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是中華名族最主要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最快的民族器樂之一。從近現(xiàn)代至今,二胡已經從傳統(tǒng)中提煉出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展出許多新的演奏技巧和多變風格。作曲家高韶青是當代非常杰出的音樂家,因為常年居住在海外,對西方音樂和創(chuàng)作技法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喜歡“中西合璧”,傳統(tǒng)民族調式再融合多元化的外國音樂元素,使作品非常具有動感和活力,是當代我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先鋒?!睹娠L》是作曲家高韶青2008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蒙古地域風情的隨想曲作品,此曲以蒙古民族調式為題材,融合了西方現(xiàn)代舞“大河之舞”的節(jié)奏,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是不可多得的曠世佳作。本文通過對《蒙風》濃郁民族風味及高超特色演奏技法進行分析與研究,使得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賞析與演奏作品。
[關鍵詞]曲式;技巧;風格;地域;音樂語言;情感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4-0058-04
二胡,始于唐朝,稱“奚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最重要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與國外的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國作曲家受到西洋音樂理念和西洋演奏技法影響頗多,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許多現(xiàn)代技法和新元素,這使得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大大拓寬,同時也涌入了大量多元素、風格多變的現(xiàn)代派作品。如今二胡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手法頗多,以傳統(tǒng)民族音樂為基礎,結合國外多元化音樂特點。代表作有王建民的“四部狂想曲”,關乃忠的“協(xié)奏曲系列”,劉文金的“如來夢套曲”,高韶青的“隨想曲系列”,還有部分二胡作品是移植著名小提琴曲,例如,《卡門主題幻想曲》、《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NO.24》、《野蜂飛舞》等等。高難度的炫技作品,促使著二胡演奏家們和二胡表演者們的基本功和技術大大提高,現(xiàn)階段有大量優(yōu)秀的二胡作曲家和演奏家顯現(xiàn),如今二胡的發(fā)展可謂是進入到“百花齊放,繁榮鼎盛”的新局面?!峨S想曲二號——蒙風》的作曲者高韶青就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集一身的杰出現(xiàn)代派音樂家。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蒙風》是傳統(tǒng)音樂與現(xiàn)代元素的完美結合,以蒙古草原地域特色音樂為題材,同時又融合了西方現(xiàn)代舞“大河之舞”的節(jié)奏特點,是非常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覺享受和鮮明的時代感,是不可多得的二胡優(yōu)秀作品。
一、 作曲家高韶青及作品《蒙風》概況
(一)作曲家高韶青簡介
作曲家高韶青1967年出生于甘肅,是中國現(xiàn)代二胡音樂的先鋒,是當代最杰出的二胡大家之一。他是第一位將布魯士音樂、搖滾音樂、爵士音樂、南亞民族音樂、鄉(xiāng)村音樂等元素植入到二胡中的作曲家,把世界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完美融合,真正意義上的把民族樂器二胡推向了國際化大舞臺。他的大膽創(chuàng)新激發(fā)了中國傳統(tǒng)民樂的新趨勢、新民樂。他的代表作有《思鄉(xiāng)》、《蒙風》、《炫動》等等,改編移植的有技術高超的《吉普賽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等等。他參加演奏的電影《潁州的孩子》還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影片獎。
(二)《隨想曲二號——蒙風》的創(chuàng)作思路
隨想曲二號《蒙風》是國際音樂節(jié) “上海之春”二胡邀請賽2008年的委約作品,它是勾勒蒙古草原風土人情的一首作品,此曲在創(chuàng)作上引用了蒙古民歌為主題,熱情奔放的節(jié)奏為主導動機從而來發(fā)展。在演奏上,融合了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傳統(tǒng)旋律與流行元素,運用多樣化的手法將現(xiàn)代作曲技法與傳統(tǒng)民歌的素材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浩瀚、無垠的粗獷之美。形象地勾畫出蒙古草原自然寬廣的壯麗景象和人們熱情奔放的性格。
