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在學術界一直處于爭議之中,但是在大眾讀者面前,卻顯示出極大的吸引力,成為“常銷”書目,并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根據(jù)這種現(xiàn)象進行剖析,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接受現(xiàn)象、接收方式和接受思考三個方面展開,簡要論述《平凡的世界》在大眾的接受下的“常銷”現(xiàn)象。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普通大眾;接受
1991年,《平凡的世界》以排名第一的高票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但是,在學界,對于這部宏大的著作,卻褒貶不一,甚至在產(chǎn)生之初受到冷遇,文學史也長時期沒有給予其應有的地位,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21世紀,對路遙的研究才呈現(xiàn)繁榮之勢,《平凡的世界》也才更受重視。
就對路遙的整個研究歷程而言,梁向陽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驚心動魄的一幕》發(fā)表到《人生》產(chǎn)生“轟動”時期,主要集中在對作品的評論;第二階段是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時期,評論家們一方面重點關注路遙對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豐富與貢獻,另一方面研究其創(chuàng)作心理,形成了路遙研究的高潮,出現(xiàn)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評論文章;第三階段是路遙逝世至今,是路遙研究的系統(tǒng)化階段,出現(xiàn)了一些學術專著。①他還認為在內(nèi)容方面可以分為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并重點講述了對《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研究。筆者在其基礎之上,分析了更多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前人多從作品和作家自身的特點進行研究,比如現(xiàn)實主義、交叉地帶、悲劇意識、苦難意識、農(nóng)本文化心理、奮斗形象、變革現(xiàn)實等方面,還包括小說中的語言特色,如民俗詞匯解讀、AABB式詞匯研究等,而對于其接受情況,則相對較少,筆者主要分析了孫宏哲的《淺談<平凡的世界>的創(chuàng)作與接受》、萬秀鳳的《論路遙<人生>與<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以及部分對路遙全部作品的接受研究論文,比較全面的有2009年渤海大學胡冠男的碩士論文《“平凡”“人生”中的遺忘和重塑—路遙接受史研究》、2010年四川師范大學王海軍碩士畢業(yè)論文《路遙接受史論》等。
筆者一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個人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重點從普通大眾對《平凡的世界》的接受進行研究和思考,在這方面,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現(xiàn)實主義常銷書”生產(chǎn)模式分析》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探究,但缺乏對“常銷”現(xiàn)象本身的思考,筆者接下來將根據(jù)個人相對全面的調(diào)查結果作進一步思考。
一、接受情況
筆者認為《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況可以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出版初期,由于學界評價不高,出版量較少而導致普通大眾難于接受,筆者認為這個時期不具代表性;第二時期主要是指能夠有暢通的渠道便于大眾接受之后情況,筆者主要討論第二個時期的情況。
接受情況往往是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明,雖然由于調(diào)查對象有限,其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對多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綜合分析,卻能夠做到相對充分。對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況,已經(jīng)做過很多的調(diào)查。
《中華讀書報》組織了多次“中國讀者最喜愛的二十世紀一百部作品”的調(diào)查,《平凡的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在中央電視臺進行的“聽眾最喜愛的小說聯(lián)播”問卷調(diào)查中,《平凡的世界》也位居榜首。在眾多關于“讀者最喜歡的作品”,“影響最大或銷量最大的作品”等的調(diào)查之中,《平凡的世界》占據(jù)第一的位置就不少于八次。新浪調(diào)查從2015年3月25日展開了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調(diào)查——你喜歡《平凡的世界》嗎?截止2015年12月25日,有70.1%的參與者表示“喜歡。特別好看,故事和演員都很棒!”。
