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舉例、歸納、總結(jié)英國作曲家約翰·道蘭的生平以及歌曲創(chuàng)作手法的特點,闡述了他對英國琉特琴歌這一藝術形式的發(fā)展的貢獻;還有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對后世英國作曲家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典音樂作曲家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約翰·道蘭;琉特琴歌;埃爾曲;英國歌曲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9-0017-03
[作者簡介]趙曉陽(1978- ),男,吉林長春人,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藝術教育系講師。(珠海519000 ) 大約在16世紀至17世紀初期,也就是所謂的英女皇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在音樂與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其他歐洲國家無可比擬的。這一時期,英國涌現(xiàn)出了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一些杰出的文學家和戲劇家。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詩歌,而這些詩歌為后來的英國歌曲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一些音樂家開始為這些優(yōu)秀的詩歌譜曲并且這些歌曲深受大眾的喜愛。在這些音樂家中,最杰出的一位當屬約翰·道蘭(John Dowland,1563-1626)。
約翰·道蘭出生于英國倫敦,他與著名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通常被認為是英國音樂史上第一位重量級的歌曲作曲家,同時他還是一位琉特琴(Lute)演奏大師與歌唱家。他是英國歌曲的發(fā)展的奠基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琉特琴歌成為英國歌曲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英國歌曲作曲家的聲樂作品,經(jīng)常被國內(nèi)專業(yè)音樂院校聲樂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們所忽略。在國內(nèi),很少有人會在音樂會中演唱約翰·道蘭的聲樂作品。但殊不知,他的聲樂作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國際聲樂比賽或者聲樂獨唱音樂會的舞臺上。因此,了解和學習一些約翰·道蘭的聲樂作品對專業(yè)的聲樂教師和聲樂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早期的英國獨唱歌曲起源于中世紀的牧歌(madrigals),在16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這種單一旋律的歌曲統(tǒng)稱為埃爾曲(ayre)。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琉特琴(吉他的前身)是當時民間最流行的樂器,因為這種樂器相對小巧輕便而且價格低廉。而用琉特琴來為歌曲伴奏是當時社會最常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約翰·道蘭作為一個出色的琉特琴演奏家,他為他所作的所有埃爾曲都配上琉特琴伴奏,這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舉。因為當時絕大多數(shù)的歌譜只有單聲部的聲樂旋律,并不配有器樂伴奏。即使歌唱家在演唱歌曲的時候需要伴奏,伴奏的形式也是即興的。是伴奏者根據(jù)歌曲的曲調(diào)和歌唱家的實際演唱所即興彈奏,所以每一次演唱所彈的伴奏也不會完全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歌曲演唱的情感表達和完整性打了折扣。因此約翰·道蘭結(jié)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的意境為他所創(chuàng)作的每一首歌曲單獨創(chuàng)作了琉特琴伴奏,這樣大大提高了歌唱家在演唱的時候?qū)Ω枨鷥?nèi)容和情感的準確表達,使歌唱表演的質(zhì)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由約翰·道蘭所引領的這種專門為歌曲創(chuàng)作琉特琴伴奏的歌曲寫作形式逐漸成為了當時社會上歌曲寫作的標準模式。他創(chuàng)作的這種帶有琉特琴伴奏的埃爾曲也被稱為琉特琴歌(lute songs)。后來,隨著他的4部歌曲集的陸續(xù)出版,這種作曲形式逐漸被他所系統(tǒng)化,并且很快成為其他作曲家爭先效仿的范例。后來,約翰·道蘭所創(chuàng)的帶有琉特琴伴奏的歌曲——琉特琴歌成為了16、17世紀英國歌曲創(chuàng)作的主流。
作為當時英國音樂的代表人物和公眾偶像,約翰·道蘭得到了除了英國皇家以外,幾乎所有歐洲皇室的喜愛。然而,成為英國皇家琉特琴師卻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夢想。當然,英國皇室對他的拒絕并不是因為他的音樂不好,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因素。他早年曾經(jīng)游歷法國巴黎,那里的生活擴展了他的眼界,但是也讓他做出了讓他悔之一生的錯誤決定,并且這個決定也給他帶來他一生中最大的痛。因為當時英國的國教是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但是約翰·道蘭在法國卻接受并且信奉了天主教,這對英國皇室來講約翰·道蘭無疑是個異教徒,或者說是一個叛國者。因此英國皇室不可能雇傭一個對皇家不忠誠的音樂家來做皇家琉特琴師。
