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幼兒啟蒙階段音樂學習特點的闡述,找到啟發(fā)幼兒對音樂產(chǎn)生興趣的突破口。以維吾爾族歌舞為代表,通過維吾爾族歌舞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節(jié)奏等的特點來誘發(fā)孩子的音樂興趣以及審美能力。由此對少數(shù)民族歌舞融入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方面產(chǎn)生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及實際的措施,以此來為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關鍵詞]
新疆幼兒教育;啟蒙;風格特點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78-02
現(xiàn)如今,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整個教育事業(yè)也步入了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幼兒音樂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同時我們也看到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新疆幼兒教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是意識淡薄,不知道幼兒時期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重技輕藝;三是家庭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長們有一個誤區(qū),認為孩子學習音樂就應該送到專業(yè)的老師那里去,忽視掉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一、維吾爾族歌舞特點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的民族,張騫出使西域后暢通了絲綢之路,不僅使中原和西域的經(jīng)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溝通,也使得中原和西域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維吾爾族人民繼承了于田樂、龜茲樂、尹州樂、高昌樂等古代西域音樂,以及古代回紇音樂的傳統(tǒng),同時廣泛吸收了大量中原地區(qū)和印度、阿拉伯、伊朗,甚至羅馬、希臘等東西方許多國家和民族樂舞的精華,并漸漸形成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維吾爾族歌舞。維吾爾族歌舞,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類?,F(xiàn)流傳于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刀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二、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發(fā)展趨勢及現(xiàn)狀分析
新疆這樣的多源環(huán)境中幼兒教育值得關注,柯達伊認為人的生命和音樂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音樂在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無音樂不成活。而人類3到6歲的年齡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階段,所以音樂啟蒙教育要從娃娃抓起。3~6歲幼兒有其獨特的年齡心理特征、身體發(fā)展水平和行為方式。仔細觀察的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幼兒有以下行為特點:喜愛做游戲,中國幼教專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庇螒蚴且环N學習方式,于幼兒有諸多益處,即“多游戲,多強壯;多游戲,多開心;多游戲,多學問”;“多游戲,多思考,增本領,長聰明”。樂于模仿,幼兒看見媽媽做家務,他也要做著看看;聽見各種聲音都要學著做做。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孩子只有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才會產(chǎn)生去一探究竟的想法,才能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世界。喜歡被表揚;喜歡交朋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也就意味著,幼兒的意識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使他們無法長時間地對一件事情有長久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們對鮮艷的色彩、突然的移動、新鮮感的事物比較容易引起興趣和愿望,這需要在成人指導下培養(yǎng)他們對事物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對待這個世界持感性的態(tài)度。自制力弱,容易言行脫節(jié)。
基于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現(xiàn)狀,我在此做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3~6歲的幼兒是借助于顏色、形狀、聲音,而不是靠語言的交往來獲得認知來認識這個世界的。該時期幼兒的注意仍然是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并且達到較高水平。如強烈的聲音、生動的形象、鮮明的顏色、突然變化的運動等都會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以及與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有著密切關系的刺激物也會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而維吾爾族歌舞的強烈節(jié)奏感,歡快的旋律,都能夠充分引起孩子的興趣,被孩子喜愛。
