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創(chuàng)業(yè)之初,花費時間最多的是尋找合伙人。
剛開始,有大公司的老總邀請我加盟,做企業(yè)文化建設和品牌推廣,待遇優(yōu)厚,有期權,也在我擅長的領域。思忖再三,我還是拒絕了,因為我和那位老總是將近30年的好友,讓我成為他的下屬,然后重新打磨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對于人到中年的我來說其實是一件需要耗費精力的事情。
后來,有個非常好的同學想要加入我的團隊,我們談了許久,最終還是未能達成一致。我們太熟悉,很怕因為自己處理問題不當而傷害了對方,因此在許多問題上,兩個人都變得小心翼翼。比如說起股份時,本來必須要有一個大股東,我們倆都不愿意成為大股東,堅持自己的股份不能超過50%,僅這一項,就探討了無數回。因為都不計較利益,希望對方能在合作中獲得更大的收益,結果很多事反而無法決策。
這兩件事讓我明白了關于合伙人的很重要的一點:你可以試著與合伙人最終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但不要在好朋友中尋找自己的合伙人。
我現(xiàn)在的合伙人是一位國企的高管,之所以會選擇與他合伙,最大的原因是我們之間的互補關系。
我是典型的“文科女”,多年來做紀錄片的導演,與人溝通的能力強;而這位高管恰恰與我相反,他在金融系統(tǒng)做了整整15年,熟悉管理流程,邏輯思維能力極強,常常把我天馬行空的描述變成可以施行的文字綱領。
我比他大了整整八歲。有了這八歲的差距,我愿意做大股東,在一切戰(zhàn)略方向上做出決策;有了這八歲的差距,他對于我們的合作方式非常習慣,我們找到彼此的短處,互補對方的不足。
我和現(xiàn)在的合伙人相處融洽還有一個原因——三觀一致。我們對金錢的觀念是一樣的,金錢是實現(xiàn)目標的一個標志,而不是目標本身;我們都認同企業(yè)文化最為重要,一個企業(yè)有什么樣的氣質,才能用什么樣的方式做事;我們都愿意和下屬成為朋友,而不是使用不怒而威的上級嘴臉與下屬相處;我們都喜歡樂觀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愛抱怨,不喜歡負能量;我們都喜歡干凈,有輕微潔癖……
找合伙人和找人生伴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我有一個曾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朋友,他有八個合伙人,據說最后分崩離析時鬧得很僵。他說他們經歷了最初的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再到后來的同室操戈,最后幾乎同歸于盡……我聽后哈哈大笑。
合伙人最重要的共識不是如何面對問題,而是如何面對成功后紛至沓來的利益。創(chuàng)業(yè)之初,如何給員工發(fā)出好看的工資,激勵大家更好地工作,給出一個美麗的愿景一點都不難,難的是當生活開始考量人性的時候,人們如何抉擇。那個時候,如果我們還能經受得住考驗,我們才是合格的合伙人。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6年第17期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