這樣,約翰·道蘭不得不用幾乎一生的時間頻繁地在歐洲大陸各個國家之間任職和演出來維持生活。與此同時,他也把他的琉特琴歌帶給了歐洲觀眾并且大受歡迎。自然而然地,他的這些歌曲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并且這些歌曲為他在歐洲的音樂界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很有意思的是,雖然在約翰·道蘭的一生中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他和他的音樂并沒有受到當時英國皇家的賞識。但是在歐洲其他國家,他受到了皇家貴族們給他至高無上的禮遇!例如在丹麥和法國,約翰·道蘭都被任命為皇家御用琉特琴師;在意大利,他跟隨當時最有名的作曲家盧卡·馬倫齊奧(Luca Marenzio)學習作曲,因此結(jié)識了羅馬教皇并且受到賞識,很快他被羅馬教皇任命為終身音樂家并且享有豐厚的俸祿;更有意思的是在德國,布倫斯維克大公(Duke Brunswick)甚至公開聲稱,只要約翰·道蘭來到他的宮廷里任職,他得到的財富將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王子媲美。由此可見,約翰·道蘭和他的音樂在當時歐洲是多么受歡迎。引用約翰·道蘭自己的話說,在當時的英國,沒有任何一位音樂家像他一樣游歷歐洲,沒有任何一位音樂家學習和吸收過如此豐富的歐洲其他國家的音樂作品。[1]
因此,由于常年的歐洲演出與生活,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也會或多或少地吸收融入一些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的流行小調(diào)。例如,在他早期的歌曲中,幾乎不出現(xiàn)半音階;而晚期創(chuàng)作則受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流行小調(diào)的影響,在他的歌曲中,尤其是琉特琴的伴奏部分偶爾會出現(xiàn)半音階以及不協(xié)和音程。尤其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他會經(jīng)常運用半音階的進行來表達歌曲中極度悲傷的情感。[2]但是總體來說,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英國傳統(tǒng)曲調(diào)和民歌。尤其是約翰·道蘭喜歡收集整理英國民歌,很多他的琉特琴歌的旋律并不是他的原創(chuàng),而是根據(jù)他在英國各地收集來的民歌的旋律加以改編而來, 因此他的歌曲具有很強烈的英國民間音樂特色。這也是他的琉特琴歌可以在當時英國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約翰·道蘭一共出版了4部琉特琴歌曲集,1597年他推出第一部作品集《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一卷》(First Book of Songs or Ayres)獲得極大成功后,1600年了出版《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二卷》和1603年出版了《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三卷》;而第四部歌曲集署名為《朝圣者的安慰》(A Pilgrime's Solace)在1612年出版。在這4本歌曲集里共收錄了84首歌曲,另外有3首歌曲收錄在約翰·道蘭的兒子羅伯特·道蘭(Robert Dowland)于1610年出版的歌曲集《音樂盛宴》(A Musical Banquet)中。[3]雖然獨唱是當時琉特琴歌的主要表演形式,但是在約翰·道蘭的歌曲集中,很多歌曲都是多聲部的合唱曲加以琉特琴伴奏,因此很多他的歌曲很適合在小型的音樂會中由多個聲部來演唱。如譜例1為約翰·道蘭的歌曲《What if I never speede》,收錄于《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一卷》中的第19首。樂譜的第一行標注Cantus,是旋律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女高音聲部;第二行標注為Altus,是低音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女低音聲部;第三行標注為Tenor,也就是男高音;第四行的標注為Basus,也就是男低音的意思。樂譜的最后一行標注為Lute,是琉特琴的意思。從譜面上來看,這是一首典型的由琉特琴伴奏的四聲部小型聲樂曲。這首歌并不是約翰·道蘭所出版的四部歌曲集中的特例,而是有很多歌曲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在他的歌曲集中。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這種由琉特琴伴奏的多聲部歌曲音樂形式是罕見的,毫無疑問,約翰·道蘭是這種音樂體裁的先驅(qū)者。[4]在當時,他的這種創(chuàng)舉也遭遇了的一些保守的音樂家和歌唱家們的抵制,他們認為四部和聲的聲樂作品不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埃爾曲或者是琉特琴歌,因為這種帶有四聲部和聲的歌曲破壞了以中世紀牧歌為基礎產(chǎn)生的獨唱歌曲的旋律性和抒情性。 但是約翰·道蘭并不是一位受到挫折就輕言放棄的音樂家,他始終堅持這種有四個聲部并且配有琉特琴伴奏的聲樂曲的創(chuàng)作,最終他的這種作曲形式終于被廣大聽眾所接受,并且逐漸領引了琉特琴歌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潮流。成為其他作曲家爭相效仿的作曲模式。[5]
約翰·道蘭是一個旋律創(chuàng)作天才,他的87首歌曲充分證明了他有著高超的作曲技藝,他可以很好地把詩詞與旋律緊密結(jié)合來營造詩詞中的情感與氣氛,同時又不會失去歌曲旋律的優(yōu)美性。他的歌曲內(nèi)容和曲調(diào)大多充滿失戀、悔恨、流淚等憂郁和悲觀暗淡的情緒。當然,在巴洛克音樂風格形成之前,“憂郁”是整個英國伊莉莎白一世時代英國的音樂風格,而約翰·道蘭就是那個時期這種音樂風格典型的作曲家。他的音樂確實帶有敏銳的憂郁性格。約翰·道蘭的權威研究專家戴安娜·普爾頓(Diana Poulton)認為約翰·道蘭的性格是憂郁的、精神是反復無常的,但是他的這種性格的形成與他的一生的遭遇是相關聯(lián)的。[6]約翰·道蘭的一生幾乎都過著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由于早年政治上的錯誤選擇,讓他一直無法在伊麗莎白一世的宮廷中得到御前琉特琴師的職位,因此他不得不在歐洲大陸很多其他國家游歷謀生。后來在他退出天主教之后并且在他不斷地寫信給伊麗莎白一世的秘書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Cecil)來表達他對女王的忠誠后,在1608年,45歲的約翰·道蘭終于回到了自己的英國,但是英國皇家對他的音樂仍舊非常冷漠。直到他50歲時,也就是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三年后,他才得到了他一生所夢寐以求的英國皇家御前琉特琴師的職位,然而此時的約翰·道蘭已經(jīng)是遲暮之年。[7]因此可以說約翰·道蘭琉特琴歌中充滿憂郁的情感是當時社會流行風尚與他自身經(jīng)歷所結(jié)合的必然結(jié)果。
