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城皆有名稱,城名是歷史上逐漸形成的,命名、使用和更改都不是小事,有其內在的理據(jù)。摸清城名的來龍去脈,是地名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涉及地理、歷史、文化、民俗、語言等諸多學科領域,很有意思。
別的不表,單說城名中含具著語言學意義上的“城”義的例證,就不勝枚舉了。以中國地名來說,不論古稱,且舉今名,縣級以上稱“×城”的,就不知凡幾。雙城、白城、海城、鳳城、興城等,不一而足。此處的漢字“城”,早已由功能性字融化成了地名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一望可知的,你不叫“城”,還真不知是什么呢。
不僅中國如此,外國地名往往亦然。例如俄語地名里的“斯克”,也就是“××之城”的意思,像庫爾斯克、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等等。俄語地名中稱呼規(guī)模較大或地位較高的城,常用“格勒”或“哥羅德”(_grad或_gorod),諸如列寧格勒、伏爾加格勒、加里寧格勒等。這樣的用法不僅見于俄語地名,同屬斯拉夫語族的其他語言也常見用。如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意即“白色之城”,同俄語習慣相差不大。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格勒、布拉戈耶夫格勒、阿塞諾夫格勒、拉茲格勒等,與俄羅斯境內的那些“格勒”同為相對重量級的城市。
法語的地名里則有不少帶
“維爾”(_ville,意為“城鎮(zhèn)”)后綴的。例如法國的沙勒維爾、蒂永維爾、多維爾、耶維爾等,也無非都是不同的“××之城”。“維爾”的命名方式還伴隨法國、比利時的殖民擴張而散播到了非洲或其他地方。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意為“布拉柴(法國殖民兵站建立者)之城”。民主剛果首都金沙薩和第二大城基桑加尼在正式改行今名前,使用的舊名分別是利奧波德維爾和斯坦利維爾,用的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英國殖民者斯坦利的名字。
其實,美國境內也有不少帶_ville后綴的城名,估計是早年法國移民帶去的影響。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就是一座用獨立戰(zhàn)爭時期將領之名命名的紀念性“之城”。此外,還有派克維爾、丹維爾、亨茨維爾等,其意也大致如此。
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雜處的移民國家,地名中多有體現(xiàn),除上述來自法語的“維爾”之外,還有來自希臘、同樣意為“××之城”的“波利斯”,像明尼阿波利斯、印第安納波利斯。當然,這種“波利斯”(_polis)或其變體“波爾”(_pol),在歐洲遺留的痕跡就更多了,這都是與上古希臘人廣泛的殖民探航和文化流播相系的。
古往今來,古希臘人建立了不知多少個“波利斯”。因紀念戰(zhàn)爭的勝利,先后建有若干個獻給勝利女神尼卡的“勝利之城”,均稱尼科波利斯(Nicopolis/Nikopolis),包括位于今希臘西北部埃皮魯斯地區(qū)、土耳其卡帕多西亞地區(qū)、保加利亞境內的三處,還有位于耶路撒冷西北方的等等,大都惜已湮失。今保加利亞多瑙河畔尚存的尼科波爾(Nikopol),即此名的轉音,系借舊名的重建。巧的是,烏克蘭境內也有一座同名的尼科波爾,來歷大體相似。由于希臘人航海、拓殖時曾到黑海北岸漫游過,烏克蘭境內與之相關的希臘式城名便不少見,像梅利托波爾、馬里烏波爾,克里米亞半島上更有辛菲羅波爾(意為“幸福之城”)、塞瓦斯托波爾(意為“雄偉之城”),無非都是早年“波利斯”的變身。
意大利南部重鎮(zhèn)那不勒斯,舊稱拿波里(Napoli),也始建于遠古的希臘殖民者之手,時稱Neapolis,“新城”之意。埃及尼羅河沿岸的古城赫利奧波利斯,即獻給希臘太陽神赫利奧斯的城市。筆者不久前走訪土耳其,到過一處位于小亞細亞腹地名喚希拉波利斯的古城遺址,其意或即“圣廟之城”。在伊朗,毀于亞歷山大大帝的波斯帝國故都,一般仍依希臘習慣稱作波斯波利斯,“波斯之城”,而其波斯語原稱反倒被人淡忘。總之,古希臘文化所及之處,地名中便不難發(fā)現(xiàn)“波利斯”一類的遺痕,其分布則多以地中海周鄰地區(qū)為集中。
如此看來,漢語、俄語、法語、希臘語的城名里帶“城”字的,似乎都不少。前時去伊朗,也猛然間察覺到該國的地名里也有一些是帶“城”的。伊朗通行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波斯語稱“城市”為“阿巴德”(abad),原則上帶有這一后綴的地名,便是“××之城”的意思了。粗略掃視,僅伊朗境內的這類例證即頗可觀,譬如馬哈巴德、西伊斯蘭阿巴德、邁赫迪阿巴德等等,無不具此意蘊。如同漢語里那個“城”字,已然構成了地名的一部分,這里的“阿巴德”也是無法暫缺或替代的。
若將視野放寬還可發(fā)現(xiàn),周邊一些同操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或曾經受波斯文化熏染的地方,大抵也像波斯語中那樣,地名中有稱“阿巴德”的。像阿富汗有賈拉拉巴德、汗阿巴德、道拉塔巴德、阿里阿巴德等,因為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人的語言即屬伊朗語族。中亞塔吉克人的語言同樣屬伊朗語族,所以,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蘇聯(lián)時期曾稱作斯大林納巴德(斯大林之城),重要城市苦盞稱作列寧納巴德(列寧之城),后才改回舊名。從歷史上曾受波斯文化影響的中亞其他國家來看,“阿巴德”現(xiàn)象并不鮮見。吉爾吉斯斯坦也有名為賈拉拉巴德的城市;同伊朗毗鄰的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波斯語即意為“可愛的城市”。
從城名、地名的流行,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互碰撞與濡染,體現(xiàn)了人類文化絢麗多彩的豐富性,而這其中也有不少內在規(guī)則可循。
(摘自《中華讀書報》2016年2月17日 沈 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