二、《隨想曲二號——蒙風》的曲式結構分析
《蒙風》的曲式結構總體上是以再現(xiàn)復三部曲式為結構的現(xiàn)代二胡曲目,在民族調性的基礎上再與交響化相結合,打破原有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模式,同時,曲子加入了許多蒙古風味的技巧,以及有氣勢的節(jié)奏型、如歌的旋律等等,用精彩絕倫的音樂語言將蒙古人的粗獷、豪放、爽朗的性格及大草原的遼闊、壯觀、無邊無際的畫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第一部分 A快板
1.“A快板”第一段落a是爽朗奔放的快板,是第1~24小節(jié),旋律結構分為(8+8+8),中間段落是主題素材,呈展開式。此段落是由d小調構成有小型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簡潔明了地表現(xiàn)了草原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
2.“A快板”第二段落b是如歌熱情的中板,從樂曲的第25~57小節(jié),旋律結構分為(8+8+17),此段落的二胡b段與鋼琴a段旋律主題動機相呼應,非常形象地表現(xiàn)了蒙古草原的遼闊與歌唱了蒙古人民如今幸福美好生活。
3.“A快板”第三段落a1是第58~71小節(jié),旋律結構是(8+6),此段落采用的主題旋律精煉再現(xiàn)手法,再一次有力的強調了主題,使樂曲更加富有動力,不拖沓,向前流動。
(二)第二部分 B慢板
1.“B慢板”對比段中復樂段是抒情的行板,從第72~88小節(jié),旋律結構分為(8+9),此段落前是由蒙古牧民小調延伸改編而成的以d小調為調性優(yōu)美委婉的旋律,后是二胡部分華彩前的一個發(fā)展和旋律性的鋪墊,仿佛描述的是蒙古牧民躺在夜里星空璀璨的草原上,思念自己的親人,對比表現(xiàn)了蒙古民族心思細膩柔軟的另一面。
2.“B慢板”對比段中展開式段落是二胡的華彩部分,從樂曲的第89~100小節(jié),它運用了“B慢板”中的主題旋律,進行延伸發(fā)展、變奏,使情緒高漲,推向高潮,引出再現(xiàn)部分。
(三)第三部分 快板再現(xiàn)
1.“A1快板再現(xiàn)”單三部第一段落a是從第101~116小節(jié),旋律結構分為(8+8),此段落與“A快板”中的主體有所不同,將樂句進行壓縮精煉,形成了類似的小型單二部結構特征。
2.“A1快板再現(xiàn)”第二段落b段是第117~148小節(jié),旋律結構分為(8+8+16),此段是以鋼琴的旋律為主,二胡部旋律為鋪墊,展示出浩瀚氣勢。
3.“A1快板再現(xiàn)”第三段落a段是歡騰的急板,是149~162小節(jié),再次將“A快板”的旋律主題濃縮精煉變奏再現(xiàn),運用了主導動機多次經典回顧的手法,急板一直到最后,宏偉輝煌,氣勢磅礴,將氣氛推向頂點,然后一個撥弦強收,全曲結束。
三、民族風味 地域風格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边@首詩栩栩如生的勾畫出蒙古草原,天空,天野相接,壯麗無比,生機勃勃,生動的描繪出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動人畫面,全詩區(qū)區(qū)二十幾余字就足以流露蒙古游牧民族生活的壯麗美好。受其歷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影響,蒙古游牧名族的性格也是極其豪爽,耿直,有著草原般寬廣的胸襟。二胡曲《蒙風》就運用到一些特有的風格技巧將蒙古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性格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三度顫音的應用
顫音指的是在右手運弓的同時,左手將一手指按在琴弦上,與其相鄰的手指在琴弦上具有彈性和顆粒性的敲擊,產生的一種連續(xù)交替的特殊音效。而《蒙風》中大量的運用到三度顫音,它與普通顫音不同的是手指相隔一個來打顫音,這是蒙古長調中特有的一種演奏技巧。三度顫音它分為,大三度顫音與小三度顫音,例如do的顫音是大三度do mi,re的顫音是小三度re fa。在演奏中,顫音的節(jié)奏慢起,漸快,再延伸,顫的手指每次加上一點小尾巴滑音,右手運弓延展,與其稍帶自由的散板節(jié)奏來進行演奏,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在一片遼闊的大草原上,牧民們悠然自得的美好風光浮現(xiàn)在眼簾。在顫音中演奏旋律,是蒙古音樂中特有的一大韻律,作者高韶青也將這一音樂風格凝煉的精華運用到了作品《蒙風》中。
(二)大滑音的應用
滑音,指的是為了達到某種音響效果,指尖在琴弦上有意識的滑動,滑動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從滑音幅度來劃分,有大三度以上的大滑音和小三度的小滑音;從滑動的方向來劃分,有由低音滑向高音的上滑音和由高音滑向低音的下滑音?!睹娠L》中運用到大量的大滑音技巧,二胡演奏大滑音是模仿蒙古特有的民間樂器“馬頭琴”的一種技巧,兩個音之間遠距離快速上下滑動,以此來模仿“馬頭琴”的獨有韻味,表達蒙古樂曲的濃厚情感,形象地突出了“馬背上的民族”富有遼闊草原般的胸襟和碧水藍天般的真誠,讓我們感受到他們血液里都流淌著能量與活力,眼神中也顯現(xiàn)著擁有草原,藍天般壯麗的自信!
