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語文 教學中,大多教師都只重課文分析和知識教學,而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往往忽略了,這就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重興趣、重參與、重情感三方面,來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文素質 教學策略
葉圣陶說:“語文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以情動人的藝術?!蔽覀冊谥袑W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徹底轉變觀念,由以前的演講師的形象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的形象,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和決策者。
一、重興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要注重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實現自我學習、自我發(fā)現,自我探究,如我在講《鴻門宴》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先設計了幾個題目,如司馬遷其人其事、《史記》的歷史地位與文學價值、項羽與劉邦的傳奇故事、其他古代史籍,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再給學生提出要求:(1)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薦一位發(fā)言人。(2)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3)拿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小組匯總分析,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有的請教老師,有的去圖書館遨游,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非對此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這樣的準備既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作者的畫像、生平介紹;有學生從家里拿來了《二十四史》;更有甚者自己做了一張項羽的京劇臉譜。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這節(jié)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隨筆里記下了:“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jié)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的語文課我喜歡”等美好感受
二、重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語文教師普遍認為,文言文枯燥乏味,學生也不愛學,也最難教。如我曾讓學生解釋《屈原列傳》里“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碧撛~“以”的用法和意義,全班竟無一人準確回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讓學生翻譯這兩個曾經學過的句子,大部分同學對翻譯原因判斷句和比喻句束手無策,且對第一個句子中的虛詞“用”的理解全部出錯。是問題太難?此前類似的句子已見過不少,虛詞“以”的用法總結過數次,虛詞“用”的用法更是提醒又提醒,練習再練習。這種時候,身為語文教師,覺得特別委屈。我積極轉變語文教育教學理念,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采取“課內文言文,讓學生自己講。
1.備課。提前一個星期告知將要學習的篇目,讓學生做準備工作。上課前一天,根據該篇課文的篇幅長短情況,由科代表指派數名學生承擔課文中部分段落的“講授”任務,讓該同學做更深入的準備。這一過程就是“備課”。要注意的是,指派對象既要照顧全體還應是隨機的,以使每一個學生意識到自己隨時有承擔任務的可能,從而促使他去做好“備課”工作。
2.講課。學生依事先定好的順序走上講臺,把自己準備好的那一部分課文在班上講解,完成“講課”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靈活地處理所講的那一部分教材:或是字詞句講解,或是作品內容分析,或是寫作手法點評;可以板書,可以提問,可以討論。這一“講課”過程,真可算得上是學生的一次“教師秀”。
3.批評。講完后,讓大家對該同學的講解予以評論:或肯定其講得好的地方,或指出其錯誤、缺點所在;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在批評中,大家的思維得到了啟發(fā),視野變得開闊,認識由錯誤而正確,由模糊而清晰。
4.質疑。對于一些重要的地方,或是字詞句,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形象等,學生未能注意到或是力所不及的地方,于交流之后,老師要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大家思考、討論、發(fā)表看法,以求對文章的解讀更深入。
這樣的“以講促學”教學方法一改過去沉悶枯燥的課堂灌輸教學模式,效果非常明顯。
三、重情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
當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不僅僅只涉及到“課堂教學”方面。實際上,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滲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特別是與他們課外的閱讀、心智的成長有極大的關系。新課程在這方面做的相當的周全,語文教材無不飽含作者濃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緣情,有的直抒胸臆。所有的作品都為學生感受生活,體驗情感提供了條件。所以,我們要將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筆去浸潤學生,喚醒他們的人性,健全他們的人格,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力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讓學生“議”,議出真情的源頭;讓學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讓學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給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環(huán)境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讓每位學生懂得自律、自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