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于少數民族藝術的日趨重視,國家對于“花兒”文化的保護力度也在逐漸加大,對于“花兒”的演唱風格、歷史傳承、文化繼承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本文以新疆回族花兒為切入點,通過對新疆回族“花兒”產生的歷史、演變、現代發(fā)展等方面進行研究,對新疆回族“花兒”演唱風格特點進行探討,具體從音樂形態(tài)、演唱風格方面介紹新疆回族“花兒”的風格特點。
[關鍵詞]
新疆回族;“花兒”;風格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80-03
2007年10月17日,新疆“花兒”成功申報為新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盎▋骸边@一種古老的回族民謠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青海、新疆等地影響很大,其濃郁的民族色彩也引起了很多民族藝術研究者的興趣。在“花兒”歌曲藝術中,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而這種民族特色在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細微的差別也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索。在“花兒”這種藝術形式中,充分體現出民族間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體現出一種藝術形式在跨越地區(qū)、跨越文化和時空之后的演變以及藝術永恒的感染力。在新疆這個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地區(qū),“花兒”藝術形式的流傳有其特殊的土壤,而從這也能夠看出我國少數文化的多元一體。
一、新疆回族“花兒”概述
(一)新疆回族花兒產生的歷史背景
新疆是一個地產豐富、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qū)。傳統(tǒng)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人曾在這里耕耘數百年,漢族和回族人民也在漢代開始在新疆移居屯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多種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產生了獨具特色又相互關聯的特點。
“花兒”又稱“山曲子”“山歌”“野曲子”,是回族的獨有藝術形式,本身有著悠久的歷史。按照地域劃分的話,“花兒”一般可以分為“青?;▋骸薄昂又莼▋骸薄皩幭幕▋骸钡?。新疆地區(qū)的“花兒”主要是由陜西、甘肅、青海一帶的回族人帶到新疆而流傳開來的。數百年間,大量回族人到新疆經商、移民、農耕,這些人將美麗的“花兒”文化帶到了新疆,也讓這種“花兒”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特點,融入了新疆本地的藝術元素。目前,新疆的“花兒”主要流行于昌吉地區(qū),在米泉、昌古等地也有著鮮明特色的“花兒”藝術存在。
(二)新疆回族花兒的歷史演變
當“花兒”流傳入新疆后,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受到了當地各族人民的喜愛,在與當地民族交流的過程中也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了改變。新疆的“花兒”藝術不僅僅保留了原有青海、甘肅回族的“花兒”特點,還在其中融合了多民族的藝術特色,比如新疆的小曲子、陜北的信天游等,還有部分“花兒”受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音樂元素的影響,有著鮮明的新疆特色。
(三)新疆回族花兒的現代發(fā)展
隨著現代人民對于少數民族藝術的不斷重視,“花兒”這一獨具魅力的藝術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F代新疆花兒的發(fā)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形式。在演出形式上,新疆花兒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的表現形式,開始出現“花兒”歌舞劇、“花兒”小品,到現在開始出現大型的“花兒”大戲。在伴奏方面,開始逐漸引入管弦樂、電子合成樂等等,豐富了“花兒”的藝術表現力。在“花兒”大型歌曲劇的編排中,以昌吉地區(qū)的《花兒與少年》《馬五哥與尕豆妹》等影響最大,反響也最為熱烈。這些“花兒”將傳統(tǒng)回族“花兒”的特點與新疆當地藝術形式相結合,同時融合了現代音樂的表現力和演唱形式,對傳統(tǒng)“花兒”藝術表現是一種突破,在繼承中尋求新的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不斷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
二、新疆回族花兒的音樂形態(tài)
(一)歌詞特點
1.格律
受到新疆方言的影響,新疆回族“花兒”的歌詞語言獨具特色,形成了有著鮮明風格的格律,主要表現為演唱時明快的節(jié)奏,以及獨特的歌詞格律、韻律。具體來說,新疆“花兒”的歌詞格律主要有四個方面特色:一是字數相似,每一句歌詞的字數相對比較一致;二是句數固定,每一首“花兒”的句數是基本一致的;三是停頓規(guī)律,每一句歌詞中的停頓有規(guī)律性;四是結尾的特殊性,奇數句子結尾是奇數詞,偶數句子結尾是偶數詞。
2.歌詞內容
回族“花兒”的歌詞一般都極具生活氣息,內容樸實,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和青海、甘肅等地的“花兒”相比,新疆“花兒”歌詞中所反映的內容比較貼近新疆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反映了很多新疆本地的風土人情和回族人民在新疆當地的生活。在歌詞的具體內容上,新疆“花兒”的歌詞內容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弘揚人間的真善美,歌頌人世間美好的情感。比如在新疆有一首傳統(tǒng)的“花兒”:“月亮(哈)當燈實在是亮,誰把它高掛在索羅的樹上。雜妹是牡丹花中的王,俊模樣賽過了九天的娘娘?!边@首歌曲就是歌頌了女孩的美麗,傳揚著愛情的美好?!盎▋骸敝辛硪活惛柙~是批判現實,訴說現實的不幸與哀苦,比如新疆“花兒”中另外一首訴說生活哀傷不幸的歌曲:“一年里盡吃的包谷鑲,餓肚子是窮人的家常。陽世間當長工最孽障,沒穿過像樣的衣裳?!边@首歌曲訴說的就是窮苦人家生活的艱辛與當時地主的壓迫,反映出底層人民生活的痛苦。
