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簡直不敢相信童喜喜能寫出這部作品。
一個好的作家,能夠通過作品來感染讀者的心靈。一個偉大的作家,能夠通過作品提升讀者的境界。這部《新教育的一年級》,不僅是感動人、鼓舞人,它還能直接提升人、改變人。它不僅是給小學生的啟蒙教材,而且是給老師、給父母的小學輔導課程,是一套師生、親子共同成長的重要教材,非常精彩,非常美麗,非常真實。
我想,應該是這些年新教育的生活給童喜喜的影響吧。童喜喜在新教育擔任義工5年,一直沉浸其中。她其實早已經(jīng)不是觀察新教育,而是一個新教育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她完全把自己作為一個新教育的孩子、一個新教育的老師、一個新教育的父母來思考新教育。甚至可以說,她實際上不僅在思考新教育,更是在想生活,在想生命,在想教育,在想我們完整的美好的教育生活!
而這些,正是我們中國童書的創(chuàng)作中最缺乏的生命在場。
多少年來,校園作品一直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我一直認為,校園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任何一部好的校園作品都蘊含著教育,應該是能夠給老師、給父母以及孩子都有幫助和啟發(fā)的課程。但我們很少見到這樣的優(yōu)秀校園作品。市面上流行的所謂校園作品,無非是孩子生活的簡單模仿,甚至許多還有粗俗低劣的成分。
近幾年來,因為共同的推廣閱讀中結下的緣分,我應香港陳一心家族基金會之邀,參加過兩次“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頒獎活動。這是中國第一個國際級華文兒童圖畫書獎。他們告訴我,如今看看此類優(yōu)秀童書,幾乎90%以上都是外國的作品,中國作品很少找到,因為中國太缺少這樣的作家,去用心做這樣的創(chuàng)作了。他們發(fā)起這個獎項,希望鼓勵中國人往這個方向走。在頒獎活動現(xiàn)場,我的確真切感受到,他們不僅在推廣閱讀,更在耕耘中國的文化土壤,希望在這片土壤上生長出中國文化的果實。
我想,童喜喜也在做這樣的事。
從整體來說,當下中國人的精神還是浮躁而功利的,對閱讀的重視度仍然非常不夠,無論家庭還是學校,也是一天到晚圍著分數(shù)轉。但是,改變正在悄悄開始。尤其是開展了十幾年的新教育實驗,作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教育公益組織,新教育實驗幫助參與的實驗區(qū)、實驗學校和實驗教室里的老師、孩子、父母們重新捧起了書本。這種改變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再是簡單讀一本書、積累一點知識,而是擁有了一種能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積極美好的生活方式。
童喜喜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并且傳神地記錄了下來。在現(xiàn)實的困境與壓力下,如何幫孩子輕松學習、幫老師幸福執(zhí)教、幫父母高效輔導,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童喜喜找到了一條很獨特的路徑。
我一直主張,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應該從故事入手開始他們的學習,從老師跟孩子一起分享故事開始?!缎陆逃囊荒昙墶纷钸m合于父母或老師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分享。在孩子們開始學拼音之前,有父母和老師把書中的故事與孩子一起分享,在孩子學習了拼音以后,則可以依靠拼音自主閱讀這些故事。
《新教育的一年級》就像一面鏡子,讀過書的孩子、父母、老師,都能夠從中看見自己。
想想看,一個家里的孩子、一個班上的孩子,在閱讀《新教育的一年級》時,都像看見了心靈的鏡子,觀察到自己的行為方式、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最終改變師生的教育生活、改變所有孩子的生命。那就不得了!如果通過一部書,可以改變老師、改變學生父母們,改變校園、改變家庭里的生活,改變親子關系、改變師生關
系……一旦這條路被人打通的話,就是一條通往幸福的大路。一旦真的達到這個目標,就不僅是一個作家的所為,就已經(jīng)從作家升格為教育家。
我覺得,《新教育的一年級》更深遠的意義,就在于此。
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一定是一套非常熱銷的書,是深受孩子、老師和父母歡迎的書。我相信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的人,一定會和我一樣喜歡上這部作品。我也相信,這是童喜喜新的起點,她還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中陶會新教育分會、江蘇省海門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