筆者也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網(wǎng)上發(fā)放了801份名為“路遙小說的接受狀況及其影視劇改編”的調(diào)查問卷,對其中數(shù)據(jù)進行了整理與分析,有82.52%的人表示看過《平凡的世界》的電視劇或小說,在《平凡的世界》的看法當中,62.32%的讀者認為是勵志小說,21.38%的讀者認為是改革小說,只有少量讀者認為是農(nóng)村小說和愛情小說,讀者中有82.4%認為對人們有一定的影響,存在現(xiàn)實的價值和意義,當然也有人認為“篇幅太長,沒有耐心”、“情節(jié)冗長,讀起來繁瑣無趣”,不過就整體而言,體現(xiàn)了“讀者甚多,評價甚高”的特點。
二、接受方式
文學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后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大眾接受,《平凡的世界》的面世雖經(jīng)歷了一番波折,但是最終能夠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播,普通大眾的接受方式也才最終具有多樣化。
(一)印刷媒介
1986年夏,刊登過路遙《人生》的《當代》雜志的編輯周昌義到陜西組稿,閱讀了路遙手稿之后,認為啰嗦、節(jié)奏慢;隨后,作家出版社編輯也前來看稿,認為故事老套,也找個理由搪塞,本來信心較足的路遙開始慌張,他意識到現(xiàn)代主義思潮鋪天蓋地而來,各種文學思潮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下,現(xiàn)實主義作品出版的阻力。在經(jīng)歷一番失落之后,終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個是《花城》雜志于1986年11月發(fā)表,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于12月出版了第一部,之后1988年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又出版了第二部,這兩部都只是勉強出版了三千冊,第三部是由《黃河》文學雜志社出版,印刷量也比較少,如此一來,《平凡的世界》便很難被大眾接受。這是出版之初的情況,但是無論怎樣,印刷媒體在小說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幾十年都處于基礎傳播地位,尤其是在小說通過廣播劇、影視劇等形式廣泛傳播之后,印刷作品出現(xiàn)長期暢銷的情況,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5年初,《平凡的世界》書籍有包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與十月文藝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11個版本,部分版本是通過“路遙全集”的形式出現(xiàn)的,還包括連1995年1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張春生改編、李志武繪畫的連環(huán)畫。這些印刷作品展現(xiàn)了小說的面貌,對大眾的接受有巨大的幫助作用。
(二)廣播劇和電視劇
上面已經(jīng)提到小說發(fā)表之初,由于出版量較少,普通大眾難以接受,《平凡的世界》被關注的過程相對曲折。1987年春天,路遙訪問西德前夕,在電車上遇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長篇聯(lián)播”編輯葉詠梅,并將《平凡的世界》贈予她,之后葉女士對這部小說評價很高,打算找人演播,終于1988年3月27日中午十二點半,由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準時開播,李野墨有磁性的男中音,透著一些深沉、粗獷和豪放,一直到8月2日,長達126集的廣播劇才結束。
在20世紀80年代,電視尚未普及,廣播成為百姓常用、便捷、低廉的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沒有閱讀習慣的聽眾可以借助收聽廣播的方式得到文學作品的濡染。正是通過先聲奪人的廣播將路遙勞動成果轉播到大眾之中,從城市到農(nóng)村,從廠礦到學校,從機關到軍營,大眾反應強烈,路遙也因此收到了幾千封熱情聽眾的來信,研究路遙的專家梁向陽說:“據(jù)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測算,《平凡的世界》當年的直接受眾達3億之多。這樣,《平凡的世界》乘著廣播的翅膀,在中國的天空中飛翔起來了……”②。
1989年,電視連續(xù)劇《平凡的世界》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開始拍攝,魯文潔、晏唐編劇,潘欣欣導演, 共14集,于1990年在陜西電視臺播放,最終獲1989年度第十屆全國優(yōu)秀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連續(xù)劇“提名榮譽”。這是在廣播劇之后,再一次將《平凡的世界》展現(xiàn)在普通大眾面前,王安憶回憶當時的盛況:“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陜西電視臺正在播放根據(jù)路遙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平凡的世界》。我們走到哪里都能聽見人們在議論《平凡的世界》。每天吃過晚飯,播完新聞,毛阿敏演唱的主題歌響起,這時侯,無論是縣委書記、大學教師,還是工人、農(nóng)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電視機前。”③可見,電視劇對普通大眾接受影響之大。2015年,由毛衛(wèi)寧執(zhí)導,王雷、佟麗婭、袁弘、李小萌、劉威、呂一、尤勇、汪蘆云等主演,SMG尚世影業(yè)、華視影視等聯(lián)合出品的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收視率從十名左右上升到第二,并獲得了多項大獎,又一次將《平凡的世界》推向熱議榜,使得大眾更加便利地接受。
