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季氏篇》“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之“色”歷來多釋義為“女色”。全文考之以古籍文獻、古今考釋以及《論語》語境,認為此句中的“色”應為“臉色不定”之義。
關鍵詞:《論語》;色;釋義
作者簡介:唐孝赟(1995-),男,漢族,四川達州人,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歷史學。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2
一、“色”字釋義
關于“色”字的釋義,古代文字學家做了如下解釋: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到:“色,顔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p>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言:“色,顏氣也顏者兩眉之閑也心達于氣。氣達于眉閑是之謂色。顏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氣闐實陽休。玉色。孟子曰。仁義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此皆從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后見于面。所謂陽氣浸淫。幾滿大宅,許曰。面顏前也是也。魯頌。載色載笑。傳曰。色色溫潤也。大雅。令儀令色。箋云。善威儀,善顏色也。內則曰。柔色以溫之。玉藻曰。色容莊。色容顚顚。色容厲肅。論語曰。色難。色思溫。色勃如也。正顏色。引伸之爲凡有形可見之偁。從人卪。此部不與從人爲伍而與從卪爲伍者,重卪也。所力切。一部。凡色之屬皆從色?!盵1](P.431-432)
根據(jù)以上注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色”的初始意有二:第一,表顏氣,指人眉目之間的面部容態(tài);第二,表顏色,指有形可見之物的顏色。以上二點,均可在典籍中予以援例。《孟子·告子下篇》:“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逼渲兄吧北闶潜眍仛猓肚f子·逍遙游篇》:“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中之“色”便是表顏色。
二、“戒之在色”中“色”之考辨
《論語·季氏篇》:“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色”字之解,歷來各家多釋為“女色”,幾無歧解,然則細推文理脈絡,實亦有難通之處。為了便于探討,現(xiàn)列舉幾種有影響的注解如下:
刑昺:“少,為人年二十九以下,血氣猶弱,筋骨未定,貪色而自損,故戒之?!盵2](P.148)
孫欽善:“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未發(fā)育定,應該戒忌的在于女色?!盵3](P.172)
楊伯峻:“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便要警惕,莫貪念女色?!盵4](P.176)
錢穆:“少年時,血氣還未定,當戒在好色上。”[5](P.391)
以上所引注解都把“色”解釋為:女色或好女色。其原因則是因血氣未定而易好女色。
然如解釋為因血氣未定而易好女色,實則略顯牽強。《史記·高祖本紀》:“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即說漢高祖劉邦壯年時,當了泗水亭長后,廷中吏都被他罵了個遍,而且喜歡酒和女色。如此說來,易好色不是少之時獨有。
前文已述,“色”的本義應為“顏氣”,而何謂顏氣?前文段玉裁已注:顏氣也顏者兩眉之閑也心達于氣。氣達于眉閑是之謂色。顏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意思即是:由于心氣、情志的變化而引起兩眉間的變化,從而產生面部容態(tài)的變化,簡言之,就是一種面部容態(tài)或表情的變化?!睹献印けM心上篇》:“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此類便是“色”之本義例證。另可引《論語》中“色”用之本義為證:《公冶長》篇的“無喜色”、《為政》篇的“色難”和《泰伯》篇的“正顏色,斯盡信矣”,都是用的本義。
在作“戒之在色”的分析時,還應注意到它的語境,即“少之時,血氣未定”。少,古代三十歲之前都可稱為“少之時”;血氣,《素問釋義·血氣形態(tài)篇》曰:“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shù)?!盵6](P.665)此即是指陰陽各經(jīng),有血氣之多少是天生之常數(shù)。另朱熹注:“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隨時知戒,以理勝之,則不為血氣所使也……血氣有時而衰,志氣則無時而衰也。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君子養(yǎng)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盵7](P.172)也說明了血氣是人之與生俱來的,且他進一步說明血氣是隨時間而不斷變化的,且需要用理、志氣來克制。《左傳·昭公十年》載:“晏子謂桓子: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备M一步說明了凡是血氣之人,皆有爭奪之心,要用道義去克服它。通過以上可知血氣的特點是與生俱來的、且是可變化的。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血氣與顏氣的關系,可引以下幾例來詳細說明:
《列子·天瑞》曰:“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盵8](P.8)即人生有四個階段,嬰孩,少壯,老耄,死亡。當人在少壯之時,體內血氣漂浮橫溢,欲望思慮充斥升起,易被外物所攻,德就開始衰敗。此段與“少之時,血氣未定”亦有相同之處,說明了血氣的可變不穩(wěn)定性。
《淮南子·精神訓》曰:“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夫孔竅者,精神之牖也;而志氣者,五藏之使候也。”[9](P.294-295)即是說:血氣是人外在的表現(xiàn),人的五官七竅是精神的門窗,而氣血則是五臟的使者。換言之,即是五官面貌是氣血的外在反映。
《禮記·樂記》曰:“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盵10](P.482)則更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性格、血氣、心智這些本性,但哀、樂、喜、怒等情感變化沒有規(guī)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血氣產生反應,便表現(xiàn)為外在可見的情感變化。
《莊子·人間世》曰:“夫以陽為充孔揚,衛(wèi)君陽剛之氣充滿于內,甚揚于外。采色不定。”[11](P.28)是指衛(wèi)君剛猛暴烈的盛氣充滿了體內,露于言表,經(jīng)常喜怒無常。此則亦說明了血氣能夠引起情緒不穩(wěn),導致表情的變化。
綜上所述,可得出關于血氣的幾點結論:一是它是與生俱來,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二是它具有可變性、不穩(wěn)定性;三是血氣的不穩(wěn)可造成情緒不穩(wěn)定,進而反映在外在的情感變化上。
三、結語
如以上考釋可成立,結合語境分析,可將“戒之在色”中的“色”釋義為:臉色不定。筆者認為,此則釋義既符合“色”字之本義及延伸義,又符合此章的前后語境??梢秊檩o證,《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即是指在家里有怒氣,而對外面的人生氣,變臉色?!稇?zhàn)國策·韓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齊,無奈何也。”亦作此解??涤袨椤洞笸瑫罚骸岸舜艘刹?,不能情恕,不能理遣,小則色于面,大則發(fā)于聲?!盵12](P.145)即互相猜疑,不能用情來寬恕,也不能用理來排遣,小則會變臉色,大就會發(fā)出聲音。以上三則,“色”均作“變臉色”解。
綜上所述,故《論語·季氏篇》中“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的意思是:由于年少時,血氣的不穩(wěn)定、不成熟,極易造成情緒的不穩(wěn)定,因而需要警惕(克制)外在臉色的不定。
注釋: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2](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6](日)伊澤裳軒.素問釋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戰(zhàn)國)列御寇著,李金水,張偉民編著.列子[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6.
[9]劉安.淮南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10]楊天宇.禮記譯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莊子. 莊子[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
[12]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