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產前保健現狀及相關因素。方法 采集100例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產前保健信息,分析其參加產前保健影響因素。結果 100例已婚育齡外來婦女中有妊娠史者有75例,參加產前保健占75.0%,未參加者25.0%。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戶口類型、生育胎次、有無婚育證明是產前保健的影響因素。結論 年齡、受教育程度高、非農戶、有婚育證明、生育胎次少等因素對外來婦女參加產前保健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前保?。挥g外來婦女;相關因素
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我國流動人口呈空前的規(guī)模,流動人口中男性占52.3%,女性占47.7%。育齡婦女是女性流動人口的主體,約占79.2%。對于流動育齡女性來說,文化水平低、衛(wèi)生保健意識低、經濟收入不高等問題是其對產前保健服務利用率低。本研究對我市已婚育齡期外來婦女產前保健情況、困難進行調查,分析造成困難和問題的原因,為提高外來人口產前保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3年4月1日-2015年4月1日,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100例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納入標準:①年齡23-49歲;②跨縣/區(qū)/市流動以及在流人區(qū)居住超過3個月的已婚育齡婦女。
1.2調查內容 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戶口類型、職業(yè)、生育胎次、有無婚育證明、是否簽訂計劃生育管理協(xié)議。對于有孕史婦女采集其在流入地發(fā)生的最近一次懷孕時孕產期的檢查狀況。
1.3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所有問卷均當場收回,對于不合格的問卷按要求補足,發(fā)放100份問卷,全部回收且為有效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產前保健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產前保健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顯著性水平。
2.結果
2.1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中的100名已婚育齡外來婦女,平均年齡為(31.6±12.4)歲,其中75例為妊娠史婦女,56例進行產前保健,未做產前保健的19例。具有妊娠史的婦女中,胎次1-3次,平均胎次(1.4±0.7)次;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35.6±9.6)歲。
2.2單因素分析 按照是否已做產前保健將75例有妊娠史婦女進行分組,對年齡、教育程度、戶口類型、生育臺詞、有無婚育證明、是否簽訂計劃生育管理協(xié)議等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上述指標均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3Logistic回歸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差異顯著的指標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戶口類型、生育胎次、有無婚育證明是產前保健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2。
3.討論
流動育齡女性年齡偏低、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yè)戶口、經濟收入低,職業(yè)以從事服務行業(yè)為主,流動性大,缺乏生殖健康知識。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年齡是影響已婚育齡外來婦女產前保健的重要因素,<40歲的已婚育齡外來婦女更有可能參加產前保健,受教育程度是該群體進行產前保健的影響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進行產前保健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產前檢查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如胎兒過大過小、胎位不正等疾病。孕產期保健開始的時間越早,對胎兒發(fā)育遲緩與畸形、流產、死胎等不良妊娠發(fā)生的預防會更及時、準確。因此,從一級預防出發(fā)進行孕早期保健,能夠保護胎兒與母親的健康。生育1胎和2胎的已婚育齡外來婦女要比生育3胎及以上的參加產前保健的可能性更大。
流動孕婦在產前檢查、孕早期檢查、住院分娩、產后訪視率、系統(tǒng)管理等方面明顯落后于常住人口。簽訂計劃生育管理協(xié)議能夠指導并提高流動育齡女性的產前保健知識,是該人群產前保健服務的重要內容。外來婦女的保健服務機構應該密切重視這些影響因素,發(fā)動宣傳,提高應保健婦女的保健意識,充分配置保健資源,同時降低保健門檻。為滿足已婚育齡期外來婦女產前保健的相關需求,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工作:①加強外來流動人口的登記和管理,提高其衛(wèi)生服務工作質量,著力開展產前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工作;②在各級醫(yī)院或衛(wèi)生服務站為外來婦女產前保健建立檔案,詳實記錄,并適當建立產前保健綠色通道;③相關政府行政部門聯(lián)合企事業(yè)單位為外來婦女產前保健提供優(yōu)惠政策,降低產檢、治療等的費用,減輕孕產婦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年齡、受教育程度高、非農戶、有婚育證明、生育胎次少等因素對外來婦女參加產前保健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