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內(nèi),素質教育的定義雖有爭議,但總體方向是一致的,即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的教育體制。目前,國內(nèi)社會愈發(fā)重視素質教育,提倡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與三觀教育,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音樂是人們抒發(fā)情感的媒介,同時,音樂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自古便有文人士階層通過古琴約束自我、以樂抒懷之說,在現(xiàn)今的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與德育、美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本文中,筆者將從學生隊伍中特殊的一個群體——高校大學生入手,由當今高校素質教育簡況、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簡況、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意義這三點來分析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育;高校;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7-0022-02
一、當今高校素質教育簡況
近幾十年,“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在我國,這一詞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重點放在了教育體制改革上,以培養(yǎng)人才為目的。其后,全國開始了糾正“應試教育”熱潮,在學界也開始了“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這一問題的討論。1993年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開始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四大提出“科教興國”這一戰(zhàn)略。21世紀,知識經(jīng)濟已經(jīng)成為主要經(jīng)濟形態(tài)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提出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鼓勵人才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定義雖至今未被明確的界定,但大致涵義及方向是相同的,即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學生加強基本素質、重視德育、美育、鼓勵其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素質”一詞,包含了自然素質通識性素質與后天專業(yè)素質,“素質”即人在一系列學習之后所具備的工作能力。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應試教育是教育中的主流,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進行改革,將“以人為本”灌輸?shù)浇逃w系中?!八刭|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以及身心素質[1]”,其重點是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并將其創(chuàng)新精神運用到實踐中。
近些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愈加深刻,國家也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素質教育”一詞也成為這個時代一個十分鮮明的標志。素質教育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方式及體系,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健全人格、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智慧的人,這也要求素質教育必須做到從學生的利益出發(fā)、為了學生這兩點,同時,素質教育的開展也順應了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需要。相較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將重現(xiàn)“教育”的原本意義,但想要有效地實施、發(fā)展素質教育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其發(fā)展必然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建設,筆者相信,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力推廣下,素質教育將在我國卓有成效的開展并取得成果。
二、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簡況
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目前國內(nèi)高校的音樂教育可分為專業(yè)課、選修課以及社團活動三種,在本文中,筆者僅針對選修課這一教育形式來論述。高校中的音樂課程是使學生理解音樂本質、了解其內(nèi)涵為基礎,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學習來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引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目的的教育形式。高校中的音樂課程內(nèi)容可分為賞析、表演、創(chuàng)作、實踐等部分,學生在聆聽具有積極意義的音樂時,吸收其精神內(nèi)涵,從而對自我的“三觀”起到引領的作用。
同時,音樂教育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音樂中包含著對自然的敬畏、熱愛,也包含著對親情的珍惜、對家鄉(xiāng)的想念、對師長的尊敬等等,學生在理解一首音樂作品時,其審美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升,因此,接受了良好音樂教育的學生大多能聽出其自然美與人文的美,從而在處事上給予指導,能過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斷。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曾作出結論,他認為音樂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情緒及某部分品質,因此筆者認為,音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情緒?,F(xiàn)今有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到音樂教室,希望孩子通過學習一門樂器來養(yǎng)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這一例子便可以說明音樂對于學生言行的約束能力。
三、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音樂是一門具有辯證性的藝術,既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活動現(xiàn)象的反映,具有上層建筑的屬性,又能夠為經(jīng)濟、文化服務,在教育方面,音樂還有育人之功能。音樂素質教育全稱即“音樂素質審美教育”,此音樂教育將以審美教育為切入點來給予學生美感體驗及開發(fā)學生潛能、鼓勵其創(chuàng)造,馬克思曾說,沒有審美活動的發(fā)展,就不可能有個性的和諧發(fā)展,由此可見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德、智、體、美、勞”是給予學生良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而音樂素質教育貫徹了這幾點,自古以來,人們通過音樂來塑造三觀,例如古人通過禮樂制度來制定政策、文人通過古琴來約束自我等等。古希臘時期,民眾為令阿爾卡迪亞人的性格柔順,便規(guī)定十歲以下的公民必須學習音樂,音樂的學習令阿爾卡迪亞人成為希臘人中品質最好的人,無論是中國或是希臘,音樂的教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現(xiàn)代高校的音樂教育,其影響將更為深遠,例如“紅歌”將引起新一代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歌曲會令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樂律產(chǎn)生興趣;西方音樂的賞析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地說,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良好傳播也將促成一批“跨學科人才”的崛起,例如物理系的學生通過校內(nèi)音樂賞析課程而對音樂產(chǎn)生濃厚興趣,那么他在音樂廳中可能就會對音樂廳中聲音的傳播產(chǎn)生反思并做研究;學心理學的學生通過課堂上的音樂賞析而平復了心情,也許會對“音樂治療”這一功能有新的認識,類似這種跨學科的思考將是高校音樂教育十分重要的影響。
高校的素質教育是以達到培育有思想、文化及追求的學生為目的的,這就需要高校具備多方位多層次的校園文化空間及氛圍,運用音樂素質教育來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及思維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散、陶冶情操、增強道德意識,將對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但目前國內(nèi)高校中的音樂素質教育也存現(xiàn)許多問題,例如,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在小學時,音樂課就被學校規(guī)定替換成語文課或數(shù)學課,因此并沒有學到許多的基本音樂知識,在大學的音樂課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師所傳授內(nèi)容。在另一方面,現(xiàn)今社會音樂作品并非完全都是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一些負能量的歌曲也開始散播,更有甚者,歌曲中出現(xiàn)了不雅詞匯、有悖于正面道德觀念的歌詞,類似于這種音樂的傳播,會引導著年幼的聽者走入歧途,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中埋上一顆隱形的炸彈,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此外,高校中音樂課程設置的比例并不多,這也體現(xiàn)出高校對音樂課程并未十分看重,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加大音樂類課程的比重,適時鼓勵學生音樂社團或組織一些正能量主題的音樂比賽或音樂活動,相信這將對充實學生的大學生活,增強其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有所助益。
重視高校中的音樂課程、鼓勵學生適時將音樂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舉辦原創(chuàng)歌曲比賽等等做法定會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樹立正確“三觀”有積極的影響,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高校自身的努力下,高校中的音樂素質教育必然會有另一番更加令人欣慰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昌利萍.關于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建構設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趙海英.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5(01).
[3]郭大成,孫剛成.大學精神是大學素質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
[4]楊叔子,余東升.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
[5]瞿振元.素質教育: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J].中國高教研究, 2015(05).
[6]張楚廷.素質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靈魂—兼論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