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發(fā)展,使如何培養(yǎng)多重音樂能力人才,成為目前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問題。“雙重樂感”理論與實踐是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重要手段,加強實踐教學應用和思考,可以有效改善音樂教學質量。本文分析“雙重樂感”教學意義和實踐原則,探討“雙重樂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措施。
[關鍵詞]雙重樂感;實踐教學;意義;原則;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42-02
音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審美情趣的形成。但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片面追求教學效率,使學生造成厭學和逆反心理。加強“雙重樂感”理論研究和應用,實現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是音樂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雙重樂感”概述
“雙重樂感”理論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音樂家曼特爾
胡德提出,又稱“雙重音樂能力”。“雙重樂感”是指音樂家在研究某個民族或某種風格的音樂時,只有親身參與理解音樂文化,才能用語言對音樂加以描述。音樂家在研究音樂過程中要擺脫對歐洲音樂聽覺上的偏見,借助多元文化視角賞析音樂,才能更好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內涵和價值。
隨著多元化音樂觀念的提出和發(fā)展,音樂教育更加注重雙重樂感的培訓和實踐。雙重樂感理論的實質就是把對音樂統一性的追求轉向多元化的發(fā)展,注重歷史文化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摒棄對歐洲音樂聽覺上的偏見?!半p重樂感”以雙重音樂語言為基礎,簡言之就是音樂的雙語教學,既要廣泛吸收西方音樂精華,又充分融入本土音樂文化元素。雙重樂感理論在音樂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新疆高校音樂教學中。新疆師范大學以新疆多元化音樂的基礎,借鑒雙語教學經驗,實現了雙重樂感的實踐教學。
二、“雙重樂感”音樂教學意義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社會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各國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關鍵。音樂教學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越來越受社會關注。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擁有雄厚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基礎,如何在發(fā)展中有效利用資源,推動文化建設進程,是眼下發(fā)展的重點。
雙重樂感理論的提出和發(fā)展,對我國少數民族及漢族音樂教學意義重大,真實反映了少數民族和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趨勢,改變音樂教學中以歐洲體系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本地文化作用,推動音樂文化發(fā)展,實現傳統文化的恢復和重建[1]。我國文化體系和音樂體系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雙重樂感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可以有效彌補音樂教學統一性教學的不足,加快音樂教育中各學科的教學發(fā)展,雙重樂感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為我國音樂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雙重樂感實踐教學,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客觀認識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觀念,樹立正確對待多元文化和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增強學生文化內涵,加強對民族歷史文化和音樂文化的了解,學會借助不同音樂表達不同情感,發(fā)現不同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和文化背景,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價值的實現。
三、“雙重樂感”教學原則
音樂教學中應用雙重樂感理論,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中國民族眾多、地理環(huán)境復雜、自然環(huán)境多變,使我國文化發(fā)展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各地區(qū)的音樂文化也不盡相同。因此“雙重樂感”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應該以學習和發(fā)展本民族音樂文化為重點,同時了解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實現本地文化與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進而探索適合本民族音樂教育的音樂文化元素。這樣不僅有利于減少歐洲體系音樂對中國音樂發(fā)展的影響,也是雙重樂感教學的現實價值所在。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雙重樂感理論,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音樂特色,實現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進而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加快文化建設進程[2]。此外,雙重樂感適用于音樂教學中的各個學科,盡管各民族在音樂課程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方法上不同,但其教學模式和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發(fā)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四、“雙重樂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語音掌握不全面
在語音歌唱教學上,很多教師采用本民族常用的語音拼讀方法,或是結合五線譜的方法。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掌握音樂知識,但對語音的把握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發(fā)音不準確、音域或寬或窄,進而影響學生演唱水平。主要是因為各個地域音樂教學中所使用的語音標注方法不一,標注規(guī)則也有寬有嚴。寬式語音標注法是從生理發(fā)音上分析語音規(guī)律,嚴式音標是從發(fā)聲區(qū)分特征進行標注。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忽視了學生對音樂語音的把握。
2.音樂演唱教學匱乏
音樂以演唱為主要表現形式,在雙重樂感教學中存在兩種不同見解。第一,語音歌唱課上學生主要學習本民族歌曲,講究教學的原生態(tài),因此不能將聲樂課上所學習的聲音練習和修飾方法融入其中,學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的聲唱訓練,進而出現了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陳舊、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第二,音樂教育中沒有專門從事演唱教學的教師,基本上是一個教師擔任所有音樂學科教學。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發(fā)展不平衡現象,且音樂教學中對演唱教學關注較少,教師只負責教唱,對于學生演唱技能教學較少[3]。
五、“雙重樂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思考
1.改變教學方式
在雙重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找到最佳的教學方式。教學形式要豐富多變,積極添加創(chuàng)新成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積極實現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促進音樂多元化文化發(fā)展。
2.提高教師素質
音樂教育的教師招聘應該面向社會公眾,積極吸收高素質和高質量人才。同時學校為教師提供教師更多培訓、學習機會,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素養(yǎng)。組織觀摩優(yōu)質公開課,交流教學經驗,提高實踐教學技能。
3.注重學生學習興趣
雙重樂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既要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教學,也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雙重樂感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加強語音歌唱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歌唱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演唱機會,鍛煉學生音樂能力,保證音樂教學質量和效率。
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和文化建設的發(fā)展,音樂教育成為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應用雙重樂感理論,可以有效實現本地音樂文化元素與其他各族文化的融合,推動新的音樂教學模式的出現。但目前音樂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語音、演唱教學方面,制約了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應在雙重樂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注重不同音樂文化的融合,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素質,實現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賽雅拉·阿巴索夫.刀郎木卡姆同十二木卡姆及維吾爾民歌演唱技法的比較[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02).
[2]楊民康.論民族音樂學雙視角文化立場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趨向(上)[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4).
[3]張貴.論歌唱教學中學生自信心理培養(yǎng)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眾文藝,2009(10).
[4]郭聲健.讓歌唱伴隨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關于中小學歌唱教學的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6).
[5]樊祖蔭.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態(tài)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6]海熱提江·烏斯曼.納克斯詩歌對十二木卡姆的描述論證[J].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03).
(責任編輯:邢曉萌)