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新浪網(wǎng)曾經(jīng)的CEO(首席執(zhí)行官)汪延,似乎無人不知。但很少有人知曉,他的爺爺是著名物理學家汪德昭。在兄弟幾人中,老大汪德耀是著名的生物學家,老二汪德昭是公認的中國國防水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中科院院士;老三汪德熙也是中科院院士,而且還是中國著名的高分子化學家、核化學化工事業(yè)主要奠基人之一。
汪氏家族良好的啟蒙教育
汪德耀、汪德昭、汪德熙三兄弟是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科學家,其中汪德昭、汪德熙都是中科院院士。
汪氏家族具有非常濃郁的文化傳統(tǒng),崇尚讀書,喜愛學習。汪氏三兄弟的祖籍是安徽省安慶,后輾轉落戶連云港板浦鎮(zhèn)。汪氏三兄弟的祖父汪心培是板浦鎮(zhèn)的雜貨店老板。汪心培有兩個兒子,長子是舉人,次子是秀才。次子汪壽序正是汪氏三兄弟的父親。汪壽序,號雁秋,人很聰敏,也很清高。他中了秀才之后,改習新學,離開板浦到省城南京,進入兩江師范學堂學習。汪壽序崇尚民以食為天,喜歡農(nóng)業(yè),選擇了博物科,是個勤奮好學的高材生。
1912年,汪壽序攜妻子和兩個兒子汪德耀、汪德昭到北京,任國民政府農(nóng)林部主事。1913年,汪德熙在北京出生。汪壽序還有一子汪德宣,排行第四,先學生物,后來經(jīng)商。汪氏四兄弟一直在北京師大附小、附中、北京師大就讀,接受了當時國內最好的基礎教育。
汪德昭:水聲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汪德昭在家中排行第二,其長兄汪德耀是生物細胞學家,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后曾任廈門大學校長、教授。他對汪德昭早年樹立愛國思想及赴法留學的影響頗大。
1931年,法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朗之萬到中國講學,內容是當時最“時尚”的相對論和超聲波。這個演講深深吸引了汪德昭。為了到法國去求學、拜朗之萬為師,他不惜和心愛的妻子作新婚別。在法國,他和朗之萬等共同創(chuàng)立了“朗之萬-汪德昭-布里加”定律,獲法國科學院大獎“虞格獎”,從此身列世界著名科學家之列。
1956年,應周恩來之請,汪德昭毅然帶著全家,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國?;貒?,汪德昭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兼室主任,并兼任中國科學院器材局局長。
1957年,汪德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經(jīng)聶榮臻元帥親自提名,由汪德昭出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開始籌建中國國防水聲學的研究工作。當時,發(fā)展國防水聲學,建立起中國的水下萬里長城———反潛探測系統(tǒng),對中國是極為重要、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大事??紤]到這一點,汪德昭毅然接受任務,挑起重擔。1964年,聲學研究所正式成立,他一直擔任所長或名譽所長。
在6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汪德昭在水聲學科研和中國水聲學科研隊伍建設上的成就,引起世界關注。鑒于其杰出成就,他被選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知名科學家”小組成員,成為唯一的中國組員。面對成就,汪德昭并不滿足,他一再對大家說道:“我們不應滿足于做國際水聲隊伍大合唱的一名隊員,我們應做國際水聲隊伍的領唱者?!?/p>
汪德昭生性幽默。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討論聲學和海洋研究的關系時,汪德昭打了一個比方,他說:“法國人認為,紅葡萄酒與奶酪是世上最美滿的婚姻。聲學家配上海洋學家,也是美滿的一對?!痹捯粢宦?,掌聲和笑聲頓起,知情人心里都清楚,汪德昭所說的“聲學家”則是他的另一半。她叫李惠年,是一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但又通曉生物學。
說起來,這夫妻二人對中國音樂還有一份不可磨滅的貢獻,汪德昭本人就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他會拉小提琴。著名指揮大師李德倫在回憶錄中曾提到,當年影響他走上音樂道路的,正是汪德昭和李惠年。
1998年12月28日,汪德昭逝世。2007年10月,李惠年逝世。
