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傳心授是中國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主要方式之一。口傳心授具有自身獨有的內(nèi)涵與價值,在美聲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因為美聲歌唱技巧具有隱蔽性特征、美聲歌唱狀態(tài)具有活態(tài)性特征、美聲歌唱藝術具有獨特神韻,在美聲教學中沒有口傳心授就很難得到美聲藝術的精妙。
[關鍵詞]口傳心授; 美聲教學;美聲歌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8-0013-03
人類文明傳承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以文字為載體的文獻資料、以文物古跡為載體的實物和以口傳心授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美聲藝術也屬于非物質文化藝術,其傳承方式也主要是口傳心授。本文擬從梳理口傳心授的價值與內(nèi)涵出發(fā),分析口傳心授在美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
一、口傳心授的價值與內(nèi)涵
鄭培凱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一書中,從文明傳承載體的角度把“口傳心授為載體的非實物文化藝術傳承”列為傳承人類文明的三種方式之一(鄭培凱,2006:4),他從人類文明載體的高度肯定了口傳心授在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中的價值。
包括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內(nèi)的眾多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之所以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就在于口傳心授可以在傳“形”的過程中,通過傳受雙方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領悟所傳承文化藝術的神韻,最終使受者對藝術的把握達到形神兼?zhèn)涞木辰?。這種藝術傳承方式是以文字和實物為載體的直觀性傳承方式所無法替代的。《莊子·天道》中講:“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有所隨者,不可言傳也。(楊伯峻,1996:194)這一方面講出了語言在表述思想和意義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講出了語言的局限性。在傳承非物質文化藝術時,往往讓人感到傳“形”容易傳“意”難,語言文字在表現(xiàn)藝術精微“意蘊”時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然而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卻往往能較好地應對上述問題,使藝術能得到形神兼?zhèn)涞膫鞒小?/p>
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自古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傳世文獻中也多有論及。如韓愈在《重答張籍書》中談及自己關于寫作儒學書籍之事時說:“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辭矣,然猶不敢公傳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書出焉?!保ā吨形拇筠o典》編纂委員會,1981:474)。為什么非要這樣傳承思想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思想傳承的精正。猶如明代解縉的《春雨雜談·評書》中講,“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敝v出了書法學習中,如果脫離口傳心授,就得不到書法的精髓。同樣,要使文化藝術得到精妙、正確的傳承,也離不開口傳心授的方法。
關于口傳心授的內(nèi)涵,有不少學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有學者認為“口傳心授”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現(xiàn)代的師生關系,以口傳途徑傳承某一知識或音樂技藝的傳承方式(朱潔瓊,2010:38)。也有學者認為口傳心授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其一,‘口傳’是指授藝者通過口頭的言傳身教(而非文字的教材),對學藝者進行技藝傳授。其二,‘心授’的最直接本意應是指傳藝者與學藝者進行藝術表演心法的傳授。其三,與‘口傳’是以‘授藝者’作為單一本意指向有所不同,‘心授’是指‘授藝者’的‘審美感悟’和‘演藝心得’,同時也包含‘學藝者’的‘內(nèi)心領悟’,二者缺一不可?!保?沈勇,2007:163)上述研究主要是從戲曲教學的實踐層面來理解“口傳心授”這一傳承方式。在聲樂教學中,有學者提出口傳是以語言表述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是一種直接教學法;而心授則主要指師生間心理和情態(tài)的積極互動,是實踐教學法。(杜金菊,2009:2-6)她從聲樂教學的角度概括了口傳心授的含義和口傳心授在聲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而在《“口傳心授”釋義》一文中,作者對“口傳心授”進行了求根溯源的考證,最終得出“所謂的‘口傳心授’,就是既通過口耳來傳其形,又以內(nèi)心領悟來體味其神韻,即在傳‘形 ’的過程中,同時對音樂神韻進行深入的體驗和理解”。( 劉富琳,1997:23)他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方面定義了“口傳心授”。
雖然上述學者對口傳心授的內(nèi)涵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也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他們對“口傳”的理解還有不完善之處??趥鞑粦皇怯谜Z言來表述,還應包括表情、眼神、動作等在內(nèi)的非語言方法的表達。第二,他們的解釋割裂了口傳與心授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心之所思所感是無法直接呈現(xiàn)的,必須借助口與肢體才能傳達出來,是通過語言與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的因素才能表達的。所以口傳心授應是一個統(tǒng)一體,割裂開來講顯然是不合適的。筆者認為口傳心授應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它是師生面對面的實踐性教學。其次,它需要借助語言以及包括表情、眼神、動作等在內(nèi)的非語言方法,綜合表達傳授者的內(nèi)心感受與機體狀態(tài)。
