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年前,一個新名詞在上海誕生并迅速傳播開來,它就是工人新村。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新村”成了工人新村的專用簡稱。一說你住在某某新村,即刻明白你是出自哪個行業(yè),甚至是哪家廠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新村不只屬于工人新村獨用,而是廣義指向上海新建的住宅區(qū)了。
1951年,花落曹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市區(qū)住房為2359.4萬平方米。其中33.66%為花園洋房、高樓公寓等高檔住宅,石庫門和舊式里弄占52.66%。霓虹燈外的上海工人居住如何?有租房或棲身客棧和寄宿所、有住工廠所建工房、有住自家私房,還有住在環(huán)境惡劣、結(jié)構(gòu)簡單的“滾地龍”和棚戶簡屋中。
曹楊新村村史館陳列著一復制品:市領導對曹楊建工人住宅文件的批復,日期是1951年7月28日,簽名是市長陳(毅)、副市長潘(漢年)、副市長盛(丕華)。市長們只簽了姓,姓后沒名,都畫著兩個小圈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從下半年到1950年上半年,根據(jù)市委市府指示,市總工會和市公共房屋管理處和市勞動局等部門,對工人的居住進行了調(diào)查;提出要辟建人民村、工人村和勞動新村。1951年4月市二屆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市府大禮堂舉行。陳毅在《1951年上海市工作任務》提出上海的市政建設方針是:“為生產(chǎn)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并且首先為工人階級服務”。并將此列為1951年中心任務的第三項。會議一致同意,要求“有重點的修理和建設工人住宅,修建工廠區(qū)域的道路、橋梁,改善下水道,飲水供給及環(huán)境衛(wèi)生,以改進工廠區(qū)及工人居住區(qū)的條件”。潘漢年予以具體化:“為工人階級服務,就市政建設來說,目前上海最迫切的工作,就是為工人階級解決居住問題”。并要求市政建設委員會
“規(guī)劃和領導建筑工人住宅”,專門成立了市工人住宅建設委員會。
新上海第一批住宅為誰而建就此明確,這濃墨重彩的第一筆落在哪個地方呢?1951年,普陀區(qū)被市委市府確定為重點試驗區(qū),以解決滬西工人居住為開端。7月10日,執(zhí)委會第一次會議確定:建造1000戶工人住宅。概算325萬元,用于征地、房屋和公共建筑等。資金主要來源是市財政投資房屋、公共建筑及室外附屬工程,各有關(guān)單位負責公用事業(yè)建設。28日,市府將“曹楊路工人住宅列入年度計劃”報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于是,有了本節(jié)開頭的那個批件。
“1002戶”住宅工程
上海第一個工人住宅工程原定1000戶,后成1002戶;因經(jīng)計算,建成后的單元可安排1002戶,即為“1002戶”住宅工程。
1951年9月,上海第一個工人住宅區(qū)開工。在不到一年的1952年4月竣工,公共建筑等其他配套也如期完成。5月25日,經(jīng)市總工會、市市政建設委員會和市公共房屋管理處等驗收合格。潘漢年參加了竣工儀式。
眼前這“1002戶”住宅區(qū),區(qū)內(nèi)有條小河穿過,中心還有大草地。主路寬21米,支路寬12米。房屋行列式的48幢樓組成3個街坊,樓房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立帖式二層??偯娣e32366平方米的住宅,分167個單元,可住1002戶。走進住宅,層高6米,房屋前后間距13米,保證了室內(nèi)的光線和冬日的陽光。廚房、廁所3戶合用。每層有2只抽水馬桶,樓上為木質(zhì)地板。
與住宅同時建設的配套建筑面積計8418平方米。其中,文教有小學、圖書館和大禮堂,生活服務有浴室老虎灶、菜場和消費合作社,還有診療所等。并預留了銀行、郵局、公園、文化館的建設基地。
因這里地處曹楊路,1953年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定名“1002戶”居住地為曹楊新村。新華社發(fā)通稿新聞:“曹楊新村目前已成為中國第一座工人住宅新村”。它的問世成為建設工人新村的樣板房。
在驗收通過的一個月后,曹楊新村分房工作基本完成。入住的653名工人來自滬西普陀、江寧、長寧等區(qū)的52家國營廠,還有349名從65家私營廠來。在這1002戶中,有重大技術(shù)革新、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合理化建議、生產(chǎn)有顯著貢獻、一貫帶頭的先進工作者247人,占24.6%;生產(chǎn)一貫積極且工齡較長、住房特別擁擠的老工人530人,占52.9%。村史館的照片告訴我,入住的勞模有楊富珍、裔式娟、陸阿狗、奚鳳秀、馬寶娣和邵森等;其中以紡織廠勞模居多。
能搬新村是幸福的,時稱“一人住新村,全廠都光榮”。猶如打鬼子打老蔣“一人參軍,全村光榮”。進村是熱鬧的,有工廠開卡車敲鑼打鼓送的,有自己踏黃魚車拉平板車去的。進村是隆重的,穿起新衣服,女孩頭發(fā)梳得讓梳子打滑,還佩戴小紅花。孩子們?yōu)⑾乱宦返墓鈽s和自豪:“伲住曹楊新村去啦——”
六十多年過去,占地2.14平方公里的曹楊新村已發(fā)展為大型成熟社區(qū),住宅建筑總面積200多萬平方米,住戶3.2萬多戶。
“二萬戶”
伴隨曹楊新村“1002戶”的落成,一個“二萬戶”工程就此展開。就在興建曹楊新村的同時,市府確定在楊浦、長寧等5區(qū)再建一批工人住宅,共計2000個單元,每單元住10戶,稱為“二
萬戶”住宅。
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員會統(tǒng)一選址、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制定住宅標準等。8月15日,投資5677萬元的“二萬戶”在楊浦、普陀、長寧和徐匯的9個基地同時開工。1953年9月全部落成,居住面積為55.53萬平方米,10萬職工遷入新居。這些呱呱墜地的工人新村,被市政府命名為長白一村、二村,控江一村、二村,甘泉二村、三村,曹楊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天山新村(一村)及日暉新村(一村)等。
與此同時,一些工廠按照
“兩萬戶”型設計標準,自行投資造工人住宅,在1952年到53年間,先后建成工農(nóng)新村等22個工人新村。
建造工人住宅,除國家和工廠投資“兩條腿”走路外;又出現(xiàn)“自建公助”形式,即由職工出錢、單位幫助建造標準低于
“兩萬戶”的工房。
從1953年到1958年,市府投資住宅建設2.9億元,在滬東、西、南、北、浦東等工業(yè)集中區(qū)和市區(qū)邊緣內(nèi)外兩側(cè),建起了大連、玉田、廣靈、滬太、宜川、真如、東安、虹橋、嶗山和乳山等25個住宅建設基地,同時辟有專供企事業(yè)單位自建住宅的天鑰、龍山等基地。在這六年里,建工人新村161個,面積432萬平方米。
上海從1952年開建第一個工人新村,到改革開放后的1994年,工人新村建設在四十二年間一路風雨。工人新村不僅建設了一個居住新空間,更是黨和人民政府愛人民、人民冷暖放心上的一段生動寫照。雖有建房材料、廚衛(wèi)合用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畢竟是中國工人階級自19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適宜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