汪德熙:核化學化工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1929年,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師大附中?;瘜W和歷史是他最喜愛的兩門課,對化學的濃厚興趣引領著他走上了化工研究的道路,并為之矢志不渝。而學歷史時,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土淪喪,軍閥混戰(zhàn),“學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歷史,再也沒笑過”。這樣沉重的話語,出自中學時代的汪德熙口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此烙刻在他的心頭,汪德熙將個人奮斗目標和國家興亡緊緊連在了一起。1931年,汪德熙考上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8年,抗戰(zhàn)處于艱難時期,八路軍急需槍支彈藥,在這種條件下,抗日軍民被逼出了“地雷戰(zhàn)”這種方法。可是在當時,一沒人會造地雷,二缺少造地雷的器材、原料。這時,冀中軍區(qū)司令員呂正操想到了科學家。同年,任中國大學化學系講師的汪德熙與其他數(shù)百名北平的知識分子一起,在物理學家葉企孫的組織下離開敵占區(qū),到達了冀中抗日根據(jù)地。汪德熙去冀中是瞞著家人的,他自稱去天津教書。在此之前,葉企孫親自從天津到北平找到時年25歲的汪德熙,動員他去冀中根據(jù)地幫助解決氯酸鉀炸藥的難題。
恩師親自登門,所為又是抗日大義,汪德熙當即就答應了。為了能進入根據(jù)地,他還化裝成了傳教士。到了根據(jù)地,汪德熙擔任了冀中軍區(qū)供給部化工技術工作的負責人。在汪德熙、熊大縝和眾多愛國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冀中根據(jù)地的炸藥廠不斷壯大,到后來竟然建成了兩座擁有2000多名工人,能制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彈、復裝子彈、投彈簡單,能修理各種機械的大型兵工廠。
1938年9月的一個夜晚,汪德熙親自帶游擊隊員在保定以南第一次實驗了新式炸藥,當場成功炸毀日軍軍火列車一列。此后,這種炸藥不但經(jīng)常在日軍鐵路線上炸響,而且還裝進了地雷、手榴彈、炸藥包……成了八路軍最有威力和殺傷力的“重火力”。
1941年,汪德熙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讀研究生,還進行用連續(xù)電解法將葡萄糖還原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并在1946年獲科學博士學位。
1947年回國后,汪德熙先后任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教授。在此期間,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高分子化學家,他研制成功用鄰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熱固性塑料和不飽和聚酯,并用來制成玻璃鋼小汽車殼體,屬國際首創(chuàng)。
1956年,他被邀請參加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屬》《鈦冶金》兩個專題規(guī)劃的編寫。由于預見性強、水平高,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他用鄰苯三酚和糠醛聚酯制備塑料,取得了國際首創(chuàng)性科技成果。
如果沒有國家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的一紙調令,這位視化工專業(yè)為終身興趣與職業(yè)的專家會在化工科研與教學的領域里窮其一生。可自1960年下半年開始,化工專家汪德熙朝著核化工專家轉變。
1960年冬季的一天,二機部部長宋任窮詢問汪德熙的意見:“國家發(fā)展核事業(yè)很需要人才,現(xiàn)在把你這個搞化學的調來,不知你有什么想法?”盡管一時割舍不下化工科研的情緣,汪德熙還是說出了“我愿意”3個字。這句莊嚴的承諾,從此將他的后半生與祖國的核事業(yè)緊緊連在一起。汪德熙被調到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后歷任副所長和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長,領導和組織了一系列國防科研項目。
汪德熙先后承擔了核武器引爆裝置點火中子源研制、放射性三廢處理等科研項目,3項科研成果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他在原子能事業(yè)發(fā)展中,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核燃料后處理方面。他積極支持將原來根據(jù)蘇聯(lián)資料設計的沉淀法工藝流程改為萃取法,并提出在萃取過程中,溶劑輻射分解造成的乳化可能是一個關鍵性技術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采用萃取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1968年1月,按萃取法流程設計的后處理中間工廠投產(chǎn)一次成功,及時為核武器提供了首批钚裝料,為后處理工廠節(jié)省投資3.6億元,更使我國核燃料后處理工藝大大地朝前跨進了一步。
由于汪德熙在核化工領域成就卓著,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進步獎。2006年8月,汪德熙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摘自《中華英才》,《中國科學報》201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