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被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目前已成為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筆者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結合農村初中的學生實際,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以期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研究小組合作如何與地理教學有機結合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豐富地理教學方式方法等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農村初中 地理教學
引言: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課程實施是核心,而其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地理教學更加強調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這些要素,以此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并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優(yōu)秀生源大量流入城市。留在農村學校的,多為家庭教育比較貧乏和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不足的孩子。面對這一現(xiàn)狀,作為農村初中的地理教師,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好初中地理教學工作: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2.深挖教材,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3.關注個體差異,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情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近幾年,筆者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入到自己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成效明顯,現(xiàn)將經驗總結如下:
一、地理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
我們既然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要在課堂上給他們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每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才能逐漸學會自律?!盵1]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地理知識,就是要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學有困難時,教師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群策群力來解決。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農村初中學生數(shù)迅速下降,現(xiàn)每班不足30人,人數(shù)的減少也從客觀上滿足了小班化教學的班額要求。筆者將一個班分成5個小組,每組5到6人,排成區(qū)域式面對面就座的方式,按學生學習能力的強、中、弱三個層次大致平均分配給各小組;這樣,小組成員間既能相互幫助、又能相互競爭,同時組間同質又為各小組間創(chuàng)設了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為小組評價的公平性提供了可能。在組員的分工上,則采取師徒結對的方式,使學習上的對手對面而坐,學習上的師傅和徒弟相鄰而坐。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二、小組競賽學地理
初中生好勝心強,競賽很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筆者設計了男女生比賽、小組擂臺賽、個人競技場、男女生搶答等多種小組競賽形式。內容可以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章節(jié)的知識點加以陳述,或者教師就章節(jié)的重難點提出些問題讓男女生進行搶答,也可以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質疑、互相解答。競賽分四個步驟:1.學生看書、劃出主要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對課本知識進行初步地加工、處理,獲得初步感知。2.學生小組討論章節(jié)內容。討論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地深化。3.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新課程不是不要教師的‘講’,而是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在重點的關鍵處,講在知識的概括處,講在思維的提升處?!盵2]教師在適當?shù)臅r機走到學生中間了解情況、給予指導和鼓勵,有助于自主學習過程的良好進行。利用小組競賽學地理,這種有競爭有樂趣的學習探究過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分角色,小組對比學地理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把兩個或多個相似概念放在一起學習,不同的小組分到其中一個概念,然后合作找出其與其他小組所分析的概念的區(qū)別、聯(lián)系,這樣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提高辨識度,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牢固地記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世界氣候類型的教學中“天氣與氣候”相比較,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指大氣狀況,不同之處就是一個短時間且時刻在變化的,另一個則相反,作業(yè)中的習題常有①雷電交加②四季如春③風和日麗分別屬于天氣還是氣候的描述——之類的問題。這時,讓不同小組分別代表天氣和氣候,說說兩者各自特點,再加以比較,往往能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或含義清楚地區(qū)分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較多的內容,在講授新知識的同時可以聯(lián)系舊知識并進行比較,這無論對學生掌握知識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采用小組對比的學習方法,把新舊知識分配給不同小組分別展開探究,在對比討論,不僅使原有知識得到鞏固,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認知結構。
四、小組“對山歌”,互問互答學地理
七年級的一些課時教學中,教材上要求了解掌握的知識點很多,一節(jié)課很難全部記住和掌握,而回家復習的時間又有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嘗試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目的,精心選取深淺有度、數(shù)量適當?shù)牡乩碇R點,比較均勻地分配給各小組,讓學生在思考和記憶鞏固后,進行組間提問,可以是兩個小組派代表一對一對問對答,也可以是小組間的集體對問對答,這種頻繁的問答對于大量基礎知識的鞏固,效果尤為明顯。通過互問互答,教師有意識將問題劃分為記憶、理解和應用等類型,讓學生進行問答,這樣學生對于不同知識點的掌握方法和程度有所區(qū)分,而不必花費大量精力去記憶一些只需了解或理解的部分。
五、加強小組評價持續(xù)激勵學生的課堂參與
為了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始終集中在課堂學習上,筆者設計了一整套課堂評價系統(tǒng),從課前預習作業(yè)的完成到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參與到課后作業(yè)的質量,全部轉化為小組學習評價過程中相應的分值進行量化統(tǒng)計,讓學生在學習上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及時得到鼓勵,每一次成功都有相應的獎勵,從而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以及對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筆者在每個教室的黑板右側都畫上評價表格,在上課過程中根據(jù)相應要求進行評分。自主預習分+參與合作分+互問互答分+課后作業(yè)分=總分,個人按累計的總分高低評出一節(jié)課的3個優(yōu)秀小組。
總之,在教學中需要注重的是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教師應注重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優(yōu)化課堂的途徑。只有在學生有興趣、講方法地去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第22頁
[2]常作印.不做庸師[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