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王開嶺先生的文字,理性、尖銳而又不乏感性,雅致的筆意,帶給人思想的震撼和直抵靈府的觸動。讀完先生的《古典之殤》,合上書,一個人靜靜地細品他筆下“原配的世界”中,那些于現(xiàn)代而言再也難覓的古典元素,那些曾經(jīng)樸拙、簡稚的東西,那些由美好的物象觸發(fā)衍生的感動和回味,真的帶給了自己一種珍貴的心靈體驗。
古典之殤,即古典元素、場景,原始經(jīng)歷、記憶的傷逝。的確,這個時代變得太快,五色雜陳,來不及駐留,來不及回味,或者,當你正經(jīng)歷時,不懂得以細膩敏感地去體察,待到有這樣一份心性抑或需要來品咂時,無數(shù)事物只剩下背影,只留有嘆息了。我們跟不上變化,我們內(nèi)心向往穩(wěn)定和秩序,對于那些消逝,會痛苦,會失措和迷茫,但出路何在,我們又從哪里去尋回這些流失,是值得思考的。
書中,先生懷念童年夏夜的螢火蟲,古詩詞中的螢文及一切古典的東方美學和古式情懷,雖偶顯稚拙但想起流螢映亮的叢林,集螢放賞的情境……讓人向往卻心生喟嘆。較之現(xiàn)代,黑夜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夜了,又哪來螢火?夜,真正的夜,能提供給人免于白日的塵囂、雜亂,一個真正屬于自我心靈空間的體驗,才能去感受和識別更多無形而貼心的東西。女織,又是書中先生緬懷、致敬的物象。男耕女織,牛郎織女,千年農(nóng)業(yè)史中的美滿情境,于當今卻都終結(jié)了,哪里還需要手工,還在意手工!大眾的追求更趨細致、精密和所謂的檔次,覺得手工的太拙陋、太費力。這也的確是時代的飛躍,但眾人們對于女織的淡化及偏見,更多的是審美取向和情感積累的落空。其實,每一針,每一環(huán),都是無聲的抒情,融進了心思、愛意和祝福。能織、會織,應被視為女性恒久的美德。像我,從南方乍來北國生活,在寒冷的冬日,能夠滿心地穿著母親一針一線完成的織物,于敏感的體質(zhì)而言,心靈頓覺溫暖。
古典場景的缺席,古典元素的流失,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犧牲品,但這不應是必然的。人們極力地追求高速、厭棄古拙,殊不知,回過頭來最終又會去追溯、捕捉這些原始的物象。正如林徽因曾經(jīng)預言“現(xiàn)在你們毀去了這些文物,終有一天你們會去仿造、復古這些文物?!笔堑?,我們的意識和情感,部分的來源于形象資源的整合。如同王開嶺先生所說的,“這些場景及物象的流失、缺席,不僅僅意味著風物的夭折,更意味著眾多美學信息和精神資源的流逝?!鄙鐣倪M步發(fā)展,著實需要同精神內(nèi)涵的充實,人文情懷的寬厚相協(xié)調(diào)。
文字中也滲透著先生俯瞰社會人間百態(tài)后發(fā)出的喟嘆。印象較深但也引我思考的是他所批判的“感動中國”。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被譽為是中國人的精神食糧,我讀不出這個節(jié)目深層次的社會和思想癥結(jié),只覺得它帶給了我一次次情感、意志的淘洗,感動之余,有溫暖、悲涼和無奈。而王開嶺先生則認為,“感動,這個詞相對溫和、平民化、人性化,但后面接了中國,則顯露出了政治自負和高端姿態(tài);當一個社會需要把道德大張旗鼓時,這個民族是可憐的,何況道德是不能作等級評量的。純粹的道德一定是樸素、默默無聞的,拒絕一切評估體系?!敝T此種種,構(gòu)成了他對于這檔節(jié)目的批判。而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社會還沒有進步到靠單純的道德自覺,不作等級、利益權(quán)衡的方式來提升國民素質(zhì)的程度。社會道德、思想意識的進步卻正需要像感動中國這樣一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示范。僅僅以道德這一屬性的本質(zhì)特征來要求一檔節(jié)目順應它的要求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畢竟,這種精神上的淘洗、宣揚、感染是有深刻意義的。雖說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了當今社會的道德饑渴,社會種種弊病的現(xiàn)實,但畢竟它本身就存在。低效總比無效強,何況,高效的方式又正在探索之中。這一點,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打開了一條思路,并不影響我對于這本書的敬重和愛意。
記得龍應臺曾說過,“無論如何的激情憤怒,都應該讓書留在架上。把窗關(guān)上,把人悶在固定不變的環(huán)境里,傷不了你討厭的人,只是平白傷了你自己的心胸。”我想,有時候書的功能還在于此,它能讓人免于心靈的煩擾糾結(jié),沉浸于其中,心靈坐標的定位更加精準,個體的內(nèi)心格局也會因此而更寬大。
所以,對這本書,我驚羨于它創(chuàng)設(shè)了荒野、流螢、泉井、蟲鳴等諸多的古典美學因素。先生敏銳細膩的感知帶著我們?nèi)ンw悟那些久遠的心智歷程。而后半部分的一些批判性思想,先生畢竟窺見了深藏的社會機理與時代脈搏,帶給我們關(guān)于一個事物另一面的另一種思維模式,一次心的歡愉。正如該書的推薦所言,“這是一本追溯經(jīng)典,保衛(wèi)生活,修復記憶,喚醒感官和心靈美學的書,顯露出作者希望修復古老面目,希望人間美好秩序的憧憬?!?/p>
是這樣一本書,帶給了我真實的,純粹如初的體驗,品讀它有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雨雪,能飲一杯無”般的志趣和酣暢痛快的化境之感。我想,這些有關(guān)美的、古典的、原生態(tài)的、純?nèi)坏?、詩境的元素和意象,是值得這個時代、人類予以致敬的,也將會讓我們在某個散淡的時刻,倏地回想起,頓覺舒暢而又欣慰。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