(三)蒙古長調的應用
蒙古長調在蒙古語中叫做“烏日圖道”,是長歌的意思,它的特征自由緩慢,腔長字少,悠遠嘹亮,擅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歌詞一般分為上、下各兩句,內容主要是描述蒙古的草原、藍天、白云、駿馬、牛羊、河流等等大自然的景象。蒙古長調以鮮活的游牧文化基調與各具特色的獨特演唱方式來告訴我們關于蒙古民族的人文習俗、文化歷史、哲學、道德和對藝術的理解,所以被大家形象的寓意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蒙風》中這段旋律就借鑒了蒙古長調的元素,旋律悠長舒緩、氣息綿綿不絕,意境曠志怡神,旋律極其富有裝飾性,巧妙地融入了前后倚音、上下滑音、回轉滑音和波折音或裝飾音等演奏技巧,匯聚了蒙古長調的多元地域特色。它自由、零碎、間斷,但“形散神不散”,悠長的節(jié)奏形態(tài),猶如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向大自然傾訴著對家鄉(xiāng)的一片深情。許多藝術家和音樂學家將這種音樂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境界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升華”。
四、精湛的演奏技巧
近時期來,二胡的發(fā)展有著“跨時代”的飛躍。才華橫溢的現(xiàn)代派作曲家人才輩出,勇于創(chuàng)新的高難度技術提煉而成,將西洋與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手法相結合,移植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指法弓法,將民族樂器“二胡”發(fā)展得更加科學、多元化。《蒙風》中,作曲家高韶青就融入了許多高技術演奏技巧,添入了許多新音樂元素,豐富了音樂表現(xiàn)力,使演奏者們在演奏每一個音符時,都煥發(fā)著能量與激情。
(1)重音的演奏技巧
“重音”技巧指的是當重音記號標記在某個音符的符頭上或符頭下時,這個音就要演奏的非常有力,較于其他音要強些,從而來表現(xiàn)音樂樂句的風格特點。《蒙風》中采用了豐富多變的節(jié)奏型,從曲子一開始,就采用了前十六、后十六、平十六、三十二分音符等等,作者還在如此多變的節(jié)奏型中加入了不規(guī)則重音記號,有強拍上的,有弱拍上的,通過突出重音的處理,再進行強弱拍交替,使得樂曲一開始就氣勢磅礴,有持續(xù)的爆發(fā)力,突出表現(xiàn)了“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zhàn),具備非同凡響的持續(xù)戰(zhàn)斗力。在強調重音時,要保證重音音色的厚度、亮度、通透性與空間感,右手控制弓子要放松。在演奏時要非常嚴格要求節(jié)拍律動的準確性,再加上“重音”的完美呈現(xiàn),作者給聽眾帶來了新穎非凡的視聽“新元素”音樂,表達了蒙古族人民真誠、熱情、文武雙全、多才多藝和不屈不撓的性格特點,仿佛告訴我們,蒙古族人曾經征服了世界上他們所能到達的地方,然而,當戰(zhàn)士的煙塵揮去,留給世人的更多的是寬容的背影。
(2)快速音階的演奏技巧
快速音階的概念是指調式中的各音,以某一音高作為起點,主音開始,依照音高順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來排列,如此形成的音列,稱之為“音階”。音階從低到高排列組成,稱之為“上行”,音階從高到低排列組成,稱之為“下行”。要清晰、立體、流暢、快速地演奏此段,是《蒙風》考驗演奏者們的一大難度技巧。快速音階在《蒙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左手手技能要求很高,手指要靈活主動,左手手位移動要迅速精準,在頻繁快速的換把和變化音交錯進行的同時要切記保證左手按弦的“音準”,這是至關重要的。右手手腕要協(xié)調配合,注意運弓分配,在演奏此串六十四分音階的時候,運弓的力量要保持,要做到“前緊后松”,要給后面一大串的音留好弓子和力量,慢慢漸強,再將情緒推上去,此段非??简炑葑嗾邆冏笥沂值幕竟Γ焖俑唠y度的技巧下,還要保持每個音的音準不偏離,音色洪亮,飽滿度和清晰度,實屬不易。密集快速的音階琶音在二胡兩根琴弦上變化跳躍,輾轉空鳴,猶如蒙古騎士騎著奔騰的駿馬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馳騁后,停下,坐在遼闊的草原上仰望天空,冥想,仿佛告訴我們無論他們在哪兒,無論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內心深處,都寄予著對家鄉(xiāng)無比深沉的念與愛。
(3)雙音的演奏技巧
《蒙風》中運用到了“雙音”的演奏技法,是用來模仿馬頭琴的一種演奏技巧。二胡在演奏“雙音”時,右手持弓與平時二胡演奏持弓有所不同,中指和無名指放在弓毛上往內弦頂,食指放在弓桿上,使弓桿緊貼外弦,弓毛和弓桿同時與內外弦有力的摩擦,產生和聲,要注意重音的立點,左右手控制好音準、力度、弓速,弓毛在琴弦上收放自如,一緊一松地交錯進行著,如此產生的音效,就好像草原上奔騰駿馬的嘶鳴聲和馬蹄聲混合在一起,再加上左手旋律的演繹,仿佛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戰(zhàn)馬奔騰、跌宕起伏、緊張激烈的賽馬景象。