在87首約翰·道蘭的琉特琴歌中,《Come again, sweet love》是今天大家在音樂會演出中還會經(jīng)常聽到的一首歌曲。歌詞大意如下:
這首歌被收錄于1597年出版的《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一卷》中的第17首。是一首典型的約翰·道蘭的琉特琴歌曲,這首歌的詞作者不詳,但是約翰·道蘭用簡單的旋律襯托出歌詞里苦中帶甜、憂喜交集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當一連串的排比歌詞“to see (去看見),to hear (去聽見),to touch (去撫摸), to kiss(去親吻),to die (去死亡)”出現(xiàn)時,約翰·道蘭巧妙地配以旋律遞增的音程來烘托出此刻情感的積蓄與爆發(fā);尤其是在“die”(死亡)這個字上用足一個10拍的超長音符來表現(xiàn)詩歌在此刻應有的情感爆發(fā)點,這可謂是整個樂曲的高潮和點睛之筆。這完全符合約翰·道蘭歌曲中一貫貫穿著的那抹淡淡的文雅而憂郁的藝術風格。
(選自歌曲《Come again, sweet love》中的8-11小節(jié), 該歌曲收錄于1597年出版的《英國歌曲或埃爾曲第一卷》中的第17首) 作為英國歌曲創(chuàng)作的先驅(qū)者和奠基人,約翰·道蘭對他的后輩英國作曲家影響深遠。在他之后的幾百年間,英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會常常引用道蘭的歌曲作為素材來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著名者包括珀西·格蘭杰(Percy Grainger)和本杰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例如本杰明·布里頓在1964年對約翰·道蘭1597年所出版的琉特琴歌《Come Heavy Sleep, the Image of True Death》的音樂主題進行了8次變奏的改編創(chuàng)作,從而產(chǎn)生了不朽的古典吉他名曲《Nocturnal after John Dowland for guitar》。這個小小的例子足以證明約翰·道蘭對英國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發(fā)展的貢獻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英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彼得·沃洛克(Peter Warlock)曾贊譽道: “約翰·道蘭選用了有史以來最精美的英文詩詞譜寫成旋律異常優(yōu)美的歌曲,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一位英國作曲家像他一樣留給了世人如此美好的音樂遺產(chǎn),他的音樂對后世影響之深不可估量。”[8]
[參 考 文 獻]
[1]Edmund H. Fellowes,“The Songs of Dowland”,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 56th Sess. (1929 - 1930), pp. 1-26, Taylor Francis, Ltd. on behalf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8.
[2]Diana Poulton. “Dowland Rehabilitated”, The Musical Times, Vol. 118, No. 1607 (Jan., 1977), pp. 25-28,Musical Times Publications Ltd:25.
[3]Edmund H. Fellowes,“The Songs of Dowland”,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 56th Sess. (1929 - 1930), pp. 1-26, Taylor Francis, Ltd. on behalf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4.
[4]David Nadal, Lute Songs of John Dowland,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7:7.
[5]Edmund H. Fellowes,“The Songs of Dowland”,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 56th Sess. (1929 - 1930), pp. 1-26, Taylor Francis, Ltd. on behalf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1.
[6]Anthony Rooley,“New Light on John Dowland's Songs of Darkness”,Early Music, Vol. 11, No. 1, Tenth Anniversary Issue (Jan., 1983), pp. 6-2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
[7]Michael,Kennedy.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209.
[8]Carol Kimball, Song: A Guide to Art Song Style and Literature, Milwaukee: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1996:354.
(責任編輯:邢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