口傳心授在美聲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美聲教學一般采用的是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面對面的口傳心授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其原因主要在于:美聲歌唱技巧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不易被直觀地看到;美聲歌唱既是音樂藝術,也是時間藝術,并且以活態(tài)性特征存在于人的身心內(nèi);美聲歌唱具有獨特神韻。本文將從美聲歌唱特點出發(fā),探討為什么在美聲教學要采用口傳心授中的教學方法。
二、美聲教學中要運用口傳心授的原因
在沈湘老師的《聲樂教學藝術》一書中這樣講美聲唱法的特點:美聲區(qū)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qū)唱法。美聲唱法從聲音來說,是真假聲都用,是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從共鳴來說,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這種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響。(沈湘,1998:8)
從文字的記述中是無從了解這種特有的“味道”和音響的,美聲歌唱藝術是聽覺和視覺藝術。作為文化藝術的一種,他的傳承也屬于非物質的藝術傳承,那么口傳心授在美聲教學中就是必需的。下面從美聲藝術的三個特點來分析口傳心授在美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1. 美聲歌唱技巧的隱蔽性
美聲唱法作為聲樂唱法的一種,自然也包括呼吸、發(fā)聲、共鳴和語言四個基本要素。美聲歌唱技巧在這四個要素中都有體現(xiàn),從而達到四個部分的協(xié)調、平衡、統(tǒng)一?,F(xiàn)以呼吸為例講解一下美聲歌唱技巧的隱蔽性。講到呼吸,有人會認為活著的人都會呼吸,但美聲歌唱中的呼吸與生理性呼吸不同。美聲歌唱的呼吸比生理性呼吸要吸得深,氣息用的悠長,富于感情且變化多端,并且吸氣同時把腔體打開,咽壁能積極地調動起來。美聲歌唱的呼吸要求氣息進入軟肋之下的小腹與后腰部周圍時,吸氣肌肉還需繼續(xù)保持吸氣狀態(tài)。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去歌唱,使呼氣肌肉組織與吸氣肌肉組織形成對抗,從而形成歌唱中氣息的支持力量。吸氣肌肉在歌唱的實踐中鍛煉得越強勁,對抗就越有力量,歌唱中氣息支持也就越強大,歌唱運動就越協(xié)調和游刃有余,就能用最小的氣息消耗,在全腔體參與共鳴、混聲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出最大的可能性音量與共鳴來。美妙的歌聲由此就產(chǎn)生了。
呼吸的正確與否對發(fā)聲、共鳴非常重要,呼吸是功夫,是具有隱蔽性的技巧。呼吸時氣息的運行與歌唱時肌肉組織的狀態(tài)是人的肉眼無法明了看到的。如果沒有生理解剖學上的認識,我們甚至感覺不到這些歌唱要用的肌肉組織的存在。訓練有素的歌者憑借多年來的歌唱感覺把呼吸、發(fā)聲、共鳴與語言配合的很協(xié)調,隨著歌唱的情感與力度變化,游刃有余的運用呼吸。而對于一個初學者,如果沒有良師口傳心授下的反復練習是很難掌握這種呼吸狀態(tài)與對抗均衡的控制能力。
《樂府雜談》中記載:歌者,樂之聲也---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墜抗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編纂委員會,1959:46)大意是運用氣息歌唱時歌唱的方法,有對抗,乃是歌唱可至遏云響谷之境界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中外歌唱在氣息運用與對抗的理解具有一致性。美聲唱法中這樣的技巧隱藏在歌者自身的歌唱狀態(tài)中,把這種自身狀態(tài)正確的傳遞給學生,只能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诙鄠?,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才能使學生逐漸獲得。如果沒有長時期的面對面的口傳心授,只依靠書本與音像,是難以初學者理解和做到的。
現(xiàn)在社會上也有一些歌手講自己是“無師自通”。筆者認為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聽了這些歌手的歌唱,就會從中聽到歌唱中的許多毛病。歌唱方法不正確,會毀壞人體唯一的嗓音樂器,必將失掉歌唱能力,就不得不放棄心愛的歌唱活動。歌唱中出現(xiàn)的種種毛病,其癥狀與病因很多,沒得到良師的口傳心授即是病因之一。
2.美聲歌唱狀態(tài)的活態(tài)性特征
首先,美聲藝術是音樂藝術,音樂是時間藝術,美聲藝術自然也是時間藝術。美妙的歌聲由氣息沖擊聲帶使之振動產(chǎn)生聲音,聲音在腔體中共鳴,傳出,流動,消失,都是在“逝者如斯夫”的時間中進行的。只能在流動的時間中感受聲音的美妙,而不能挽留。一首美妙的歌曲隨著時間一經(jīng)結束,如想再真實再現(xiàn),讓任何人看來都是不可能的。美妙歌聲猶如一輪明月的爽朗,猶如一杯茶的清香,猶如夕陽西下的凄美,只可感,不可留。其次,美聲歌唱的“樂器”存在于活人的身心內(nèi),或者說歌唱的“樂器”是以活人為載體的,具有非物質的活態(tài)性。歌唱表演中無論歌聲還是人物形象,都必須依附人的嗓音和肢體才能得以展現(xiàn)。歌唱的技巧、情感、神韻都活態(tài)性的存在于人身體和心靈內(nèi),所以美聲教學必須以口傳心授為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其他任何物質條件和手段所無法替代的。
雖然現(xiàn)代技術可以保留音像,可以通過網(wǎng)絡共享人類文化資源,觀看、學習世界各國歌唱家的精湛演唱和大師的教學公開課,但這些音像怎么可能將“心授”的部分傳遞下去呢?況且每個人的生理特點、氣質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大師對別人的口傳心授在美聲教學中可以起輔助作用,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主導方法??趥餍氖谑亲钅茏鹬貙W生的千差萬別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初學者如得不到良師長期的口傳心授,在“鏡中看花”、“水中望月”的學習情境下,怎么能學到美聲歌唱的精妙?