廣播劇、電視劇與小說之間形成了一種連帶關系,雖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改編,但正是因為這兩種方式,《平凡的世界》才能夠更好地傳播。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使用,普通大眾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了解《平凡的世界》,包括內(nèi)容簡介和小說下載地址等。雖然這是在路遙去世之后才進一步普及,但是對普通大眾的接受影響重大。
三、對接受的思考
通過書籍、廣播劇、電視劇以及網(wǎng)絡等多種方式,《平凡的世界》被普通大眾廣泛接受,并深受讀者喜愛,小說也成為了“常銷書”,甚至被放到“經(jīng)典”行列,這種現(xiàn)象不得不讓人思考其中的原因和意義,筆者接下來就從作者作品和讀者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作家作品——對文學現(xiàn)實的想象
《平凡的世界》產(chǎn)生在西方思想大肆傳入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作家與評論家大多表現(xiàn)為跟風而行,現(xiàn)實主義似乎越來越不被重視,在這樣的語境下,路遙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他坦言道:“是因為你的寫作干脆不面對文學界,不面對批評界,而直接面對讀者。只要讀者不遺棄你,就證明你能夠存在。其實,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讀者永遠是真正的上帝?!雹苡纱丝梢?,他具有很強的讀者意識,他意識到大眾讀者對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認可,而對于現(xiàn)代主義作品則需要很長的適應過程,這個過程更主要的是個人素質(zhì)的提高。于是,在他的這部小說中表現(xiàn)出了諸多讓讀者共鳴的內(nèi)容和形式,比如尊重美德的民族審美心理、歌頌愛情的純潔、人物形象的獨立性等方面,契合受眾心理,充分顯示出“大眾化”的傾向。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小說將“個體意識”從時代中抽離出來,在1975—1985年這個變革的時代,作者表現(xiàn)了個人的奮斗不僅是社會的需要,更是一種個體意識的迸發(fā)。這種“抽離”是為了給讀者真實感和親切感。
筆者認為,這反映出路遙對文學現(xiàn)實的想象,他將學界的“冷落”想象成文學界和批評界的拋棄,將其夸大,所以只好來尋求讀者的關注,從而產(chǎn)生“讀者意識”,所幸的是,作者的這種想象最終得到滿足。
然而,大眾讀者的接受對于小說本身缺乏必要的積極作用。如青年學者楊慶祥認為:“首先,讀者在這里是一個不可分析、無法討論、沉默的群體,……其次,路遙的讀者雖然在數(shù)量上可能非常龐大,但是,缺少必需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路遙的讀者絕大部分是‘一次性讀者’,而且是流動的、業(yè)余的。”⑤龐大的業(yè)余性讀者群體,只是單方向接受,并沒有形成個人比較深刻的思考,在作者生前不能夠促進作者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高,在如今,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種盲目性,通過“口口相傳”的推薦方式,讀者群越來越大,其中大眾對小說盲目稱贊,缺乏其他的聲音,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接受現(xiàn)象,所以筆者認為,對于作者故意迎合“讀者”的創(chuàng)作應該多一些思考,不能盲目,這對作品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讀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幻想
筆者通過調(diào)查,在801份問卷的《平凡的世界》讀者中,有65.76%認為這部小說是勵志小說,21.38%表示是改革小說,只有10%認為是愛情小說。對于《平凡的世界》在當下的意義,60%左右的讀者認為,“給人以強烈的勵志感,使許多底層奮斗的青年看到希望”、“是當下農(nóng)民的真實寫照,呼喚新的城鄉(xiāng)關系的出現(xiàn)”以及“給許多面臨就業(yè)的大學生以精神上的激勵和人生啟迪”,由此可見,大部分的讀者采用的是“勵志型讀法”⑥。而主要讀者群是全日制學生,以及許多職場中的人,還有部分處于中下層生活水平的讀者。
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的顯示,筆者認為,大眾讀者對《平凡的世界》的接受主要反映出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幻想。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中下層群體,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向上的生長力,尤其面對生活上的挫折困苦的時候,他們需要一種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他們也希望自己通過奮斗得到應有的回報,自己能夠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相斗爭;他們渴望社會更加公平,自己享有平等的機會,這樣一些心理因素使得他們潛意識中尋求一種幻想滿足,而《平凡的世界》恰好滿足了這種幻想。
