手機卡時,店員見我換出來的手機卡有“4G”標志,一臉艷羨地看著,然后特地拿來向同事展示一下。

        像安娜這樣的年輕人,更關心與自己前途有關的事情。她說,身邊稍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烏克蘭,而到國外謀發(fā)展,這是未來烏克蘭發(fā)展的最大問題。不過多少令人欣慰的是,在基輔市的切爾諾貝利博物館,我看到了一撥又一撥年輕的面孔,或者自己,或者由老師帶領,仔細地看那里展示的每一件物品和照片,一臉沉重。博物館女館長說,她從1992年建館起就在這里工作。“我們會定期組織‘清理人聚會。向孩子們講那時發(fā)生了什么?!边€有一些年輕人過來找他們爺爺的照片,她也很希望這里能成為烏克蘭年輕人了解自己過去的地方。不過當地媒體記者告訴我,烏克蘭今年專門將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禱告》一書翻譯成烏克蘭語出版,據說賣得并不是很好。但也許這并不重要,像切爾諾貝利博物館一樣,“我們努力做的,就是抵抗人們對切爾諾貝利的遺忘”。

        1990年,一名母親陪同因遭受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輻射而患白血病的女兒在診所接受治療

        左圖:1986年4月26日,爆炸發(fā)生之初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右圖:被石棺從上方封閉的4號反應堆

        切爾諾貝利博物館館長安娜

        1.切爾諾貝利小鎮(zhèn)幼兒園里被丟棄的洋娃娃2.切爾諾貝利博物館展出的防化面罩3.因遭輻射而變異出生的多肢體小狗

        1~2.切爾諾貝利地區(qū)廢棄的zalissya村人家3. 距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最近的普里皮亞季小鎮(zhèn),是核電站的生活區(qū),建有旋轉木馬和摩天輪4. 切爾諾貝利鎮(zhèn)的雕像

        左圖:1986年5月,核能工程專家在切爾諾貝利使用機器人測算輻射強度右圖:2006年,停放于切爾諾貝利禁區(qū)的直升機、坦克、軍用客車、救護車、運水車、公交車、消防車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它們都參加過對輻射污染區(qū)的清理和填埋作業(yè),只有少數經洗消處理后繼續(xù)使用,大部分就此遺棄

        左圖:烏克蘭師范學院聲樂教授維克多·季特金右圖:烏克蘭基輔大學歷史系主任伊萬·帕特雷利亞克。切爾諾貝利災難發(fā)生時他剛好10歲

        1998年6月1日,科學家在切爾諾貝利輻射污染區(qū)檢測經土壤滲透進樹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劑量

        左圖:烏克蘭國旗下的母子右圖:基輔清晨的城市景象

        1996年8月20日,在白俄羅斯戈梅利市的地區(qū)急診醫(yī)院,4歲的安德烈被確診因受輻射危害而患上白血病

        (此次烏克蘭采訪,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肖蘇老師、中國駐烏克蘭使館程宏剛參贊、中央電視臺駐烏克蘭記者劉景、《法制日報》駐烏克蘭記者史天昊的大力幫助,特此感謝)

        猜你喜歡
        切爾諾貝利基輔烏克蘭
        切爾諾貝利遺跡
        中外文摘(2022年20期)2022-12-17 13:01:46
        聯合國秘書長訪問基輔
        基輔:一座文學之城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中國公民分批撤離烏克蘭
        基輔60
        攝影世界(2020年1期)2020-02-14 05:50:12
        切爾諾貝利愛情故事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輻射殘留
        實地探訪切爾諾貝利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16
        失控的烏克蘭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91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毛片| 亚洲av综合国产av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二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久久艹影院| 日本一区二区三深夜不卡| 中国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乱子伦a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人妻丰满熟妇av蜜臀|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久久|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码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无码成人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激情小说| 天堂影院久久精品国产午夜18禁|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台湾佬综合网| 国产免费午夜福利蜜芽无码| 最新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 | 亚洲av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日本加勒比东京热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