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腫痛也叫腸毒血癥,主要發(fā)生于斷乳后的仔豬,是由腸道內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chǎn)生的毒素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以及胃壁與結腸系膜面部和全身水腫為特征的疾病。
1.癥狀:本病潛伏期很短,多突然發(fā)生,有些急性病例,常于前一天晚上采食正常,第二天清晨已死亡在豬舍內,不見任何癥狀。靜脈接種病豬小腸內容物的浸出液,接種后15分鐘即開始出現(xiàn)癥狀。一般早期病豬的癥狀為精神萎靡,食欲減少或不食,步態(tài)搖擺不定或行動不協(xié)調,容易跌倒,起立困難。
病豬的體溫一般不高或稍高,很少超過41℃,病的后期體溫多低于正常。心跳快而弱,心搏動約140次/分鐘,有的超過180次。呼吸快速,但到病的后期呼吸次數(shù)每分鐘可減少到4~5次。眼瞼水腫是本病較常見的癥狀,頭頸部及耳殼也有的發(fā)生水腫,但比較少見。部分病豬腹圍增大,由于聲門水腫,叫聲嘶啞。體表淋巴結腫大,有的病豬皮膚敏感,用手指接觸皮膚,呈劇烈不安。病豬的大便干燥,排糞量較少,腹瀉少見,間或有嘔吐,排尿少或尿閉。
2.病理變化
尸僵不全,多數(shù)尸體的體表蒼白,眼瞼水腫,有的病死豬耳、頭頸及腹部皮下也有水腫。咽喉、鼻中膈偶有充血與水腫,下頜淋巴結多數(shù)腫脹與出血。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內常有較多的淡黃色積液,這種積液在空氣中不久即呈膠樣凝視。心肌癱軟,在冠狀溝的周圍常見有水腫,使胃黏膜與肌層的距離顯著增寬,有的水腫層的厚度可達2厘米以上。切開水腫部見有無色或淡黃色的液體滲出。
3.治療
急性病豬因病程很短,在出現(xiàn)癥狀時病情已十分嚴重,來不及治療就已死亡。亞急性病豬在早期治愈率較高,晚期的病例治愈率很低。治療的原則是抑菌,解毒及利水,消除水腫。
處方一 卡那霉素,25萬IU/毫升、2毫升與30毫升的5%碳酸氫鈉、25%葡萄糖液40毫升,混合1次靜脈注射,每天2次。每日肌肉注射2毫升維生素C注射液(0.l克/毫升)。
處方二 0.5~1.0克磺胺甲基異惡唑,0.5~1.0克鏈霉素,2克食母生,l克小蘇打,以上4種藥物混合后,1次口服,同時靜脈注射25%葡萄糖液40毫升,及5%碳酸氫鈉溶液40~60毫升。
4.免疫
豬水腫病的免疫,國內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多應用滅活菌苗,其效果并不理想。有人曾用溶血性大腸桿菌的培養(yǎng)物,制成甲醛滅活菌苗,皮下注射健康仔豬,隔1周后再注射1次,在第一次注射菌苗后1個月,用同源的大腸桿菌毒素攻擊,可使豬產(chǎn)生免疫力,但菌苗注射豬體后,在注射部位引起化膿,此菌苗有待改進。
用抗溶血性大腸桿菌的血清具有中和病豬腸侵入物內毒素的抗體,用溶血性大腸桿菌的浸出液免疫小鼠,以病豬小腸浸出液攻擊,實驗鼠不死,具有免疫力,由此可見,該方法對水腫病有一定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