(4)人工泛音的演奏技巧
二胡演奏中的泛音一般分為兩種,“自然泛音” 和 “人工泛音”。自然泛音務必借用全弦的振動來發(fā)音,在演奏的同時,左手按弦的力度要佷輕,然而右手運弓的力度相比之下要重一些。人工泛音的音響效果則清皙透亮,如今,大量的人工泛音被運用到二胡作品中,《蒙風》也不例外?!睹娠L》中的人工泛音是左手一指和小指同時按弦,一指實按,小指虛按,在演奏人工泛音時,一定要把握好左手精準的音程關系,食指實按和小指虛按的力度,移動把位時要調整好準確純四度的指距,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泛音都通透、明亮、純凈。另外,右手持弓要與左手按弦換把配合好,都需連貫、通暢,這樣才能更好的表現(xiàn)旋律的歌唱性,仿佛把聽眾帶入到夜空漫天繁星下的大草原,明亮寧靜,深邃悠遠,回味無窮。
(五)大跳的演奏技巧
跳把是二胡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也是演奏中換把方式中的一種,在演奏跳把過程中不能帶有任何的上下滑音,而且要十分精準的把握好音準,這般才能達到跳把的意義。《蒙風》的華彩部分運用到很多大跳,大跳把比普通的跳把技巧難度更大,音程間距更大,音準更難控制,在平時練習時要下大功夫。在演奏大跳時,務必保持好重心的平衡,換把的同時要求左手肩膀、大臂、小臂、手腕、手指都保持放松、自然、穩(wěn)定的狀態(tài),從而確保在跳把過程中發(fā)音的穩(wěn)固和精準。左右手持琴的姿勢方法要正確,手臂帶動手腕,手腕帶動手指在琴弦上靈活、準確地按弦。左手順著琴桿向上或向下大跳時,虎口也要指引性的轉移到新的把位,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等虎口滑到新把位時,左手上、下的動作就立即終止,左手手指的按音要終止在精準的音高上。在二胡演奏跳把的實際表明,左手按音換把和右手運弓都要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左手如果沒有右手各個關節(jié)動作的協(xié)調一致和放松,就無法確保左手跳把動作的自然和穩(wěn)定。若初學時不養(yǎng)成正確的演奏姿勢和方法,往往會在今后的左手換把時形成不經意的運弓壓弦,力度不穩(wěn)定等問題,造成運弓力量的變化和音色的不均勻,反之在右手運弓壓弦力度變化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左手換把動作的協(xié)調、穩(wěn)定。所以在練習中,務必要掌握好正確的方法,一遍遍慢練,達到各項要求之后,再上速度,爐火純青地表演這段華彩大跳,這是考驗演奏者們基本功和演奏水平的一大技巧。
結語
在練習作品《蒙風》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具備堅固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術,更加不能忽視的是我們對樂曲的理解,對旋律線條走向以及演奏樂曲的情緒和情感的引導和把握。技術和情感都是演奏《蒙風》的必備要素,他們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切不可一味地注重炫技,那樣的音樂是蒼白無力的?!睹娠L》中,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高韶青專業(yè)的作曲技法,也可以看到他獨特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視角。從一個小的主題動機發(fā)展成一個龐大的結構,把動感的節(jié)奏作為一個立意點,注入蒙風濃郁的地域風情,借鑒西方弦樂的演奏技法,將二胡自身擅長的旋律音樂語言表達相結合,巧妙地融合了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與現(xiàn)代音樂,并充分地探索挖掘出了二胡在節(jié)奏上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給觀眾帶來了嶄新的視覺與聽覺沖擊,是無可挑剔的好作品。高韶青是集創(chuàng)作與演奏才華于一身的音樂家,致使他的二胡作品有著實質性的意義。他勇于發(fā)現(xiàn),勇于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都非常具有時代的氣息,煥發(fā)出絢麗奪目的動感與光芒。高韶青同時也長期活躍在國際上的大舞臺,為推動二胡發(fā)展,為使民族音樂走出國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馬凌云.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對二胡演奏藝術的影響[D].天津音樂學院,2007.
[2]劉躍文.談二胡的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08(07).
[3]烏云陶麗.蒙古長調的演唱流派及特點[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04).
[4]王紅艷.馬頭琴音樂形成與蒙古族草原文化[J].音樂時空,2014(05).
[5]蔣旭婷.論王建民二胡作品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