小說中有三條主線,分別以三個人物的言行為線索,他們分別是孫少平、孫少安和田福軍,其中孫少平反映的是個人的奮斗歷程,孫少安代表的是底層的改革,而田福軍則是處在上層的政治的進步,這三個人都具有大眾讀者心中的高尚品德,他們奮斗、樸實、善良,大眾讀者樂于接受這些積極的力量。尤其是在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官場不斷出現(xiàn)腐敗分子的現(xiàn)實社會之中,他們更渴望類似于孫少平、孫少安和田福軍這樣品格的人,讀者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他們,而面對孫玉寬和天福堂等人,這些讀者又表現(xiàn)出憎恨。
所以,在關于《平凡的世界》大部分的采訪中,被采訪者都承認《平凡的世界》給與他們強大的積極向上的力量,幫助他們樹立“不拋棄、不放棄”的品格,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商人,比如潘石屹等推薦這部小說。筆者對此雖然存在些許疑慮(例如一旦讀者對一部文學作品形成某種模式化的解讀,文學作品的自身的文學性也將受到影響),但是總體而言,這部小說能產(chǎn)生如此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既是作者之幸,亦是讀者之幸。
《平凡的世界》由于普通大眾的廣泛接受,正逐漸被“經(jīng)典化”,這部小說的地位正一步步被抬高,與20世紀形成的冷落形成對比。筆者認為,雖然《平凡的世界》存在部分缺陷,但是,它表現(xiàn)出獨有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理應受到“經(jīng)典”的待遇,所以,我們不能將其冷落,當然也不能將其過于神話,正視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而對于普通大眾對于這部小說的“接受熱”現(xiàn)象,更應該多加思考,不能盲目和模式化,應該多角度、理性地看待。
注釋:
①梁向陽:《路遙研究述評》,《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3年01期。
②梁向陽:《<平凡的世界>乘著廣播的翅膀飛翔》,《中國青年報》(電子報),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
③王安憶:《黃土的兒子》,《收藏界》,2012年11期。
④路遙著:《路遙全集:早晨從中午開始》,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5月版,12頁。
⑤程光煒、楊慶祥編:《重讀路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50—51頁。
⑥同上,79頁。
參考文獻:
[1]路遙著.平凡的世界(全三部)[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路遙著.路遙全集:早晨從中午開始[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李建軍、邢小利編選.路遙評論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厚夫著.路遙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版.
[5]程光煒、楊慶祥編.重讀路遙[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6]石天強著.斷裂地帶的精神流亡——路遙的文學實踐及其文化意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梁向陽.路遙研究述評[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3(01).
[8]王安憶.黃土的兒子[J].收藏界,2012(11).
[9]孫宏哲.淺談《平凡的世界》的創(chuàng)作與接受[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10]萬秀鳳.論路遙《人生》與《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J].山花,2009(22).
[11]胡冠男.“平凡”“人生”中的遺忘和重塑—路遙接受史研究[D].渤海大學,2009.
[12]王海軍.路遙接受史論[D].四川師范大學,2010.
[13]詹歆睿.論大眾傳媒對路遙小說的傳播[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14]李萍,王盈.接受美學視域下路遙小說的藝術魅力[J].榆林學院學報,2015(03).
[15]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現(xiàn)實主義常銷書”生產(chǎn)模式分析[J].小說批評,2003(01).
[1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契合今天的受眾心理》,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http://www.cssn.cn/wx/wx_hdht/201504/t20150402_1573577.shtml.
[17]梁向陽.《<平凡的世界>乘著廣播的翅膀飛翔》,《中國青年報》(電子報),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