(二)曲式、調式特點
由于新疆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新疆回族“花兒”的歌詞曲式和調式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傮w來說,新疆地區(qū)回族的“花兒”在旋律上多運用五聲音階的級進、四度大跳、大幅度下滑音與細小裝飾音相結合,這些和旋的運用與新疆人民豪放風格息息相關,體現出新疆人民獨有的精神風貌。
在旋律進行中,多采用連續(xù)四度的上下跳進形式,常常多次出現先現音與延留音,有著鮮明的新疆音樂特點,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傳統(tǒng)的音樂旋律形式有相似之處。
在曲式方面,“花兒”的曲式結構嚴謹、小而精練,一般都是對稱的分句組成。在新疆“花兒”的曲式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襯腔,“花兒”通過襯詞、襯句引出襯腔,主要起到引入主題或者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時,襯腔也在結尾處起到收尾的作用。
[JP2]在調式方面,新疆回族“花兒”一般采用徽調式和商調式,通過連續(xù)四度以上的跳躍增加旋律的起伏,在結尾處一般都采取下滑處理,增加了旋律的委婉性。采取這兩種調式的“花兒”一方面繼承了山歌中傳統(tǒng)的高亢、堅定、激烈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加入了新疆當地婉轉、細膩的韻味。
三、新疆回族花兒的演唱風格
(一)語言
新疆回族一直使用著漢語以及漢字進行交流,“花兒”的演唱也一直以漢語為主,但是在民族融合過程中也糅雜著其他民族的語言和地方方言?;刈鍋碜园⒗貐^(qū),也一直保持有阿拉伯傳統(tǒng),在語言習慣中還保留有一些阿拉伯語用詞,其中最明顯的一詞就是胡大,即真主阿拉的意思。這種宗教文化用語在“花兒”中體現得比較明顯。
在新疆“花兒”中有著富有特色的甘肅、陜北回族方言痕跡,這可能是由于新疆的回族是由甘肅、陜北、青海等地回族移民的原因,在遷移過程中還保留以傳統(tǒng)的方言。比如說“尕娃娃”“丫頭子”,都能看出回族移民過程中保留的傳統(tǒng)痕跡。
在發(fā)音方面,新疆回族“花兒”也體現出了自己的特點,比如說平翹舌音中,習慣將翹舌音發(fā)成平舌音,zhi、chi、shi讀成zi、ci、si等;前后鼻音中習慣將前鼻音讀成后鼻音,如將“應”讀成“yin”;還有一些讀音根據當地的方言進行了該改音,比如巴郎中的“巴”讀成“bǎ”,這就是新疆當地的語言習慣決定的。這些語言上的改變賦予了新疆“花兒”濃郁的地域風格。
(二)演唱形式
“花兒”的演唱形式分為以下四種:“漫花兒”,即獨唱,演唱者可以即興發(fā)揮,有較強的主觀性和自主性;“對花兒”,即對唱,兩個演唱者一問一答進行表演;“合花兒”,即領唱配合合唱,一人擔任領唱,數人配合進行合唱;“聯花兒”,即將幾首“花兒”的內容組合到一起進行聯唱,是其他幾種“花兒”演唱形式的整合。
前文中提到,目前新疆“花兒”的表演形式是多樣的,因此在演唱形式上,新疆“花兒”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隨著現代音樂形式對傳統(tǒng)“花兒”演唱的影響,在新疆“花兒”的演唱中已經由單人的“漫花兒”逐漸開始向大型的“花兒”表演進行轉變,從“花兒”歌舞劇到“花兒”小品,再到現在的“花兒”大戲,“花兒”的演唱形式在不斷豐富,演唱內容也在逐漸增加。
(三)表演風格
新疆“花兒”的表演風格繼承了傳統(tǒng)回族“花兒”豪放、高亢的表演形式,同時也兼有新疆當地細膩、委婉的風格。不同內容的“花兒”在表演風格上也有著細微的差別。具體來說,新疆“花兒”的表演主要有兩方面特點:
1.對傳統(tǒng)“花兒”表演風格的繼承
新疆“花兒”對于傳統(tǒng)回族“花兒”的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繼承,主要體現在表演中的高亢、粗獷的特點,這是在“花兒”流傳過程中繼承了西北民歌風格的體現,如信天游、眉戶劇等都對“花兒”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了“花兒”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
2.新疆地方文化對于“花兒”表演形式的影響
新疆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小曲子曲調婉轉、細膩,而這種音樂形式也融入到了“花兒”表演形式中,賦予了“花兒”細膩的一面。同時,“花兒”也受到了新疆傳統(tǒng)語言的影響,在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的影響下“花兒”吐字吐音都與新疆本地方言相似,表演形式也更加靈活多變,而且由于受到了哈薩克族“阿肯”彈唱的影響,表演中添加了很多幽默風趣的特點。
同時,由于新疆“花兒”的即興演唱比較多,演唱中的襯詞非常有特色,大多數襯詞都是口語化的表達,如了、呀、哈等,這些襯詞讓演唱者的表演更加貼近大眾,讓人們更加熟悉,也易于接受,并且襯詞也幫助歌曲內容更易被人們理解,增加歌曲的活力。
[參 考 文 獻]
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集[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3]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李曉琴.新疆“花兒”演唱風格教學探析[J].昌吉學院學報,2008(01).
[5]王沛.河州花兒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6]杜亞雄.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3.
[7]郗慧民.西北花兒[M].陜西: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1984.
[8]武玉林.中國花兒通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9]劉凱.關于回族與回族花兒的探討[J].寧夏大學學報,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