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冬至稱冬節(jié),家家戶戶備辦酒席,如同過節(jié)一樣。杜甫看著外面的氣候變化,想到國情家事,感觸萬分,命筆寫成這首詩。大意是:天時和人事在日月輪轉中催得很緊,到了冬至這一天,陽氣上升春天又要回來了。過完冬節(jié)白晝漸長,黑夜變短,女工刺繡的五彩線需要加上此細的,吹笛的六律也相應的飛動葭灰。水邊的岸柳在等待臘月過后,即將舒展枝葉;山野間的梅花也正突破寒氣,很快就要含苞吐放。自然界的景物隨著天氣轉暖而變化,人世間的事情就不盡相同了。思前想后,頓覺興致索然,再沒有心情繼續(xù)飲酒了。
時序循環(huán)非常迅速,一年的時光很快就要過去。古語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痹缭诹捍墨I《荊楚歲時記》中便有詳細記載:“魏、晉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長一線?!蔽覈糯鷮Χ吝@個節(jié)令非常重視,不少地方都有過冬節(jié)的習俗。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漸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歷代在這天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動,把冬至節(jié)看成和過年一樣重要。
秦朝曾以冬至為歲首,稱為過“小年”;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場舉行慶賀儀式,稱為“賀冬”,并且放假休息;唐朝把冬至看作是重新開始的象征,據(jù)《老學庵筆記》的記載,已將冬至前一天定為“除夜”。在杜審言的詩中有“冬至初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宴”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皇宮中慶賀此節(jié)的情形。到了宋朝,人們把冬至當作年一樣看待,皇帝接受朝賀后,官員們互相拜賀,車馬喧嚷,街巷擁擠,來往不絕。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一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笨梢姰敃r過冬節(jié),從朝廷到黎民百姓,舉國上下熱烈慶賀的場面。就是勞苦大眾貧于斷炊者,也要東挪西借,湊幾個錢辦辦伙食,以祭祀祖先,這種盛況真如同過年一樣熱鬧。
我們的祖先把自冬至之日起,每九天分為一個時段,依次定為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這八十一天的時間稱為“數(shù)九”,是一年中天氣由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重要階段。
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天時抗爭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說明寒冷程度的方法。
杜甫這首詩開首兩句是很有哲理性的,特別是第二句更體現(xiàn)了氣象科學的內涵,也是這篇短文的主題。那么“九”天從哪算起呢?這得從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規(guī)律談起。地球除了有晝夜變化的自轉以外,它還有季節(jié)變化的公轉。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緯二十三點五度),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也就是說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最少,數(shù)九就從這天開始。這一天還不是天氣最冷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所散失的熱量,遠遠小于從太陽輻射中所獲得的熱量,而在小寒到大寒的期間,地面向天空散發(fā)的熱量,大大超過了從太陽輻射里所獲得的熱量,溫度不斷降低,達到極值,所以“三九”就是全年中最冷的時候了。
根據(jù)物候變化的規(guī)律和特征,人們編成口頭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边@就是以冬至為起算點的“九九歌”,共八十一天,再加一九,剛好九十天,便到了春分,即冬至過后三個月,就又是一個農(nóng)事大忙的季節(ji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