由于幼兒認識這個客觀世界的方法主要是靠感官體驗的感性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孩子這一特點來對他進行教育與智力的開發(fā)。因為我們生長在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見到聽到維吾爾族歌舞,它手鼓打出的5/8拍的節(jié)奏,非常具有刺激性的強拍,會強烈地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參與到音樂當中去,感受到維吾爾族歌舞帶給他們的歡樂氣氛。跳舞的維吾爾族姑娘身穿的顏色鮮艷的麥迪萊斯絲綢,頭戴的小花帽,一頭油亮的小辮子,都會吸引孩子的目光,爭相模仿,因此在街上經(jīng)常會看見穿著維族花裙子戴著小花帽梳著小辮子的漢族小姑娘。在幼兒對維吾爾族歌舞產(chǎn)生興趣之后,加之幼兒園和家庭的正確引導與教育,一定會給幼兒音樂啟蒙教育帶來很好的效果。
從小就讓孩子接受音樂啟蒙的教育并不是希望他能成為音樂家或是藝術(shù)家,只是希望孩子能擁有對美的欣賞能力。因此,在幼兒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歌曲中學習到美與丑、悲與喜、對與錯。并能通過對歌曲的演唱表達出自己贊揚、熱愛、關心、同情等的感情。如維吾爾族兒歌《哇哈哈》,歌曲的主旨是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祖國的情感,但卻沒有在歌曲中直接說出熱愛祖國的話語,而是通過將祖國媽媽形象地描寫成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通過天真純樸的兒童語氣、音調(diào)旋律,唱出了生活在這個大花園的小朋友很幸福,由此來升華孩子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從音樂欣賞美,感受美。
三、將維吾爾族歌舞融入幼兒音樂啟蒙
(一)教育意義
既然我們生在這樣一片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區(qū),那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帶給我們的厚禮,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結(jié)合自身專業(yè),將維吾爾族的音樂舞蹈突破民族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不光讓更多的小朋友能感受到新疆音樂文化的魅力,還要讓更多的大朋友們也能感受到來自新疆這片神奇土地的獨特魅力。在熟悉西方音樂的同時也不忘我們本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讓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不僅在全世界人們的心中燦爛輝煌,最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炎黃子孫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二)理論意義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和少數(shù)民族需要有很多生活上學習上工作上的交流,造成我們具有雙重樂感的能力。雙重樂感是由美國音樂學家曼特爾胡德于20世紀80年代所提出的,它主要指的是民族音樂學家在對某一個特定民族或某個特定風格音樂進行研究時,須具有完全參與該類型音樂體系類似局內(nèi)人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盡量準確地用語言來描述出該音樂。這個理論一開始是針對民族音樂學家提出的,但隨著20世紀末多元音樂教育觀念的提出與發(fā)展,逐漸擴大到整個音樂領域中來。張院長及他的團隊則將這一理論轉(zhuǎn)化為實際,已經(jīng)將它融入到新疆高等音樂教育教學的課堂當中去,將其教授給正在就讀的本科生,期望能通過他們將這理論推廣普及到幼兒園及中小學當中去。
我主要闡述的是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也就是學前教育這一塊的內(nèi)容。希望將維吾爾族歌舞這一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與歐洲大小調(diào)音樂體系相結(jié)合,又相互區(qū)別地融入對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中去,讓孩子們在“雙重樂感”的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的同時,也將我們燦爛的音樂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
(三)實踐意義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所以我們必須聘請經(jīng)過專業(yè)雙重樂感理論教育培訓出來的教師,這類教師因在雙重樂感理論的教育下,首先已經(jīng)具備雙重樂感的能力,教師可以將他對雙重樂感的感悟結(jié)合所學理論知識教授給他的學生。
在幼兒園為小朋友開設的課程中,可以選取一些簡單的維吾爾族歌舞中的動作以及節(jié)奏加入到小朋友的聲樂課舞蹈課甚至是美術(shù)課,開展到小朋友的課間操當中去。在聲樂課上,老師可以挑選一些維吾爾族的兒歌,如《小巴郎》《哇哈哈》《雪蓮花》《維族小姑娘》等,在學唱的同時可以向小朋友們簡單介紹我們美麗的新疆,讓小朋友們對新疆的、維吾爾族的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了解。在舞蹈課上,老師可以選取一些富有新疆特色的打擊樂器,如鈴鼓,來為小朋友們編一套鈴鼓舞,在感受維吾爾族音樂的同時體會維吾爾族舞蹈的魅力所在。課間的廣播體操可選取一首最被小朋友喜愛的維吾爾族兒歌,結(jié)合特色且簡單易學的動作,還可加入鈴鼓等樂器,編成一套既富有新疆特色又能讓小朋友鍛煉身體的寓教于樂的廣播體操。還可經(jīng)常組織漢族小朋友和維族小朋友一起進行合唱、繪畫、舞蹈等活動,拉近維吾爾族和漢族小朋友間的距離,拉近維吾爾族和漢族文化間的距離。
[參 考 文 獻]
張歡.雙重樂感的理論與實踐[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2.
[2]張歡,周吉.維吾爾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肖勇,馮之力.新疆民族聲樂作品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4]金秋.中國區(qū)域性少數(shù)名族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馬云霞.名族舞蹈技術(shù)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9.
[6]王印英.幼兒舞蹈啟蒙教育的新理念[J].學前教育研究,2012(09).
[7]劉少輝.維吾爾族舞蹈教學及音樂特點分析[J].民族音樂,2009(01).
[8]劉媛.淺談啟蒙教育中的音樂教育[J]. 學前教育研究,2008(04).
[9]李亞培.幼兒節(jié)奏感培養(yǎng)及其能力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10]安元中.淺談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及美學意義[J].才智,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