況且任何學習都需要有一個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是一件馬虎不得的事情。不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美聲歌唱的學習,是不能學到其精妙的。網(wǎng)絡、音像、書籍只可以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美聲教學必須以身臨其境的口傳心授為主導。
3.美聲歌唱藝術的獨特神韻
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身份、地位和經(jīng)歷,人自身又有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各類人的情感體現(xiàn)在聲音中會有數(shù)不清的微妙變化。美聲歌唱是否能表現(xiàn)逼真的藝術形象和細膩情感,達到形神兼?zhèn)?,是評價美聲歌唱藝術水平的重要標準。通俗一點講就是歌唱的聲音要能打動人,使演唱與觀眾之間產(chǎn)生共鳴。任何藝術的最高美學追求就是達到形神兼?zhèn)洌缆曇膊焕?,這就要求美聲藝術要有精確微妙的感受和傳神答韻的完美表達,這些要求成為美聲教學必須以口傳心授方式為主導的主要原因。
一個成熟的美聲歌唱演員要表現(xiàn)各種身份、地位、性格、經(jīng)歷不同的人物角色,這就需要抓住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來表現(xiàn)人物精神,使所表現(xiàn)的人物能“傳神”,從而打動觀眾,使觀眾內(nèi)心找到認同感,從而產(chǎn)生共鳴,達到演出的圓滿成功。這除了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外,還需歌者分析、理解作品內(nèi)容和體驗作品感情,并且會用歌聲去完美再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情感、內(nèi)涵與精神。用心靈去感受和體驗音樂語言、音樂表現(xiàn)手法所要傳達的情感與精神,運用嫻熟的歌唱技巧,把心靈所理解的內(nèi)容,所感受到的情感和精神用身心內(nèi)的“樂器”完美展現(xiàn)出來的表達能力。這樣美聲歌唱才能富于表現(xiàn)力而達到形神兼?zhèn)?。很難想象沒有良師的口傳心授,怎么能達到這樣的層次?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呼吸、共鳴都較好,聲音也很響亮,也是嚴格按樂譜一拍一拍的唱,但也不一定能唱出“韻味”與“傳神”來。沒有“韻味”,不“傳神”,猶如人只有肉體而沒有靈魂一般。這樣的歌唱怎么能打動人?怎么能使觀眾產(chǎn)生認同而與作品共鳴呢?美聲歌唱藝術對形神兼?zhèn)涞拿缹W追求,是口傳心授成為美聲教學主導方法的主要原因。
結語
綜上所述,美聲歌唱教學中必須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法,是因為美聲藝術也是非物質的,自身具有技巧隱蔽性、活態(tài)性和獨特的神韻等特征,只能依靠教師與學生間的口耳相傳、心靈交流的口傳心授方式才能獲得,并且只有師生間長期反復的口傳心授實踐性教學方式才能的其精。只有口傳心授才能正確展現(xiàn)美聲教學,把初學者引導到正確的美聲歌唱學習大道上來。
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不斷涌現(xiàn)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沖擊著教師與學生的眼球。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先輩們開始把眼光投向西方,尋找富強中國夢,在教育、管理等方面模仿西方形式。但有學者研究,西方現(xiàn)代一些先進教育、管理模式,其源頭竟然在中國。鄭培凱提出:“以口傳心授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是人類文明存在的方式之一(鄭培凱,2006:4),從人類文明載體的高度肯定了口傳心授在文化藝術傳承中的價值??趥餍氖谝彩侵袊鴤鹘y(tǒng)文化藝術的主要傳承方式,口傳心授解決的問題是現(xiàn)代技術和物質手段所無法解決的,口傳心授是以人為載體的傳承,在美聲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參 考 文 獻]
[1]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2]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M].北京:中國文化學院出版社,1968:474.
[3]劉富琳.“口傳心授”釋義[J].民族音樂研究,1997(04):23.
[4]杜金菊.論互動教學在聲樂課堂中的應用[D].河南大學,2009:2-6.
[5]朱潔瓊.“口傳心授”的多重解讀[J].人民音樂,2010(06):38.
[6]楊伯峻.老子莊子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6:194.
[7]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46.
[8]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8.
[9]沈勇.論戲曲教學中的“口傳心授”[J].藝術百家,2007(05):163.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